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伍迪·艾伦电影中的四重奏组合原来是“上海制造”
史海拾趣
美国导演伍迪·艾伦电影《双生美莲达》中曾有一个以华人面孔为主的乐队出镜,他们就是享誉世界的室内乐组合——上海四重奏。
继1996年第一次登上《斯特拉地》(The Strad)封面后,上海四重奏又于2019年重返这本世界权威古典音乐杂志的封面。
今年5月,上海四重奏组合在时隔23年后重新登上英国最具权威性的音乐杂志《斯特拉地》(The Strad)封面。经过长达36年的摸索、磨合、改组与坚持,他们已成为享誉世界的室内乐组合。上海四重奏的缘起与乐手的成长,得益于改革开放后中美两国日益密切的民间交往,已经成为上海文化名片的他们,在音乐领域展现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精彩。
初生牛犊,一战成名
1983年组建而成的室内乐组合“上海四重奏”已经走过36个年头,它的缘起分外简单——获得一次免费出国的机会。1983年11月,中国文化部宣布,一年后将举行比赛,在全国范围内选拔出一两个组合,赴英国参加1985年朴茨茅斯国际四重奏比赛,这也是国际上最负盛名的四重奏比赛。正在上海音乐学院读书的李伟纲拉着哥哥李宏刚,找来大提琴手马新桦,以及中提琴手王征,组成四重奏组合,准备苦练一年冲刺比赛,获得资格去英国“免费旅行”三周。
彼时,在国外有着悠久传统的室内乐在中国还不太为人所知,懂室内乐演奏方法和理念的人并不多。好在改革开放之后,上海音乐学院作为中国对外音乐交流的窗口,吸引了许多国际音乐人前来访问。李伟纲他们就抓住机会,每俟外国专家来访学授课,就紧随其后请他们指点。
勤奋的练习、得当的指导与极具天赋的音乐直觉让他们最终以第一名的成绩入选文化部比赛名单。向大赛报名时,采取了一个简单按地域命名的办法,来自上海的组合就命名为上海四重奏,来自北京的组合命名为北京四重奏。没想到初出茅庐只来得及准备四首曲目的上海组合,竟打败许多练习多年保有丰富曲目的外国组合,荣获第二名,收获中国室内乐第一个国际大奖。
四个年轻人本有些担忧,自己担不起“上海”这么大的帽子,可是“上海四重奏”已经一战成名,外国演出节目单已经按照这样的名字印刷,这个名字就一路沿用了下来。
赴美深造,向国际一流进军
当年的大赛评委,世界知名小提琴家耶胡迪·梅纽因(Yehudi Menuhin)鼓励四人不要轻易放弃四重奏。而另一位评委舒姆艾尔• 阿什肯纳奇(Shmuel Ashkenasi)更是不吝惜赞赏,称赞他们演奏的莫扎特是大赛最佳,甚至超过了欧洲人。
获奖对于四位年轻人而言是意外惊喜,证明他们有着极佳的音乐素养和直觉。但是获奖,并不意味音乐生涯自此进入坦途,而只是漫漫征程的开始,演奏家需要不断地升华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力。
曾在1979年接待美国著名小提琴家艾萨克·斯特恩(Issac Stern)访华之旅的李伟纲,认识到去美国学习的必要性。美国在二战后接纳了大量从欧洲移民而来的音乐家,成为新的古典乐中心和各国音乐人集结和施展才华的国际舞台。由于小提琴等弦乐在中国起步晚、底子薄,建国之后才有比较系统的提琴教育体系。李伟纲这一代从小接受正规音乐训练的学生已经逐渐超越老师的水平,国内的教学环境已经满足不了他们在音乐世界继续探索的需要。上海四重奏需要在国际一流的音乐氛围中继续锤炼和锻造。1985年5月,得胜归来的上海四重奏在家乡举行公演后,全体成员相继于同年赴美留学。
马新桦是他们中最早前往美国的,她先后到美国耶鲁大学、南加州大学学习。“我们去了美国才真正开始学习怎么拉四重奏”,李伟纲说。他到北伊利诺伊大学随维米尔四重奏学习,开始接受正规的四重奏教育。1987年到1989年间,李伟纲在茱莉亚音乐学院随1946年创建的茱莉亚四重奏组合学习同时担任助教。哥哥李宏刚的经历与弟弟大致相同,也是先后在北伊利诺伊大学和茱莉亚音乐学院学习。
1987年,上海四重奏在美国纽约市政厅首秀,并由此开启作为职业四重奏乐团的演艺生涯。1989年他们成为里士满大学驻校四重奏乐团,也一路收获乐评人的积极评价。
东西交融,树立上海四重奏标志风格
相比交响乐的雄浑,室内乐更靠近听众,能够展现出音乐细腻柔婉的一面,许多著名作曲家如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将他们关于音乐最深邃的思考倾注在四重奏作曲中。四重奏,常常由第一与第二小提琴、一把中提琴和一把大提琴组成,每一把乐器担任一个声部。由于四个乐器均属于弦乐,乐手之间表演风格的融合与互补就格外重要。成为顶尖的四重奏组合,既需要每一位乐手不断精进,更需要四个人在经年累月中培养起默契,彼此配合交相辉映。
上海四重奏成员,从左至右依次是:萨瓦拉斯、李宏刚、李伟纲、蒋逸文
因此,长期坚持一个四重奏组合并不容易。好在组合在成立之初有李伟纲与李宏刚这对亲兄弟搭班,铺筑了坚实的基底。乐团在1994年和2000年都经历了人员变动危机,但也恰恰是这几番人员变动,让上海四重奏逐渐发掘出别树一帜跨越东西方文化的风格。
1994年,中提琴手王征因赴德国演出退团,哥哥李宏刚由第二小提琴改拉中提琴,北京人蒋逸文补位第二小提琴。他于1985年获得美国麦道全额奖学金来到圣路易斯音乐学院师从塔拉斯·加博拉(Taras Gabora)和迈克尔·特里(Michael Tree),五年后在肯·鲍克斯(Ken Boxley)基金会的赞助下,在新泽西州立大学跟瓜奈利四重奏组的阿诺德·斯坦因哈特(Arnold Steinhardt)继续深造并获得硕士学位。具备作曲与编曲才能的蒋逸文,根据自己在中国成长的生活记忆,将24首中国民族歌曲改编成弦乐。由此,上海四重奏将西方古典乐的优雅与东方情丝糅合在一起,自己也成为东西方文化汇合交融的窗口。2003年,由美国德洛斯(Delos)公司发行的《中国歌谣》(China Song)是上海四重奏迄今为止最畅销的专辑。
2000年,在纽约的西班牙哈莱姆区长大的尼古拉斯·萨瓦拉斯(Nicholas Tzavaras)加入,让组合更具多元与国际化色彩。大提琴手是组合变动最为频繁的位置,在萨瓦拉斯之前,曾经先后更换两任大提琴手,但都因为不耐烦长期演出频繁差旅而退团。好在萨瓦拉斯热爱旅行,上海四重奏的班底就此稳定下来。萨瓦拉斯身上还有一个小小的逸闻,美国奥斯卡影后梅丽尔·斯特里普(Meryl Streep)1999年主演的电影《弦动我心》故事原型就来自于萨瓦拉斯与母亲罗贝塔·瓜斯帕利(Roberta Guaspari)的生活经历。
永不止步,好到别人没法比
旅美多年,观察了美国音乐市场运作模式的李伟纲认识到,犹太人音乐家背后有一系列团队,日本人有财团提供最名贵的琴,中国人只能自己靠自己。“你要比人家好,才有可能立足,你跟别人一样,没人会理你,最好是好到人家没法比,你才有口饭吃。”靠着这股劲儿,组合最初十年,每年学习九个四重奏曲目,十年下来积累了90首曲子。而现在,已经累积200多首保留曲目。
上海四重奏演出现场
上海四重奏前25年一直被称作新手,好像突然在一夜之间获得认可,被称为“老牌”室内乐组合。现在,上海四重奏几乎是唯一一个以华人为主,长期活跃在世界音乐界的四重奏组合。他们曾多次登台卡内基音乐厅,并与瓜奈利四重奏、茱莉亚四重奏、东京四重奏、马友友、林·哈雷尔 (Lynn Harrell)、梅纳海姆·普莱斯勒 (Menahem Pressler)、彼得·瑟金 (Peter Serkin)、让-伊夫帝·博戴(Jean-Yves Thibaudet)、王羽佳、吴蛮和香缇克利尔合唱团(Chanticleer)等知名乐团和音乐家合作,在北美各地的顶尖室内乐音乐节上都曾亮相。
为庆祝建团35周年,在2018-2019年演出季,上海四重奏以八套完整的贝多芬四重奏全集在世界各地巡演。伦敦比尔公司(John & Arthur Beare)为上海四重奏周年巡演慷慨提供四把顶级意大利17-18世纪名琴,包括两把斯特拉地瓦里,一把瓜奈里·德·吉苏及一把格尔菲勒。
上海四重奏在国际上的成功也逐渐带动了国内室内乐的发展。李伟纲回忆,1983年在朴次茅斯获奖的那一年,国人对音乐的理解,就是像体育竞赛一样,在锦标赛上拿奖。他们早期练习时,也陷入了追求速度的误区,后来才意识到对音乐的理解才是第一位的。在回国巡演间隙,他们也在各地音乐学院开始大师课,传递室内乐演奏理念。
正如《斯特拉地》杂志所评论的那样,“上海四重奏仍在努力地、毫无怠慢地致力于整理和推广许多不同作曲家的作品……随着上海四重奏的影响力持续显现,新一代的年轻演奏家很可能会追随他们的脚步继续向前”,上海四重奏向世界展示东方文化的魅力,向中国传播世界文化的动态,创造更多精彩并激励年轻一代,进行跨文化创造。
参考资料:
《音乐的使者——记上海四重奏》(Musical emissaries: The Shanghai Quartet), 作者:夏洛特·史密斯(Charlotte Smith),翻译:于晓星,原载于音乐杂志《斯特拉地》(The Strad),2019年5月。
《上海四重奏35周年:他们是上海的一张文化名片》,作者:廖阳,澎湃新闻,2018年6月2日。
上海四重奏官方网站(shanghaiquartet.com)
图片来源于网络
阅读原文(“上海美国研究”公众号:SIASWeChat)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