- +1
长三角议事厅︱绿色发展②以精致铸就水环境提升的天梯
近年来,长三角诸省市在环境领域的共同行动已越来越常态化,如大气污染的联防联控,以及跨行政区的水系治理。但客观地说,该区域的环境保护依然任重道远。之所以这样说,主要理由来自长三角地区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条件。尤其是“小长三角”,也就是上海加上江苏的苏锡常通四市和浙江的杭嘉湖宁绍五市,放眼世界,其人口密度之高,经济活动强度之大,可以说很难找到与之相匹敌的地区。同时,该地区地势低平,河湖密布,虽是鱼米之乡,但河网水流缓慢加上大量水闸,导致水体的环境自净能力甚为低下。这两方面因素决定,以太湖为核心的水乡地区水环境保护是长期艰巨的使命。
迄今为止,长三角水环境治理的方式是较为直接的。一是大量的工程性投入,包括河流的疏浚,城镇乃至乡村的截污纳管,以及大量的污水处理设施。二是强化监管,对于重点排放单位甚至实行在线监测。在源头控制方面,主要措施是普遍提高了准入门槛,严厉禁止污染企业的进入。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散小污”企业在乡村环境整治的进程中被大量淘汰,过度密集并较为落后的重化工企业也被削减。所有这些措施的综合,使长三角水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了有效遏制,部分地区的水环境已经好转。
但是总体上,长三角尤其江南水网地区较低的环境承载力与极高的人口经济活动强度之间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更重要的是,“发展是第一要务”的基本路线不会改变,长三角会走向更为繁荣发达。在这一前提下,维系经济与环境的平衡,在发展中努力保持环境质量的稳定乃至改善的任务也就更为艰巨。尤其要注意的是,过去的水环境整治所依赖的直接措施虽然还具有明显效果,但这种效果的边际递减是不可避免的。进一步治理的潜力来自发展方式的转型和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
首先是农业的升级。长三角农业的投入强度很大,无论物质投入,还是技术和资金投入。由此产生的面源污染强度也不言而喻。对此,各地政府大力推行环境友好型农业。
就种植业而言,为实现化肥农药的减量化,得到重视和逐步推广的技术包括以有机肥替代化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技术;使用缓释肥等环境友好型肥料;推行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技术,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环保型农药以及生物农药等。同时,为同时抑制种植业和养殖业污染,各地也尝试促进生态循环型农业,推广种养结合生产模式。
需要指出,虽然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层出不穷,但只有使之普及而不是停留在示范层面,其生态环保潜力才能充分发挥。于是一些制度或机制的难点就会形成挑战。例如,对于有机肥替代化肥,可能形成挑战的是农村劳动力短缺并老龄化。劳动力短缺与价格上升是一回事。当农民发现自己的时间更值钱了,会本能地放弃那些商业价值较低的劳动。典型的就是不喜欢施用有机肥,而更愿意干干净净、轻轻松松地施用化肥。随着老一辈劳动者的老去,这一现象会更为突出。解决这一问题,不能依靠指令、口号和单一措施,而是要求一种设计精致的,系统配套的政策体系。农村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的全过程必须是省力化的,即节约劳动力的投入,减轻劳动强度。为此,必须加强资源化利用的设施化或机械化程度。
为了减轻农药化肥的面源污染,农业的专业化必须深化。我们可以想象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高度专业化的情景。例如,一个数百上千平方公里的县域,病虫害防治可以委托给一个专业机构。该机构会为所有农田建立档案,动用无人机进行日常巡查,建立完善的信息收集网络。一旦发现处于萌芽状态的病虫害,机构会以最小的施药量进行精准打击。不言而喻,这样的模式与传统的小农经济条件下大量施用农药的实践相比,是高度环境友好的。除农药施用外,各种其他农作活动也有实现专业化的前景。在发达国家,甚至喂猪也可以由专业公司承担。专业化与规模化相辅相成,既是生产力提高的主通道,也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
在这一问题上,真正的考验来自小农经济与专业化之间的冲突,因此需要政府拿出更为精致的政策或制度体系。需要强制不同规模的土地经营者加入某个专业体系吗?如果不是强制,经营者和服务提供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应该通过何种机制调节?在农业生产力提升的过程中,土地承包权人会要求提高租金。租金的提高会侵蚀服务者和经营者的利益空间,并抑制他们的积极性。对此,政府又应该采取何种对策?
其次,长三角制造业云集,不仅有重化工业和各类大企业,还拥有数以百万计的民营中小企业。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乡村工业如燎原之势遍布于江浙大地,成为地区工业化的基础。近年来随着区域经济升级和乡村环境整治的需要,散布于村落的小企业往往成为清理的对象。这种开开关关的现象虽有不得已的一面,许多被清理的小企业也确实有着明显的污染,但我们缺乏完善的对小企业的长期战略和与之配套的政策体系,也是事实。
根据日本和德国等国家的经验,一个社会要拥有大量的优质小企业,最基本的条件是制度环境的高度稳定、对私人产权的尊重,以及工匠精神得到主流文化的高度认同。稳定的制度使小企业能够拥有关于未来的稳定预期,尊重私人产权使人们愿意就其未来进行资源配置。于是,这个社会可以拥有数量足够的活得足够长的小企业。
日本小企业多数有几十年的历史,且基本上是家族企业。几代人潜心做好一个产品,钻研一项技术,从而涌现出大量的“隐形世界冠军”。这条道路也正是长三角需要走的。为何日本制造业的能效特别高,排放特别低?虽然不可忽视其能源利用技术和污染治理技术都比较先进,但更重要的是,企业依靠更高的质量和更为独到的工艺技术,获得很高的额外附加值。这就意味着同样的能耗物耗,或更少的污染物排放,创造了更大的价值,以及更多的就业机会。也就是说,经济发展的环境友好道路,本质上就是精益求精,不懈追求创新和更高质量的道路。
其三是城乡建设与管理领域。无论城市乡村,更好的管理既能够提高社会经济运行的效率,也会带来显著的环境收益。这是因为任何管理的改善,其本质总是相关资源要素配置状况的改善,总意味着资源浪费的减少和效率的提高。我们倡导“像绣花一样精细”地城市管理,并非要把城市涂抹得五彩斑斓,而是对精细的极致追求。如果要设立评价指标,最基本的导向只能是减少浪费和提高效率。例如,我们将道路的大修期延长了一年,延长的使用寿命不仅意味着节约了经费,还意味着节约了相应的人力和动力投入,节约了相应的材料。无论是动力还是材料,其生产过程也是要排放污染的,减少浪费就意味着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长三角拥有几乎是世界上最为庞大的城市群。构建一个向城市群提供包括环境净化、水土涵养、生物多样性、美丽乡野等各种服务的生态服务体系,可以整体提升所有城市的环境质量,完善城市的品位。强大的生态服务体系需要广大的农村和自然用地,而长三角恰恰是世界上城镇和村落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尤其是太湖平原,建设用地已经占据全部土地的半数以上。这一现状与过去“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就地工业化格局有着密切的关系。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求城镇更为紧凑,更富有效率。城镇化过程不能贪大求快,而是要以就业和紧凑为原则予以推进。
紧凑的必要性一方面是为了节约土地。只有将人口最大限度地集中于城市,人口压力巨大的长三角才能拥有较大比例的农村和自然修复用地,才能获得功能强大的生态服务体系。另一方面,城镇的紧凑能够有效聚集人气,而旺盛的人气能够创造大量经济机会。反之,粗放的城镇化不仅浪费土地和其他资源,更严重的问题是会长久地损害城镇的活力。所以,不仅城市管理呼唤绣花般的精细,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求精求细的精神同样宝贵。
必须指出,从生态环境的立场看,浪费是最大的原罪,即使是披着绿色外衣的浪费也不例外。成熟的自然林是无需养护的,所以人工林如果所需养护运营费用很高,其实是违背生态原理的。投入越低,林地的设计越接近自然生态。在城市绿地的建设维护上,问题甚至更为突出。
这些年来,在“生态建设”的旗号下,几乎所有城市都以高昂的代价,以花花草草妆扮大街小巷,甚至动辄建设“花海”。必须指出,大片的花草种植实际上是高耗能和高污染的。原因是花草种植需要耗费较大的人力、动力和肥料等,导致显著的面源污染。类似,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中,也有热衷花架子和讲排场的现象。如不是认真发动组织居民参与,而是雇佣保洁员开展所谓“二次分拣”;精力不放在人的进步上,而是追求垃圾厢房的漂亮。似乎钱花得多了,工作就算到位了。此类现象值得警惕。
总之,在生态环境领域,同样需要发挥长三角地方文化中精致精细的内核,使“锦绣江南”提升到更高的层面。精致的本质是反对一切浪费和对高价值的极致追求。在生态环境领域,长三角也能够做到这一点,才能够说是守住了本心。
(作者戴星翼系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