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海上风云︱海陆两难还是左右逢源:法国的海陆战略得失
法兰西是个海军强国和海洋大国,近代的法国曾是仅次于英国的海上帝国,拥有除英帝国外最大的海外殖民帝国,也曾有辉煌强盛的海权,毫不逊色英美。中国“八一三”抗战的时候,法国舰队使日本人放弃进入上海法租界,法军甚至开进徐家汇,庇护了大量难民。海权研究者往往看重英美,轻视法国,认为法国作为一个海陆混合型国家,两头顾不来,海洋开拓失败的教训居多,也有干脆认为法国是大陆国家,很难和英国竞争海权。事实是这样吗?其实法国海洋发展具有两面性,也有不少可圈可点的成功史事。笔者只讨论海洋战略的得失,而对过去侵略行为的道德批判早有定论。
一、先天地理条件的双刃剑
欧洲像是从亚洲伸出的大半岛,其西部有滨海的几个国家。能直接下大西洋的国家,除了岛国英国爱尔兰,就是大陆尽头的法国、西班牙、葡萄牙。
法国没有美国那样的两洋海岸,但是有一洋一海海岸,即大西洋和地中海的出海口,而地中海的地缘重要性不亚于一个大洋。但是,法国不像英国拥有临洋岛国的全面优势,法国是海陆混合型国家,或称两栖国家。地理条件两面性带来了矛盾的戏剧性,一方面,它下海出洋和英国人比劣势不多,像到北美和非洲、印度、东南亚去殖民,法国从一开始就不落后于英国,而另一方面,法兰西国土立足于西欧大陆,随时可能有周边纠纷等着打理,像德国和法国曾在莱茵河两岸开展领土争夺上百年之久,而近代的几个邻国除了陆上争雄以外,也有来竞争下海开拓的,像荷兰、西班牙、葡萄牙。近代法国最难缠的对手是英国和德国,海陆两面被迫轮流应付。英法“百年战争”从1337年打到1453年,而德国问题一直是法国安全战略的重中之重。1870年到1940年德法曾三次大规模交战。从黎塞留到拿破仑,“天然疆界”曾成为法国战略上的长期追求,因为那将带来一种战略上的安全感。法国不能像英国那样玩“离岸平衡”,只能采取防止周边出现强权,并同时关注海陆地缘发展的国家战略,这就要求法国在处理对外关系方面保持灵活度,均势思维必不可少。这一切注定了近代以来法国的海洋发展是一条曲折的路。
自波旁王朝后期到20世纪,法国多次保持了欧洲陆军第一强的好名头,其强大海军在欧洲也经常仅次于英国。无论是陆军强国还是海军强国,法国还经常占位在全球头五名里。今天法国本土面积超过55万平方公里,极盛期其海外领地面积为 1234.7万平方公里 (1919年)。20世纪初,法国是仅次于英国的第二大殖民帝国。法国海外开拓的“成就”其实不容否认,但是为此付出的牺牲和代价不小,也走了不少弯路。
二、从黎塞留到拿破仑:海权新秀的挫折
17世纪20年代黎世留主教成为法国执政者。在加强专制主义和军事改革的同时,法兰西波旁王朝与对手西班牙哈布森堡王朝进行了殊死斗争。经过主教的勤勉治理和均势政策,法国的欧洲大国地位巩固成型,海陆扩张同步,建立了分成中东舰队和西方舰队的法国海军,推行海外殖民与投资。1661年“太阳王”路易十四亲政,重商主义结出果实,重商主义理论创始人让·巴蒂斯特任财政大臣。1664年法国东印度公司成立。海军改革完成后,法国海军从1660年的20艘战舰,变成1672年的196艘主力舰,排名欧洲第三。1689年法国主力舰数量占欧洲第一。法国海外殖民始自加勒比海岛,继而是占据加拿大、路易斯安那,接着是形成西非和印度的贸易据点。法国成为西欧海上殖民和海权的新秀,同时不放松对大陆战略形势的关注。路易十四在书信中把日耳曼强国称为头号敌手:“他们是唯一能够伤害我们的”。
路易十四1756年到1763年的“七年战争”中法国损失惨重。加拿大归了英国,路易斯安那归西班牙,法国在加勒比海和西非的领地也多数归英国,虽然印度的少数殖民地保留下来。法国国库空虚,陆军疲惫,能航行的战舰只有45艘,而英国有130艘。法国对英国人的海外优势从此开始丧失。
于是,法国人通过出兵支持美国独立战争来向英国泄愤。1783年美国独立,法国通过对英《凡尔赛条约》收回不少海外利益。在路易十五通过金融改革消除战争债务后,法兰西海外开拓出现新高潮,海外贸易增加了十倍。英法海上矛盾与海权竞赛激烈起来。法国重建欧洲最大陆军,同时加强海军,于是财政危机引发大革命。共和国成立只解决了国内矛盾,和列强争雄主要由拿破仑负责。
拿破仑认定英国是海外利益主要对手,这个战略判断高度正确。他搞了个布伦军营,准备渡海去英国或爱尔兰。最终,布伦的大军却踏上了前往奥地利奥茨特里茨的行程,在那里拿破仑注定名垂青史,但是他错过了真正打击英国的机会。拿破仑为最终的霸权利益和安全优势,为最后击败英国,向莫斯科进军,因为俄罗斯是最后一个阻碍建立大陆封锁体系的大国。这个体系旨在阻止英国及其控制的殖民地商品进入欧洲,以此来对英国实现经济打击。这是不得已的下策。因为法国海军不能击败英国海军,打进英国或是夺取欧洲的海外殖民地。拿破仑的陆战不断向东取胜,成为欧陆霸主,但在海上,1805年英国纳尔逊中将在特拉法加海战中的胜利剥夺了法国在海上取得同样成功的可能。
在这次战役中,英法海军战术呈现有趣的差异,法国人喜欢破坏敌舰的动力,集中火力打风帆桅杆,英国人则喜欢消灭战斗力,即打甲板及其上兵员。后来在铁甲舰时代战术演变成打船身及发动机,和打甲板及兵员。根据马汉所分析甲午海战中日本人继承了后一种战术,使丁汝昌在战场上首先受伤。
最终拿破仑陆战的伟绩除了造就一个强陆军的传统外没能留下多少实际的版图获得,而法国海外资产大大缩水。因海外殖民地燃起的战火,不能在海外或是英吉利海峡决出胜负,却一路从莱茵河烧到莫斯科。海权对搏只能以大陆征服来决胜,这对法国来说是命运的讽刺。历史有时就是如此,战争意愿不能决定战争进程,战略目标与战略手段发生异化。
三、第二帝国在海上东山再起
结束拿破仑时代的维也纳和会,制定了包围和限制法国的陆地秩序,但是瘦下去的法国又迎来了和英国合作的新机会,不是陆军霸主的法国符合英国对欧洲的“离岸制衡”的需要。
很快,法国人和英国人居然结盟了。1848年路易·波拿巴当选总统,1852年称帝建立第二帝国。在1853年到1855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中英法联合远征黑海,支持土耳其抵抗俄罗斯,而1856年到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也是由英法联合发动。法国文豪雨果写道:“一个强盗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在放火。”战争中法国出动兵力远不及英国,还要坚持平等上前线作战,把交通线全扔给英国兵保障,把英军司令气得要死。
第一艘装甲战列舰“光荣号”是法国人于1858年建造的,次年英国人才建成第一艘装甲战列舰“勇士号”。其重要原因包括19世纪上半叶发生的海军火力系统革命,1822年法国率先在大威力迫击炮方面取得进展,可以一炮摧毁一艘军舰,两年后英国人的炮弹配备即追赶上来。1858年以后,装甲与火炮的海上进化竞赛粉墨登场。
拿破仑三世在位十八年,法国海外殖民地增加了一倍,特别是在印度支那、中西部非洲和太平洋地区,为1880年后的瓜分狂潮做好了准备。法国利用了英法合作,来顺利实现减少海外竞争阻力。英国人后悔的是,法国逐渐在东方站稳脚跟。虽然退出印度,可是不管在印度洋还是太平洋法国都有地盘和驻军,法兰西海军旗飘扬全球。1867年巴黎世界博览会和布洛涅平原十万大阅兵的盛况反映出第二帝国的巅峰,普鲁士国王和俄罗斯沙皇都跑来参加。1869年由欧仁妮皇后主导的苏伊士运河开通。1870年法国成为欧洲第二大加工产品出口国。
然而,这段时期的海外开拓也存在重大失误。巴拿马运河和苏伊士运河两条国际运河建设是法国的教训,都是法国人先着手建设,再被英美接盘。拿破仑三世没能从英国那里争夺到世界海上贸易与殖民的主动权。
第二帝国在欧洲大陆进行的军事扩张相比拿破仑帝国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只在1859年获取了意大利的尼斯和萨瓦,还是通过政治交易。海洋才是这段时间法国对外发展的重点。给英国人作老二,吃他剩下的也吃的不错,这未尝不是一种适合法国的海洋战略定位,反衬了后来德国人的不精明处。可是拿破仑三世在欧洲大陆一崛起,英国就准备任人修理法国了。自视为欧洲大陆军事强国,加强陆军建设,让法国掉进了和普鲁士一战的陷阱。1870年普法战争证实了法国陆军改革的缺陷,法国从欧陆第一军事强国的幻影中坠落。英国不做援手。
拿破仑三世四、法兰西海外帝国的定型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普法战争使法国陆疆有切指之痛,可很快在海外变得膀大腰圆,而且失去了陆上强国的地位后,法国又有机会做英国小弟了。德国快速崛起成为法国地缘战略的修正液,因为德法、德英、德俄矛盾很快都变得尖锐。
第三共和国的海外扩张成就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了第二帝国取得的海外据点。1880年之后帝国主义瓜分狂潮掀起之后,在茹费理领导下法国成为仅次于英国的海权成功者。他向德国缓和,以放手海外扩张。“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到1914年为止,第三共和国把海外领地扩大了十倍。在瓜分非洲的过程中,法国分得了最大份额,还加强了对印度支那的控制,在太平洋和印度洋获益立足。1905年英法协议签订,接下来两次世界大战中法国都和英国抱团,1918年的胜利使之在获得殖民地战利品方面几乎与英国平分秋色。
二战初法国战败,曾向德国投降,但是希特勒不敢立即灭掉法国的原因之一是法兰西海外帝国太大了,一时接管不了。
五、战后新时代与战略更新
二战后,戴高乐领导的第四共和国面临着非殖民化。老牌殖民帝国都开始衰落。核时代的到来也使战略理念发生巨变。时代潮流在变,西方强国的战略也顺应变化,法兰西也不例外。1860年法国的非洲帝国基本结束了,虽然法国依然保留了不少碎片化的海外领土。法国发现他的主要贸易伙伴是在欧洲内部不是海外世界,20世纪50年代后期,第三世界占法国贸易的1/5,到70年代后期下降到1/20。法国人要用新的战略彻底解决海陆地缘问题。
戴高乐坚持大国地位诉求,包括核力量防务自主。二战期中他称“英国企图独霸东方的野心是这次世界大战潜在的野心之一。”他担心英国控制东方贸易,控制法国海上命脉。实力衰落的法国只能在大国博弈中重拾均势策略。发展强大海权,维持海外殖民帝国,需要强大的物质实力,法国已不具备。1951年的欧洲煤钢一体化,现代欧洲联合的肇端,就反映法国的欧陆地缘战略的新形式,法国战后对外政策的核心就是欧洲一体化。
冷战后法国仍然要面对海陆地缘的两面。法国最关心的周边问题是非洲安全问题和欧洲一体化。但是冷战后的历史表明,法国和德国保持着欧陆战略上的步调一致。法国继续和其他大国在非洲博弈。即使非洲殖民地独立了,法国对非洲的资源和市场依然有很大依赖,法国的海外经济命脉主要在非洲。有人说“没有非洲,法国是一部没有汽油的汽车;没有法国,非洲是一部没有司机的汽车。”法国进口石油的70%和铀的百分之百来自非洲。本世纪初法国仍是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大量矿产资源需要非洲供应。文化外交和公共外交在法国海外交际中占到了很重要的地位,某种程度上取代了当年炮舰外交的重要性。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至今法国依然是海上强国,在除了北冰洋的三大洋,及亚洲之外的各大洲有12万平方公里海外属地,在南极地区还有主权诉求,具备一定的全球性干预能力。法国海外派遣部队在非洲多地执行维和使命。法国是拥有航母的少数强国之一,仍然奉行为国家利益而实施海外干预的原则,甚至有限参与了“重返印太”。
历史不能假设,但是假设一下也无害。如果拿破仑一世在欧洲少打两仗,腾出点兵去海外,如果拿破仑三世在欧陆收敛一下,和英国在海外多合作两次,也许法国的海洋发展更有效果。法国的侵略史当然劣迹斑斑,但单就地缘战略得失而论,考虑到先天环境条件,法国其实做的已经比较成功。人对于地理条件,除了尊重顺应也要克服突破。先天是无法选择的,但后天不可不做勤奋而精细的努力。对于真正的两栖型国家来说,地缘战略就像走平衡木,半步也错不得,国家战略定位一定要科学。海陆两头谋发展,什么事情做到哪一步一定要精确。和英国相比,法国地缘战略也许无法保持始终如一的稳定性。可大英帝国也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也曾投入大量资源和兵力用于对德陆战,被迫做出了有违自身战略文化的事情。法国今天是联合国五常任理事国之一,而曾为争霸苦战多次的德国却不是。这也反映法国几百年来顺应形势发展外交和海权的成绩。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却会同时打开一扇窗。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