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对话张晓:艺术是自由的,没有那么多为什么

2019-08-10 09:4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张晓,摄影/海杰

柴柴按:曾经我在群里问大家,有什么问题想问张晓老师,很多人都对他创作路上的转变感兴趣,也就是所谓的从摄影师到艺术家的转变(当然个人认为摄影师与艺术家不是明确的二分的对立的概念)。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不仅在一个微信群里,在群外也有很多很多人想知道,以至于张晓老师被这个问题问累了,“解释多了就会很累,我现在又想画画了,没有为什么。”可能是大家想的太多太复杂了,就像标题所写,“艺术是自由的,没有那么多为什么。”为什么我把张晓老师的这句话提出来作为标题?也是因为个人认为这句话代表了张晓老师的创作态度、个人精神,是可以完美解释他这么多年的创作生涯的。

对话张晓

柴:柴柴 张:张晓

选自《海岸线》

选自《海岸线》 

选自《海岸线》 

选自《海岸线》

柴:至今为止您创作了不少作品,有直接摄影作品,有现成图像的再创作,有装置等等。在您的众多作品中不得不提给您带来很大声誉的《海岸线》。现在回过头来再重新审视该作品,您最想说的是什么?

张:《海岸线》这个作品是出现在了我整个创作的早期,它的开始和结束都是一个很恰当的时间点,这让我在后来的作品创作中获得了更大的实践空间。

柴:个人观看您的作品,无论是《他们》、《陕西》,还是《海岸线》,认为都某种程度上存在猎奇。对此您是如何看待的?

张:我们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了“奇”的时代,每天出门就不得不“猎”。

选自《他们》 

选自《他们》 

选自《他们》 

选自《他们》

柴:曾经我在朋友圈说:“国内还是没有摆脱对相机、一张所谓‘好照片’的拜物迷恋。”但观察您这些年的创作,恰恰是摆脱了对相机、“好照片”的拜物迷恋。我在“艺术摄影交流群”还说过一句话:“张晓老师其实已经跳出传统摄影师思维了。”我特别好奇也很想知道的是,从您最开始的直接摄影创作是如何转变到利用现成图像、装置等创作的,这一具体转变过程您能讲讲吗?

张:这个转变我觉得不能简单的归结为摄影师和艺术家的思维区分。很多好的摄影师一样可以在“直接摄影”的创作中大放异彩,你能说他的思维不“艺术家”吗?我现在新的作品首先入手的还是摄影的角度,因为这是我最熟悉的领域。如果摄影不能够完全满足我的需要,我会再思考加入其他的方式。所以我的转变更多的是来自于这种“不满足”。

柴: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您遇到的最困难的问题是什么?

张:最困难的问题就是不停的被问你为什么要转变。解释多了就会很累,我现在又想画画了,没有为什么。

选自《陕西》

选自《陕西》

选自《陕西》

选自《陕西》

柴:对于《海岸线》之后创作的作品,您自己是如何看待考量的?

张:《海岸线》之后的作品可能有些形式上不太一样,但他们都是处在同一脉络之下的,而且一直在往下发展。

柴:有人对于您《海岸线》后的这种变化,隐晦地表达了批评或者说惋惜,觉得您应该沿那条“道”走下去。对此您是如何看待的?

张:我走的还是那条“道”,只不过那是一条四车道或者八车道,虚线的地方可以随意变换车道。

选自《移》 

选自《移》

选自《移》 

选自《移》

柴:观看您的作品,几乎是一个作品一个样,就是直接摄影也不例外,不断的“折腾”(注意折腾打了引号)。您的这种“折腾劲”来自哪?

张:作品的样子就像我们的衣服,去不同的场合需要换不同的衣服,否则会显得不合时宜。我一直都在给每一个作品寻找一个合适的工具,比如之前的摄影作品,我总是在换不同的相机去拍摄,这当然不是因为对器材的迷恋,我更多的是在看是否“合身”,最终才决定如何亮相。

柴:您不断“折腾”就不怕砸了《海岸线》创下的“招牌”?

张:不怕。

 

选自《亲戚》 

选自《亲戚》

选自《亲戚》 

选自《亲戚》

柴:个人认为至今为止您的创作更多的还是诉诸个人的直接的感性体验(这肯定不能说不好),但相对的思考反省表达的深度可能不太够。对此您是何看法?

张:那我先去反省一下。

柴:此前王欢访谈您,称“你像是陷入了一种我们姑且称之为有点‘艳俗’和‘低劣’的民间美学的迷恋中。”对此您回答说:“如果说这种民间美学是艳俗和低劣的,那也只是‘我们’给他的定义。但是放在更大的人口基础上,更多的人发自内心的认为那就是美的。如果把一个抽象主义的或者极少主义的类似的东西给‘他们’看,‘他们’反而觉得简陋与无法接受,正如我们看待这种艳俗和低劣。”我觉得您回答的挺好的,我也曾说过:“很多人谈所谓的审美,谈着谈着,谈成审美霸权,搞成自己来唯一定义何为美何为丑,这和权力任性是一个德性。”其实,个人认为您后来利用现成图像创作的作品,是已经跳出所谓摄影本体论的审美观,而到了更广阔的社会意义上来考量。

张:任何艺术形式都有自身的局限性,摄影也是这样。对我个人来说突破取景框的限制,会是至关重要的。

选自《活着》

选自《活着》

选自《活着》

柴:请问维系您这么多年源源不断创作的根基是什么?

张:“折腾”。

柴:您认为艺术最可贵的一点在哪,或者说您最看重艺术的哪一点?

张:艺术是自由的,没有那么多为什么。

(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艺术摄影圈”,观看更多精彩摄影作品。 )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