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印观察丨印度为何“点燃火药桶”?印控克什米尔人心向背已变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朱可
2019-08-11 08:45
来源:澎湃新闻
外交学人 >
字号

几天来,印度政府宣布废除宪法第370条款赋予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特殊地位和自治权的消息,不仅导致了克什米尔当地居民的强烈抗议,也引发了国际社会的格外关注。很多媒体对于印度做出如此大刀阔斧决定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有人认为,这是为了转嫁印度国内经济增长放缓的压力;也有人认为,莫迪在今年早些时候的大选中以巨大优势取得连任,废除宪法第370条款是兑现当初他对选民许下的承诺。

然而,印度政府的决定其实还有一个更加深层的原因,即基于印度国内民众的一个普遍认知——印度正在失去克什米尔——而作出的考量。当然,印度并不想放弃这片持续了几十年战争、浇洒过无数印度士兵鲜血的土地。废除宪法第370条款之后,印度将会强力镇压克什米尔的分离主义分子,继而,名正言顺地向印控克什米尔大规模移民,以改变该地区现有的人口结构(穆斯林人口占70%以上,其余为印度教、佛教和锡克教人口)。

废除的是什么?

1947年第一次印巴战争(也称“第一次克什米尔战争”)之后,印度和巴基斯坦按照双方各自的实际控制线,划地而治。为了安抚穆斯林占主要人口的印控克什米尔居民,印度在宪法中加入了第370条款,赋予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特殊地位”,以及除外交、国防、交通等以外的自治权利。

自从该条款开始实施的那天起,印度国内的印度教民族主义者就公开表示对这一条款的抗议。他们认为,以印度教徒为主的印度,不应该允许以穆斯林为主的克什米尔地区享有任何特别的权利,而正是这些特殊的条款,为分离主义者试图摆脱印度中央政府的控制提供了借口。实际上,在经历了三次大规模印巴战争和无数次小型边境冲突之后,印度政府已经逐步消减了印控克什米尔地方政府的自治权,整个370条款几乎已经名存实亡。

那么,为什么此次废除宪法第370条款仍然在克什米尔地区引发了如此大的震动呢?其原因在于第370条款下的一个名为35a的补充条款,废除了第370条款,意味着35a也失去了法律效力。

尽管第370条款早已大体上形同虚设,但35a却一直清晰地描述、且完整地保留着。这一补充条款明确了印控克什米尔永久居民的定义,并规定:克什米尔以外的印度人不能成为克什米尔的永久居民,不能购置土地等不动产,不能在地方政府部门和下辖机构里任职,不能获得克什米尔的奖学金配额。

它的意思就是,克什米尔永远是克什米尔人的,外来人只能是暂住客,永远不能成为克什米尔的永久居民。

当然,“永远”只是克什米尔人的一厢情愿。8月5日,在废除宪法第370条款的声明中,印度内政部长沙阿就直截了当地宣称:那些在特殊时期赋予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特殊条款都是“暂时性”的。

35a补充条款同样自存在起就充满了争议。支持者认为,它为印控克什米尔的独特性提供了保障,为印度的宗教少数群体享有充分的自治权提供了样板。反对者则表示,该条款与印度宪法中其他一些普适性条款相冲突。比如,35a补充条款中规定,印控克什米尔的妇女一旦嫁给外邦男子,她和她子女将被剥夺财产权。反对人士认为,这是对妇女的明显歧视,并且,它与印度宪法中保障性别平等的条款产生了矛盾。

去年9月,印控克什米尔首府斯利那加,聚礼清真寺前持枪的印度军人。 朱可 图

“我们是被印度占领的”

去年9月底,笔者曾经到访印控克什米尔的首府斯利那加以及周边一些地区。在笔者与之交谈的众多当地人中,穆斯林民众对于印度普遍缺乏国家认同,甚至没有一个人说过印度政府半句好话。他们认为:克什米尔以前一直是一个独立的国家,“我们是被印度占领的。”

1947年,在巴基斯坦和印度相继独立期间,克什米尔土邦的领主在印巴之间“选边站”的问题上举棋不定、犹豫难决。这个作为穆斯林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土邦国,其王公却是个印度教徒。实际上,这位王公更倾向于第三种选择,那就是独立。印巴两国的领导人纷纷向他抛出了橄榄枝,希望他率众加盟。就在王公左右为难之际,居住在穷乡僻壤的穆斯林民众率先发难,揭竿起义,坚决要求加入巴基斯坦。巴基斯坦在这个时候走错了一步棋,派遣部队进驻克什米尔,声称是支援穆斯林兄弟,却因为这一着“臭棋”从一个第三方变成了直接干预克什米尔“内政”的侵略者。

在政权受到威胁之际,克什米尔王公不得不向印度求援。印度同意出兵帮助击退巴基斯坦部队的“入侵”,条件是克什米尔加入印度。1947年10月26日,克什米尔王公签署了加入印度的协定,印度军队于次日开进克什米尔,第一次印巴战争打响。战争一直持续到1948年底,在联合国的斡旋下,印度和巴基斯坦签署了停火协议。双方以各自占领的克什米尔领土为界确定了“实际控制线”,克什米尔从此一分为二。

按照联合国于1949年做出的印巴问题决议,克什米尔问题的解决需要在适当的时候进行一次克什米尔境内的全民公投来确定。然而,印巴两国在谁先将军队撤出克什米尔的问题上始终无法达成一致,公投的时间一拖再拖,直到今天也未能实施。实际上,印度政府对在穆斯林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克什米尔公投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心知肚明,所以,他们在此后的几十年中,基本上闭口不提公投这件事。而当克什米尔地区发生暴力冲突进而面临外界压力时,印度政府也都以各种理由为借口进行推脱。

印度正在失去克什米尔

几十年来,在治理印控克什米尔的问题上,印度政府一方面实施严格的军事管制,手段极其简单粗暴;另一方面给予一定程度的财政“施舍”。然而,印度在这一地区驻扎了50万的兵力,大量的政府财政拨款都被驻军所消耗,在基础设施和制造业等经济领域的投资便显得格外捉襟见肘。很多克什米尔人抱怨说,印度政府没有给克什米尔的年轻人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使得越来越多无所事事的年轻人加入了反抗组织的行列。

在笔者到访斯利那加的前一天,就发生了一名年仅26岁的穆斯林平民被印度军人击毙的事件。没有人谈论事件发生的原因,斯利那加当地百姓告诉笔者,这样的事情每时每刻都有可能发生,他们已经因司空见惯而日益麻木。但是,为了防止可能随之而来的游行集会,印度政府还是在此后的几天内在斯利那加全城采取了停电、断网、戒严、禁止集会等措施。当地人说,印度军队以维护治安为名,行使的是“高于法律赋予的权力”。

去年9月,印控克什米尔首府斯利那加的街道上到处都是路障、哨卡。 朱可 图

与此同时,印控克什米尔人的诉求也经历了从“加入巴基斯坦”到“完全独立”的变化过程。尽管克什米尔人与印度也曾有过“蜜月期”或短暂的“试图融入期”,但如同印巴分治时坚定地离开印度而赶赴巴基斯坦的穆斯林一样,克什米尔的伊斯兰教徒从内心深处,很难接受印度教徒的价值观,加入巴基斯坦是他们当时自然而然的选择。但是,最近10年来,印度的经济蒸蒸日上,将巴基斯坦远远甩在了后面。一方面对印度政府的治理手段有所抵触,另一方面,对巴基斯坦的经济建设能力也有所担心,印控克什米尔人越来越倾向于自己管理自己,在笔者接触的当地人中,几乎没有人再提到加盟巴基斯坦。

由于印度政府一直试图在印控克什米尔左右地方政府的选举,扶植亲印人士,并因此制造出大规模的舞弊事件,使得克什米尔民众对于选举和参政都表现得十分冷淡。在今年4、5月份的印度大选中,克什米尔各选区的投票率都不足10%。

与之相对应的是,印控克什米尔的新一代独立运动领导人是一批受过良好教育、出身显贵的精英阶层,他们强调“克什米尔意识”,有着较印度中央政府更为强大的号召力,在当地建立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他们懂得如何利用新媒体进行宣传鼓动,懂得如何获得外界的同情和支持。

在这些新一代独立运动领袖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反政府武装,而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则成为这些分离主义武装人员的同情者和庇护者。此前,很多分析人士认为,在印控克什米尔采取武装抗争的是极少数分离主义者,然而,就笔者在印控克什米尔的观察来看,希望从印度分离出去的人不在少数,而对武装分子表示出同情甚至支持的则大有人在。

在2016年7月印控克什米尔的一场大规模暴力冲突之后,印度国内曾经展开过一次大辩论,讨论的话题是:“克什米尔动乱”究竟是“法律秩序”问题,还是“人心向背”问题?印度政府极力淡化问题的严重性,将其简单归纳到执法不力,并将动乱的原因完全归咎于巴基斯坦的煽动和支持。但是,仍有部分印度智库和政客坦率承认,印控克什米尔出现了“人心向背”的大问题,因为绝大多数的克什米尔人都已经失去了对印度的认同感。

未来将会更不平静

正是担忧印度将彻底失去克什米尔,莫迪的印人党从2014年大选时开始,就曾主张废除宪法第370条款。今年4、5月份的大选期间,印人党再次将其写进了竞选纲领。在很多莫迪的支持者看来,印度政府此次正式宣布这一决定,是实现了其在竞选时对选民的承诺。

不过,这一决定也引来不少争议。批评者认为,印度政府希望引入大量的印度教居民,来彻底改变印控克什米尔的人口结构,这样的举措势必招致克什米尔民众的强烈反弹,从而引发更大规模的流血冲突。当地的社区领袖和宗教人士已经在质疑,印度总理莫迪没有权力废除该项宪法条款,这样的决定应该先交由议会进行讨论。

根据印度媒体的统计,今年是本世纪以来克什米尔地区因暴力冲突而致死人数最多的一年,仅上半年,死亡人数就已经超过了300名。印度政府在8月5日公布废除宪法第370条款这一决定前,就已经开始向克什米尔地区增派了兵力、软禁了一批当地的政客及分离主义领袖,这说明,更大的暴力冲突是在预期中的,而印度政府对于镇压冲突的决心也是前所未有的。

有人用“点燃了火药桶”来形容印度政府这次废除370条款的举措。也有人认为,印度此举将激怒巴基斯坦而引发两个拥核国家的冲突对抗升级。事实上,8月7日,巴基斯坦就火速决定降低与印度的外交关系,暂停与印度的双边贸易。无论如何,几乎没有人看好印控克什米尔的和平前景,这个地区注定将会变得更加不平静。

(朱可,自由撰稿人,南亚和东南亚问题观察者。)

    责任编辑:朱郑勇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