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13名幸存者之一!这名回乡当农民的江西百岁老兵,...

2019-08-03 14:3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本文原标题:《13名幸存者之一!这名回乡当农民的江西百岁老兵,竟干了这样惊天动地的事…》

1949年4月20日午夜,随着三颗红色信号弹划破夜空,中国人民解放军中、东、西三集团从西起湖口、东至江阴长达千里的长江北岸,以木帆船为主要航渡工具,排山倒海强渡长江,像一把尖刀直插南京。

在渡江战役中,300名“敢死军”率先冲破敌军防线,抢滩登陆,最后仅13人幸存,他是其中之一。他荣立一等功,还被部队授予“水上英雄”称号。

之后,在解放大西南、抗美援朝战争中,他都屡立战功。

他,就是高安市大城镇洲上村的百岁老兵陈训杨,一位一辈子听党话、跟党走的老革命。1955年,这位英雄深藏赫赫战功,复员回乡当农民,始终不改共产党员的本色。

己亥盛夏,记者走近了这位百岁老兵,触摸他那激情燃烧的岁月,探寻他那坚如磐石的信仰。

—— 题 记

01

7月,高安市大城镇洲上村的村道两旁绿树成荫,一位穿着蓝衬衣的老人端坐在樟树下乘凉,右手拄着拐杖,保持着军人的坐姿。老人名叫陈训杨。

村民陈传志和妻子胡月娥刚好经过,见到记者采访,停下脚步,热情地说:“训杨爷爷是老革命,打过很多仗,不怕死。”胡月娥补充道,“训杨爷爷复员回家当农民,跟我们一起干农活,还教我们唱抗美援朝歌曲”。

树荫下,陈训杨端坐在方凳子上,面带微笑,却不怎么说话。

“你们知道陈训杨老人立过战功吗?”记者问围在老人身边的村民。

“没听说过,村里人只知道训杨爷爷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打仗勇敢,是一位老党员。”陈传志答道。

按照家族辈分,陈传志叫陈训杨爷爷。在这个400多人的村子,之前没人知道这位和他们朝夕相处、再平凡不过的老人,竟是在渡江战役中立过一等功的英雄。

这位百岁老人久经战火,最光辉的战斗经历就是渡江战役。是役,陈训杨为中国人民解放军16军46师138团3营8连战士,六渡长江,九死一生。

70年前的战火,仿佛仍在眼前。

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决定发起渡江战役,百万大军枕戈待旦,准备横渡长江,直取南京。国民党军以70万兵力扼守长江天堑,企图阻止人民解放军渡江。

中国人民解放军46师138团是猛虎团,抵达安庆江山后决定成立渡江突击队,率先渡江抢占渡口,为大军开路。渡江突击队报名有三个条件:党员、南方人、识水性。

渡江突击队,其实就是“敢死军”。陈训杨当时还不是党员,只符合南方人这一个条件,但他毫不犹豫地报名请战,并顺利入选。经过短暂集训,陈训杨担任渡船舵手。他和战友们都做好了牺牲的准备,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突破敌人的防线,抢占渡口。

这是一场惨烈的战斗。

1949年4月21日凌晨,长江江面风大浪高。一声令下,138团300人的渡江突击队,划着船向长江南岸冲去。陈训杨回忆说,渡江时好多木船、小筏子,就像鸭子下水一样。

船至中流,敌人的炮弹不断打来,在江面炸起冲天水柱。陈训杨大声吼道:“大家加油往前冲,船千万不能沉!”眼看有的木船被炮弹打穿了,战士们更加卖力地划桨,奋力冲向敌军防线。

江面上,舟楫如箭,战火纷飞。这支300人的突击队,遭敌炮火猛烈阻击,死伤惨重,只有50余人突破封锁线,攻上对岸。冒着枪林弹雨,陈训杨和战友们一鼓作气,迅速占领了敌军阵地。

这场前锋战,渡江突击队付出了巨大牺牲,最后幸存者仅13人。

陈训杨不但是渡江“敢死军”,还是“运输军”。大军要过江,可渡船却极为有限。陈训杨和战友们划着小渡船,顶着敌人的猛烈炮火,在长江江面一次次运送一批批战士。最后一次,小渡船被敌人炮弹击中,炸成了碎木板。陈训杨抓着一块漂浮的木板,在江面漂了好久才上岸。

从21日凌晨3时至22日8时,陈训杨的小渡船,在敌人的炮火弹雨中往返长江两岸达六次之多。

渡江战役,人民解放军突破了敌军长江防线,取得了重大胜利。在渡江战役中,突击队员陈训杨作战勇敢,不怕牺牲,荣立一等功,还被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授予“水上英雄”称号。

抚摸着军功章,陈训杨面色沉静,心情凝重。他怀念那些流血牺牲的战友,那些不知名的英雄。他说,他一辈子都不曾忘记渡江战役的惨烈。

02

300“敢死军”突击过江,50多人上岸,13人幸存……在渡江战役中荣立一等功的陈训杨,天生就是个能当英雄的好兵?记者试图寻找答案。

陈训杨娓娓道来:他两度当兵,第一次是被国民党抓壮丁,当了3个月零8天的国民党兵;第二次是在淮海战役中投诚,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人民子弟兵。

1920年6月,陈训杨出生于高安市大城镇洲上村一个贫苦家庭,家里有6个哥哥,他排行老七。两个哥哥参加红军失去联系,两个哥哥被日军炸死,还有两个哥哥被国民党抓了壮丁一去不回……

那个年代,有太多太多这样不幸的家庭。战火让他们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1948年,靠打鱼为生的父亲刚刚去世,陈训杨也被抓壮丁到了国民党部队。在淮海战役中,这支部队被解放军歼灭,陈训杨被俘了,可对他来说,却是获得了解放。

陈训杨清晰地记得,他刚被俘时,解放军3营8连3班班长问他吃了饭没有,他说没吃。解放军班长就给了他一个高粱窝窝头,让他先填一下肚子。可高粱窝窝头太硬,啃不动,班长就带他到炊事班,煮了碗面。“那碗面吃得好香!”老人仿佛还在回味70年前那碗面的温暖。

“解放军个个是好人。”陈训杨操着浓重的高安口音讲起了往事:在俘虏诉苦大会上,陈训杨含泪诉说了失去父母和六个哥哥的悲痛。解放军临时制作了八块灵牌,与陈训杨一起悼念失去的亲人。他没想到,解放军连长、指导员会亲自为他失去的亲人托举灵牌。在他的家乡,托举灵牌,那可就是尽孝啊!当时的情形,这位百岁老人念念不忘。

“解放军感动了我。”他发誓,一定要参加解放军,这辈子跟定了共产党!

就这样, 陈训杨被编入解放军138团3营8连,从此跟着共产党,为穷人打天下。

淮海战役后,解放军南下,打响了渡江战役。在安庆江山,138团担任先头部队,突击渡江,陈训杨作战勇敢,无惧无畏,勇立战功。

渡江战役后,毛主席下令解放大西南,陈训杨随部占领贵阳,挺进成都。

行军打仗,跑得快,走得远,往往能抢占战机,出奇制胜。部队挺进大西南时,陈训杨脚上磨起了满脚的泡,每走一步都疼得钻心。“那时候,我真是宁愿战死沙场,也不愿走路。”

连长和指导员注意到了陈训杨的小情绪,就安排他上卡车。在卡车上看到战友们都在奔跑,他觉得很丢人,又跳下车,跟着部队行军,先是轻装跑步,慢慢负重到20公斤。

一次次行军打仗,陈训杨的脚力越来越好。西南地区地势崎岖,山高路远,陈训杨不怕苦不怕累,曾经一个小时急行军10公里,一天之内负重行军90公里,被部队授予“行军模范”称号。

1949年9月,陈训杨光荣入党。

之后,陈训杨随部队南征北战,先后参加了解放大西南、成都会战等战役以及云南剿匪,荣立三等功一次。

多年行军打仗,陈训杨扛机枪的右肩明显低于左肩,肩胛骨严重变形,至今仍可见厚厚的茧皮;失去的左眼、满身的创伤,这些是战火留给这位百岁老兵的印记。

03

1950年底,抗美援朝战争爆发,陈训杨随部队入朝作战。在西海岸,部队一下火车就遭遇敌军“鸽子弹”,近一个连的志愿军被炸,伤亡惨重。

他们把受伤的战友送到战地医院后,医院要陈训杨留下来帮助搞清楚这些伤员的姓名。可陈训杨一心惦记着前线的战事,他拒绝了:“这事伤员能做,我必须上前线!”

有一天夜间行军,陈训杨突然被人从后面推了一把,摔了出去,随后听到身后传来剧烈的爆炸声。他爬起来时,只见营教导员满身是血,已经牺牲。是营教导员用自己的生命,换了他的生命!他忍着悲痛,把教导员就地掩埋。这些年,他特别关注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的新闻,总是千方百计地查询教导员的遗骸有没有找到。

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经常遭到敌人的炮火攻击,还要忍受饥寒。冰天雪地里,战友们常常抱在一起互相取暖。有一次,一名副班长抱着他帮他御寒,直到僵硬死去……看到为民族解放、为正义而战的战友一个个牺牲,陈训杨心如刀割。战争的创伤,让人永生难忘。

1955年4月,陈训杨奉命从朝鲜回国后,由国防部批准复员。离开部队前,部队首长杨得志叮嘱他们:“立功不要骄傲,要再接再厉,以普通党员的身份搞好家乡建设,再立新功!”

陈训杨铭记在心,始终不渝。

他刚回到家乡,正值“土改”后建立互助组初级社,村民们踊跃上交家里的农具、耕牛等,发展农业生产。陈训杨二话没说,拿出仅有的300元复员军人补贴,买回两头大水牛交到社里,剩下的钱则分发给贫穷的亲戚邻里。

1956年,经人介绍,陈训杨与大城镇卫生院的医生喻美容相识,结为夫妻。陈训杨一心为了集体,家里的日子却一直过得紧巴巴的。“我母亲经常说,他们结婚时,家里连床像样的被子都没有。”陈训杨的儿子陈坝根说。

陈训杨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复员回家搞社会主义建设,“官”却越当越小,从县里、区里、公社再到大队。1960年,他索性“辞官”回家,当了农民。

在高安,陈训杨从来不提自己的战功,却依然是赫赫有名。七十岁以上的高安人,只要提起陈训杨,个个都竖起大拇指:兴修水利大会战时,那可是一员猛将!

陈坝根告诉记者,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高安县兴修的水利工程有上百个,绝大部分都留下了父亲参与修建洒下的汗水。

那时修堤筑坝,全靠肩扛手提和独轮车搬运,但人心齐,泰山移。陈训杨从修碧山水库干起,修了一座又一座,最长的一次有半年没回家,吃住都在筑坝工地。

1958年,陈训杨被任命为上游水库施工团第三连指导员。在修筑大坝期间,他采取军事化管理,起床、开工、吃饭、收工都吹军号,筑坝大军每天斗志昂扬。

兴修水利,利国利民,造福子孙后代。陈训杨带领乡亲们没日没夜地修堤筑坝。在每个月的团部总结大会上,他带领的连队都是雷打不动的先进。

“1957年,我出生时父亲还在修堤坝,我的名字‘坝根’就是这么来的。” 陈坝根说,因为父亲对修坝倾注了满腔热情,让自家孩子的名字都带上“坝”,三个妹妹分别取名为坝英、坝绿、坝凤。

从1956年至1960年间,陈训杨先后参与修建碧山、樟树岭、九龙、上游湖、锦惠渠等水库、堤坝,被评为县劳动模范,多次受到表彰。

1960年,水利建设完成后,组织上将陈训杨调到黄沙苗圃工作。可是,他觉得自己是个“大老粗”,不适合这样的工作,也丝毫没有躺在功劳簿上过日子的想法。他找到县领导,申请放弃“铁饭碗”,回到大城洲上老家当农民。

回乡务农后,因为为人正派、处事公道,陈训杨在群众中威信很高,当上了大队党支部书记。他是村里出了名的“硬脾气”,无论谁做事偷懒耍滑,他都会严厉批评,决不留情。那段时间,陈训杨领着乡亲们植树造林,开发果园,疏浚沟渠。洲上村成了全乡的模范村,老百姓的日子也越过越好。

04

70年的沧桑岁月,改变了陈训杨老人的容颜,却从不曾改变他对党的忠诚。

1966年“文革”期间,因为有曾被国民党抓壮丁的过往,陈训杨被打成了“历史反革命”,妻子也因此丢了工作,儿子陈坝根考上了高安师范也被拒。陈训杨想不通。陈坝根回忆,有一回父亲把他叫到跟前,给他一个小包,告诉他,里面是自己的党费,让他上交组织。然后,他就上吊了,幸而被家人及时发现,才救活过来。

十年动乱结束后,这位渡江战役的“水上英雄”、一等功臣才得以平反。组织上考虑要把他在“文革”期间被扣除的工分补回来,他却坚决不要。陈训杨说:“知足了,有这样就可以了。”

1950年在云南剿匪时,陈训杨的左眼被土匪的鸟铳射伤。43年后,他的眼伤复发,左眼眼球被摘除,用去医药费630多元。镇民政所知道后,让陈坝根拿发票去报销。陈坝根拿着发票去找父亲签字,却遭父亲大声斥责:“家里出不起这笔钱吗?还要向国家伸手?”说罢,把自己的住院发票全部撕了。陈坝根委屈地解释:“给你报医药费是上级的规定啊!”父亲叹气道:“儿呀,你的觉悟不高啊!我们是共产党员,要多为国家想,多为党想。”

在父亲的影响下,陈坝根1991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当过村砂轮厂车间主任、厂长、采购,为村办企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父亲是最好的榜样。陈坝根还当过村团支书、出纳、会计、治保主任、村委会主任,他像父亲一样,踏踏实实工作,满腔热忱服务群众。

40岁那年,陈坝根患了糖尿病,视力严重下降。为了不影响村委会的工作,他主动辞去了村委会主任。村民们说,陈坝根当村干部20多年,一心为公,清正廉洁,“他家里的房子建建停停,10年才建好。原因在于:一是忙公家的事,顾不上;二是,他家也没那么多钱,盖不起房。”

1986年,陈训杨的孙子陈传球出生,2004年考取了太原大学,大二的时候就入了党,还当上了系学生会主席。大学毕业那年,他报名应征,但由于身体原因没能入伍,只好去深圳打工。后来,为了照顾家里的老人,陈传球辞去深圳的工作,回老家务农。2011年村委会换届,有知识 、热心肠、敢担当的陈传球被村民们选为村委会干部。从此,陈传球在村委会当了8年会计。

为了改善生活,陈坝根和儿子一起办起了养猪场,可行情不好,没赚到钱。2017年行情看涨时,他们借钱养了70头能繁母猪,年可出栏生猪1000头,没想到,为了保护环境,全市开始猪场拆除整治行动。

镇干部找到陈坝根,要他带个头。他提出,能不能晚4个月,等母猪产崽后再把猪场拆掉,这样可以减少一些损失。镇政府答应了,可父亲却不同意。

陈训杨对儿子说:“你都是老党员了,拆猪场是为了保护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你应该带这个头。”陈坝根流着泪,两个小时就把2000多平方米的猪场拆掉了。

陈坝根带头拆猪场的事迅速在大城镇传开了,老百姓有样学样,全镇的养猪户立刻行动起来。陈坝根告诉记者:“听党话,跟党走,父亲的思想比我硬。我从心底里佩服父亲。”

养猪亏了钱,陈传球想辞掉村里的工作,出去打工。毕竟,在外面工作比在村里收入高多了。爷爷理解他,却不支持他:“乡亲们投票把你选出来,是信任你,你不能辜负大家。你现在辞职,就是当逃兵啊!”“你一个人富,咱们一家人富,这不算本事。只有带领乡亲们一起富,你才算有本事,你才是一个合格的党员,才是为党争光的党员!”爷爷的道理让陈传球放弃了辞职念头,他买了一辆农用车,工作之余搞运输,家里的生活也一天比一天好了。

谈起陈训杨一家三代党员,洲上村村民个个赞不绝口。他们知道,这个党员之家,传承的是红色基因。

2019年端午节前,大城镇进行退役军人信息采集时,陈训杨在解放战争中荣立了一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在渡江战役中被部队评为“水上英雄”的辉煌过去第一次为人知晓。洲上村发现一位老英雄的消息不胫而走。人们由衷敬佩这位64年深藏战功,甘当普通农民的老人。

6月7日,宜春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来到洲上村,为渡江战役一等功臣陈训杨送来了“光荣之家”牌匾。

陈坝根激动地说,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关爱退役军人,省里、市里各级领导都来看望父亲,“父亲在百岁时,还能享受这份光荣,我们感到很知足”。

“说句心里话,我真是为父亲感到骄傲,为党和国家感到自豪!”陈坝根说。

“入党就要永远跟党走,就要为人民服务。”陈训杨一家三代党员,一心向党,永远 跟着共产党。陈训杨老人说,这辈子跟着党走,光荣!陈坝根告诉记者,等他的两个孙子长大了,也要去当兵,永远跟着共产党。

大家心中的陈老是怎样的?↓↓

为陈老点个赞!

来源:江西新闻客户端

记者:邹海斌

编辑:任宇博

编审:邵 平

监制:李晚成

在看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