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国家文物局:宋代沉船“南海一号”共出土18万余件文物

“国家文物局”微信公众号
2019-08-06 18:18
古代艺术 >
字号

8月6日上午,国家文物局召开第三期“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新进展工作会,发布“南海I号”保护发掘项目、湖北随州枣树林墓地等2项重要考古工作成果。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出席并主持会议。

国家文物局第三期“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新进展工作会
“南海Ⅰ号”宋代沉船发现于1987年,2007年运用沉箱进行整体打捞,安置于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2014年启动系统性的保护发掘工作,至2019年,船货清理取得阶段性成果。沉船中共出土18万余件文物,展现了我国宋代繁盛的海外贸易体系,对研究我国乃至整个东亚、东南亚的古代造船史、陶瓷史、航运史、贸易史等有着重要意义,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千年传承、我国与沿线国家商业与文化交流提供了坚实论据。“南海I号”整体打捞和保护发掘工作伴随我国水下考古30余年发展历程,是我国水下考古事业快速发展的缩影,堪称世界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之作。“南海Ⅰ号”保护发掘工作,按照发掘、保护、展示三位一体的先进理念,广泛运用多种科技创新手段,获得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评价,成为全面真实地展现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的绝佳案例。
“南海Ⅰ号”沉船

枣树林墓地是一处春秋中、晚期曾国公侯墓地,目前已发掘包括两组曾国国君及夫人合葬墓在内的54座高等级墓葬,出土千余件工艺精美的青铜器、漆木器等随葬品,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对研究周代历史、曾周关系史和曾楚关系史,探索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都具有重要价值。曾国在传世文献中没有明确记载,近年来包括随州枣树林墓地在内鄂北地区多项重要发现,串联起从西周早期到战国时期曾国墓葬制度完整的发展脉络,充分展现了考古学在挖掘历史信息、展示中华文明发展历程方面的重要作用。

曾侯宝墓

与会专家对两项考古工作都给予高度评价,并从文物保护、加强课题意识、培养专业人才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宋新潮指出,国家文物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的精神,积极推动实施“考古中国”项目,以考古学方法系统发掘阐释中华文明形成发展脉络,以及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中的重要地位,不断获得重要成果。各考古科研单位应进一步增强课题意识,坚持不懈开展工作。国家文物局将继续加大组织和推进力度,推动这一研究项目迈向深入。

水下考古史上的经典之作:“南海I号”沉船考古的发现、发掘与保护

“南海Ⅰ号”宋代沉船,1987年发现于广东省川岛海域,2007年实施整体打捞,2014年开始保护发掘工作。

考古发掘显示,沉船船体保存较为完整,仅艏艉稍有残缺,残长22.95米,宽9.85米,船内舱室最深2.7米。沉船保留有左右舷板、水线甲板、隔舱板、舵承孔等船体结构,以及船中桅托梁、甲板、船壳板、底板和小隔板等部分。“南海Ⅰ号”是迄今为止我国所发现的保存最好的古代沉船。

“南海Ⅰ号”沉船整体打捞

目前,船舱内货物已清理完毕,出水文物总数超过18万件,包括各类金、银、铜、铅、锡等金属器,竹木漆器,玻璃器以及人类骨骼、矿石标本、动植物遗存等,其中尤以铁器、瓷器为大宗。

沉船瓷器囊括了当时大多数外销瓷窑址的产品,包括江西、福建和浙江三省的陶瓷产品,器型则包括壶、瓶、罐、碗、盘、碟、钵、粉盒、炉等。“南海Ⅰ号”的一个重要考古成果是,船上铁器在贸易品中占比甚高,总重量超过130吨。

“南海Ⅰ号”出水文物
“南海Ⅰ号”考古发掘现场

发掘、保护、展示三位一体。“南海Ⅰ号”的打捞,采用沉箱整体打捞的方案,将沉船从海底进行整体打捞、移入为她量身定制的博物馆进行精细化的发掘。

“南海Ⅰ号”出水文物

在发掘过程中,应用现代科技手段,保证了“南海I号”的考古发掘得到全程准确记录,为今后博物馆展示、复原与保护提供基础数据保证。对“南海Ⅰ号”多学科的研究也已逐步展开。

自考古发掘工作启动伊始,“南海Ⅰ号”沉船考古现场的发掘、保护工作始终保持对公众开放的作法是“南海Ⅰ号”考古工作的一个亮点,观众还可以近距离直接观看考古发掘的全部过程。

海上丝绸博物馆全貌

发现于“南海Ⅰ号”上的大量珍贵文物不仅多具有文化交流、融合的特点,甚至参与航海的人员也来自不同地区。“南海Ⅰ号”的发掘不仅填补了南海丝路研究的空白,使这一沉睡于海底近千年的文明桥梁得以复苏,重新活跃于中国与世界交流的国际舞台上。

填补春秋中期曾国考古的空白:湖北随州枣树林墓地取得重要考古成果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18年10月开始对随州枣树林墓地展开主动性勘探发掘,日前,墓地已发掘土坑墓54座、马坑3座。

曾侯宝随葬器物

目前已发掘墓地是一处春秋中、晚期的曾国公墓地。墓葬形制比较一致,多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向为东西向,墓葬分布从南至北时代渐早,墓地布局较为严谨。目前已出土青铜器千余件,部分青铜器上有铭文,铭文主要有“曾公”“曾”“曾叔”“曾侯”“曾夫人”“曾子”“曾孙”“曾叔孙”等。发掘取得了重要收获,尤其是曾侯宝墓(M168)及其夫人芈加墓(M169)、曾公求墓(M190)及曾夫人渔墓(M191)两对曾国国君级别的夫妇合葬墓的发现确认。

随仲芈加墓出土编钟

曾侯宝墓(M168)出土铜鼎以及编钟铭文揭示器主为“曾侯宝”,芈加墓(M169)出土铜缶以及编钟铭文揭示器主为“芈加”。这两座墓为曾国诸侯“曾侯宝”及其夫人“芈加”并穴合葬墓。出土了镈钟、甬钟、鼎、簋、簠、鬲、缶、盘、匜、和等青铜礼乐器。值得注意的是芈加墓(M169)出土的铜缶上有铭文“楚王媵随仲芈加”,而“芈加”是曾侯夫人,楚国称曾为“随”,说明曾随一家,基本解决学术界争论不已的“曾随之谜”问题。

曾夫人渔墓出土铜礼器

曾公求墓(M190)出土铜壶、铜鼎以及编钟铭文揭示器主为“曾公求”,曾夫人渔墓(M191)出土铜鼎以及铜鬲揭示器主为“曾夫人渔”。这两座墓为曾国诸侯“曾公求”及其夫人“曾夫人渔”并穴合葬墓。出土鼎、方壶、圆壶、簠、盘、匜、鼎、、鬲、盘等。

曾侯宝(M168)及其夫人芈加墓(M169)和曾公求(M190)及其夫人渔墓(M191),这两组曾国国君以及夫人并穴合葬墓的发掘,是曾国考古乃至两周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填补了春秋中期曾国考古的空白,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

(原题为《“考古中国”新进展工作会发布两项重要考古成果》)

    责任编辑:刘恋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