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你给孩子的是爱还是害?

2019-08-05 17:1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卢曼(宜昌市外国语高中宜昌市新心家庭教育中心)

对于绝大多数个体来说,都是在某种家庭中长大的,都是在至少有一个亲生父母或其他亲人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都和家庭有密切联系,“我们是家庭的一部分,家庭是我们的一部分”。

“家庭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照顾年幼者并促使其社会化” ①(《发展心理学》)。

社会化是指个体(儿童)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语言、规范、价值观等社会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适应社会并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文化的过程。通过社会化,个体学习社会中的标准、规范,价值和所期望的行为。

一般来说,父母是这一重任的主要责任人,可以这样说,我们自我照顾、自我发展的第一课都起源于我们如何被照顾和养育。

一项来自Diana Bumrind(1967,1971)的关于父母教养方式与个体发展联系的研究告诉我们,不同教养风格和个体发展特征密切相关。

在儿童成长时期,“父母教养方式的两个维度——父母的接纳或回应、要求或控制尤其重要”。

根据这两个维度,我们可以把父母的教养类型分为四种类型:权威型、专制型、放任型(溺爱型)、不作为(忽略)型②。(《发展心理学》

父母的反应性

接受性的反应

以孩子为中心

拒绝性的反应以父母为中心

父母的控制性

高控制

权威(民主)型

较高的双向交流

专制

专制的高压权力

低控制

放任型

忽视型

忽略、无关紧要、不参与

下面我们通过实例来了解这四种父母的教养风格。

案例一

有宝妈发问:“孩子在公共场合吵闹得不行、兴奋得不得了,吵不听、打不行、哄不好,怎么办啊?”

一位家长的回答引来众多点赞:“我会坚定但并非严厉地告诉他,宝宝,妈妈知道你这时很开心、也很好奇,所以才会到处跑动喊叫,你喜欢这样自由自在。

但这是公共场合,很多叔叔阿姨都想安静的休息。你想,如果在你很想睡觉的时候,妈妈突然大声的唱歌,你是什么感觉呢?我们一起想个既能满足自己,又不打扰别人的办法,好么?”

这位家长既及时敏感的回应了孩子、共情到孩子的情绪和需求,又温和坚决的明确了自己的期待和要求,同时给予了孩子相应的自主权,孩子也在这一刻体验和学习到平等、协商、合作。

研究表明,权威型教养方式与个体各种积极的社会性、情感和智力发展相联系。

这类父母给予孩子的是灵活又宽松、严格而友好、信任和抱持性的环境,孩子被允许独立自主、自由发展,对于孩子的看似“出格”行为,这类父母采用合理、民主的行为控制方式,即通过询问、监督、设立规则等方式,明确具体的行为要求以管理孩子的行为,同时自己也以身作则对孩子进行引导。

这种主要通过行为控制来支持和引导孩子的模式是一种积极的、指导性的教养方式。

因此,孩子的各种欲望能不断象征化和升华,孩子也会逐渐知道:我配得上所有的成功和快乐,他们内心关于快乐和成功的定额就可以无限大,他们也不会在潜意识里给自己设定一个小框架,担心自己一旦超出框架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这类教养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在认知能力上表现出更富创造力,同时社会能力也有更好表现。

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特别强调孝道,由此衍生出的育儿思想,如“不打不成器”、“打是亲,骂是爱”、“严父慈母”、“棍棒下面出孝子”、“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这类育儿思想仍被不少父母奉为经典。

案例二

我以前教过的一位学生,个子高挑修长,每次来探访我时,总是穿黑色一类的深色服装。

我好奇的问她是不是特别喜欢这类颜色,她告诉我说,其实她非常喜欢靓丽的颜色,很喜欢看别人穿,甚至很羡慕别人这么大胆自信的穿活泼靓丽的颜色。她也在家里试穿过,可是一想到自己要穿这样的颜色出门,她就浑身不自在,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回事。

她回忆起自己的父亲,说到这样一个情景:小时候跟父母参加表姐的婚礼,看到新娘子美丽而幸福的样子,她回家后也模仿起来,把妈妈的长裙套在自己身上,边扭边说自己是新娘子。

正照着镜子的她,招来父亲的一句呵斥:“新娘子?还老娘子哦!这么小,想什么呢?!”

“我爸天天就板着个脸,不是这个不对,就是那个规矩。我很烦,我一听到他说话就讨厌,其实有时他说的是对的,可我还是不愿意听,老怼他。”这位年轻的女孩说。

专制型父母要求严苛、强调无条件服从,多依靠惩罚、强制等手段来教育子女,这类父母往往不能敏感地察觉孩子的不同观点,期待孩子服从他们的权威,是一种硬控制。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年青人在早年总是被严厉、苛刻、刻板的父母打压,那些关于快乐、成功和攻击性的需求不能释放和表达,她逐渐形成一个潜在信念:“我不配享受、也不能享受那些好东西”。以致成年后,她也不好意思、无法感受和享受生活,拒绝美好和取得成功。

因为如果想拥有成功的快乐,后面必定会付出巨大的代价——一旦她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父亲的严厉呵斥将在耳边回响、严厉的眼神将在眼前浮现,所以就只能放弃,这样比较安全。

现在,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进步,年轻的父母更加强调培养孩子的自主感、主动性。但一些育儿哲学和原则被断章取义或误解。我们来看下面这个案例。

案例三

前不久,一则来自广东顺德的新闻让公众大跌眼镜。

据当地交警介绍,一辆鄂F号牌重型牵引车行经广东佛山一路段时,被执勤交警截停检查,司机出示了假驾驶证。经查,司机陈某2011年因交通肇事罪,被拘役和吊销驾驶证,后便在网上花1000块做了假证。

次日,陈某在父母的陪同下,来到交警大队接受处理,根据相关法律法规,陈某被处以罚款5000元、行政拘留15日的处罚。听到处理结果后,其父母情绪异常激动:“你们太过分了!他还是个孩子,才31岁!你们为什么罚那么重?”

这虽然是极端个例,但也并非少见。我想到有次出差乘坐地铁时,我听到一位年轻的妈妈说,小时候自己母亲特别严厉,所以不想她的宝宝跟她一样受压抑受约束,不希望看到他难过,所以他有什么需求尽量满足他,也不会对他打骂,希望他能过一个充满爱的童年。

看着她身边这个不是在过道里乱跑乱喊、就是在椅子上蹿下跳的小男孩,再看看这位年轻妈妈脸上满溢出来的怜爱之意,我想起“无条件的爱”这个词。

这类放任型的父母抱着“只要孩子觉得快乐幸福,我都可以接受”的信念来养育孩子,对孩子表现出无条件的满足、无尽期望的爱。

真实的社会是有规则和限制的,这样的爱看似是为了对方竭尽全力,却剥夺了孩子从挫折中学习的机会,实际上是在用这种态度和方式去束缚对方,是一种软控制。而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无论是认知能力,还是社会能力都表现得比较差。

如果说案例二里的父亲对女儿的爱是“有条件的爱”——满足了我的要求和期待,我才爱你;而案例三中,在父母这种“无条件的爱”中长大的孩子,“尤其是男孩往往通常会表现出冲动和攻击性,他们一般比较粗鲁,以自我为中心,缺少自我控制,并且独立性和成就感较低。”③(《发展心理学》)。

忽略型(不作为)父母往往沉浸在自己的压力问题中,无力关心和教导孩子,表现出不关心、无要求、冷漠,对孩子的需求大多不理睬或不敏感。

案例四

我接待一位来访的高一学生,他在今年新高考选科过程中,犹豫不决、焦虑不安。

当我询问到他是否与父母讨论过这个问题时,他轻描淡写地说到:“说了啊,就简单提了一下。因为平时我爸都还蛮民主的,这次跟以前一样,就说让我自己做决定;我妈呢,在一边听到了,没说话啊。”我默默地看着他,这个孩子的表情慢慢变得沉重了。

在关系到孩子高考选科、大学专业乃至将来职业的重大问题上,这对父母看似非常宽松民主,实则是在逃避自己为人父母的责任。

心理学研究和追踪调查发现,被给予过多独立决定权的青少年的社会适应更差。同时,养育者的长期忽视(隐形虐待)所导致的儿童成长型创伤,“其后遗症会长期而严重地影响他们的情绪调节、冲动控制、注意力和认知、解离症状、人际关系和自我及理性思考的能力。”④(《身体从未忘记》)

爱是无条件的,但关系却是需要条件的。我们的内心世界都是在跟父母的关系中形成的。人格心理学家JeremyNicholson认为,“与爱不同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一种双方的合作。爱可以是一个人的事,但关系一定不会是一个人的事。健康的亲子关系,需要父母认识到自己在关系中的条件,并在不断的沟通和承诺中逐步对对方的条件有清晰的认知。”

也就是说父母需要了解自己、不断成长自己,根据孩子身心发展成长的规律,才能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形成良性互动,否则就会像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说的:“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

孩子的成长,您的需要,我们的责任。

请联系我们,宜昌市新心家庭教育中心。

琚老师13207209158

刘老师18972571588

韩老师13807201555

卢老师15997655100

来源:家儿部

往期推荐

●给妈妈的一封信|祖国母亲,我想对您说

●诗歌荟||与高新一起成长

长按指纹

一键关注

在看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