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全民阅读推进月】人活着是一场修行—读余华《活着》有感
母亲生病福贵去请郎中,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俘虏,给他返乡钱送其回家。回到家乡后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勤劳朴实,含辛茹苦地带大一双儿女,但女儿凤霞因一场疾病不幸变成哑巴;后来家珍因患软骨病不能干重活;儿子因与县长妻子血型相同,为给县长夫人输血抽血过多而亡;女儿凤霞与队长介绍的城里的偏头二喜喜结良缘,产下一男婴后因大出血死在手术台上;女儿死后三个月妻子家珍相继去世;二喜是搬运工,因工地事故被水泥板压死;外孙苦根便跟随福贵回到乡下,生活十分艰难,平时连豆子都很难吃到,福贵心疼外孙,便给苦根煮豆子吃,不料苦根因吃豆子被活生生撑死……身边的亲人相继死去,他亲手埋葬了自己的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和外孙,所有的风光都如海市蜃楼般轰然倒塌,荡然无存。
在所有生命里难得的温情被一次次的死亡撕扯的粉碎的时候,福贵最终还是坚持住了,他没有被生活打倒。其实这并不是因为他的心态有多乐观,而是他被生活逼的别无他法,再无选择,只能将希望寄托在未来的日子里,期待岁月会对他温柔以待。就像文中多次出现的那句话“只要活下去就有希望。”然而迟暮之年,垂垂老矣之时的他,除了那头也风烛残年的老黄牛之外,就只有他一人静听岁月,向别人诉说故事了。这个老旧而沧桑的灵魂,在孤独中作出另样的坚强与感动。
小说用一种很平静,甚至很缓慢的方式,将人们在阅读时可能存在的一个又一个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幻想逐个打碎。透出一股悲悯情怀和伤感的黑色幽默,以独特的视角再现了当时那个年代中国无数个福贵们的生活现状。它将历史浓缩为个人命运,而命如蝼蚁的个人兴叹。
有时候我在想:一个人生的命运,是在感激与仇恨之间徘徊,带着与生俱来的印记;带着生活的意义与幸福的标准,活在这个世上。
当然,“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源于呐喊,也不是来源于进攻,而且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与苦难,无聊与平庸。
我们最初来到这个世界上,是因为不得不来;我们最终离开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走。活着是为了什么?正如余华先生所言“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作者简介
周丽超,女,1997年出生,六家子镇政府党办实习生。笔名歆瑶,六家子镇马石井子村人,现就读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兴安学院。爱好文学,自由写手,在诗歌、散文、新闻等方面均有涉猎。
在看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