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海》:爱表演的潜水员们,把海底世界搬上舞台
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朱喆
“对我来说,大海是个持续不断的奇迹。游泳的鱼、岩石、波浪的摆动,船只和船上的人,还有比它们更离奇的奇迹吗?”沃尔特·惠特曼写下的这句诗,大概是替所有“海之子”道出了心声。不过对“85后”湖北汉子刘晓邑而言,他和伙伴们想做的更多,比如把大海的壮美和脆弱,浓缩成45分钟的表演。
剧组每个人都是潜水员
2013年,活跃在当代舞坛的刘晓邑在北京报了个OW(开放水域潜水员)的学习班,成为一个“本本族”。自小被他奉为偶像的表哥见他如此爱水,便送他一张去菲律宾的机票,从此,刘晓邑和薄荷岛结下了深深的“海之缘”。
热爱大海的刘晓邑
和北京泳池里的学习不同,直接下海的体验一下子让他着了迷。在学习AOW(进阶开放水域潜水员)时,他感受着恐惧、紧张和兴奋交织在一起的心情。在水里听见自己的心跳,还有百感交集的自由呼吸,让他忘记了所有压力。用他自己的话说,“在水里让人回到单纯的世界,一种漂浮的状态,像在妈妈肚子里的感觉”。
遨游中的刘晓邑
他钟情于薄荷岛,从飞机上看见这里翡翠般的大海就想一头扎进去不再出来。每次来这里都像回家一样,看朋友,聊近况。别人都问他为什么不去别的海域试试,他笑着回答,“很多人不信,我150多个气瓶都是在薄荷岛潜的,就是习惯这里了,也不会厌倦。因为即使同一个潜点,每次下水的心情不同、潜伴不同,天气、鱼都不同。我不是个‘刷点’的人,是‘慢慢来’的那种潜水员”。
团队成员在海中
慢慢的,他有了个念头:能不能用自己专业的舞蹈表演来讲讲迷人海底世界的故事?他把团队成员分批次带到薄荷岛学潜水,渐渐形成了《海》的主创团队,金曾、窦筱、小雄……个个都拿了执照。
“海是一个巨大的知识库,可以有多种创作角度。我觉得,只有团队成员都了解大海,感受到海底的沉静、危险、温柔、恐惧,还有那份爱,才能明确我们想表现什么,需要什么” ,刘晓邑说。
用生活废品做道具
他们想用简洁但有力的方式来演绎海底世界的庞大深邃,这也是刘晓邑一贯坚持的“轻故事,重表演”的创作思路:做2岁以上的观众都能看懂的戏。《海》的核心就是三位舞蹈演员和一名乐手,用沙、水、光、音,结合木偶,以肢体语言讲述了一条不安于枯燥生活的小鱼逃到大海的经历。
《海》剧照
它遇到了水母、鲸、海鳗、寄居蟹、螃蟹、珊瑚、海草等自由自在的生物,还有海岸边的海滩、渔船和背着气瓶的潜水员,以及海底特有的“杰克鱼风暴”……
斑斓的珊瑚
自在的鱼儿
丰富的海底生物
“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潜水员剧组深谙此道。刘晓邑和金曾在菲律宾4个小岛下海40余次,带上了相机、补光灯、浮力臂、go pro等设备,拍摄了1000多张海底生物和海底地貌的图片,1800多分钟的视频。
拍摄设备
他俩还就小观众可能关心的海洋知识,比如海水到底是什么颜色、海洋大还是陆地大、鲨鱼到底吃人吗、海洋馆的动物开心吗、海洋污染对人们的影响等问题请教了菲律宾当地的潜水专家,做了详细的采访,作曲章澍收集了大量声音素材,视觉设计师子抚设计、制作演员服装和布景,还有灯光设计师小槐、舞台监督马龙和晖晖,执行制作人继超等等,全员齐心,尽全力还原海洋的每一处细节。
DIY道具
所有前期素材调研结束,团队就紧锣密鼓地制作起道具,崇尚环保的他们搜罗了一大堆日用废旧品,来了一番大改造。最难忘的是,他们要做出潜水员的木偶,大家头脑风暴,最终从收来的废品里找到了微波炉手套、油漆刷子、洗衣机管子、矿泉水瓶子和灯泡底座,拼拼凑凑还真的有模有样。
生活废品做成的“潜水员”
团队习惯在排练的最后邀请小朋友来观看。有一次,刘晓邑让小观众猜猜鲸鲨是用什么做的,边问边指着材料引导他们。垃圾桶、油漆桶都被一一识别出来,但指到痰盂的时候,小朋友们说那是喝汤的碗、花盆,锅子,在场的大人们都笑了。“这一幕让我很在意,我们的孩子都很时髦,知道手机、平板电脑,相机,个个数码小行家的样子,可同时你看见薄荷岛的小朋友在海边爬树、冲浪、游泳、抓鱼,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复杂滋味。很多时候,城市的钢筋混凝土对孩子的成长是一个阻隔,他们需要森林、海洋、湖泊、山川,回到自然的怀抱”,刘晓邑感慨万千。
《海》剧照
比高喊宣言更重要的是认识海洋
海底捡垃圾
若不是多年潜水的观察,刘晓邑也未必会发现海洋所遭遇的痛苦。“我真的看到了海洋的变化,海底珊瑚白化,死去,所有的生物都应该在他的栖息地自由的生活,但人类真的破坏了他们的栖息地。世界发展确实高速,但同时也造成了消亡和毁灭”,他说,“人很难把自己换位成鱼或者珊瑚,人总是高高在上”。
2018年1月,《海》在石家庄进行了首演,之后在南宁、武汉、黄石,南通,北京、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伦敦南岸等地上演。
演出后和海外小观众互动
“在湖北黄石演出时,我以为观众很难接受这样抽象的表演,但居然有很多观众看哭了”,刘晓邑谈起了难忘的演出经历,“我每次演出都会站在剧场出入口和观众聊天,黄石场结束,一个阿姨不停地跟我说谢谢,说太感动了,虽然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但她落泪了。我觉得这是艺术、剧场的力量,更是海洋的力量,被灯光、音乐和身体语言所引领,带回到海底,就像孩子最初在子宫里的漂浮感。我们需要把心柔软的一面重新发现,把心和天地链接起来,这种古老的仪式感似乎已经消失了”。
倾听小观众的意见
刘晓邑还发现,不论中国还是外国观众,大家对大海的认识和保护意识都比较淡薄。小朋友们会在演出中问父母问题,有的家长是应付的,还有的是查手机然后回答。
“海洋知识小课堂”
“且不说大人的态度,本质上是因为我们缺乏理解。保护大海不能只是空喊的口号,认识海洋是你我都能做出的努力”,为此,团队在剧场内准备海洋主题展览,刘晓邑还剪辑了一部自己拍摄的海洋纪录片,作为演出后补充的“海洋知识小课堂”。
8月11日,《海》将作为上汽·上海文化广场剧艺堂2019年艺术家伙伴计划特别演出剧目,亮相上汽上海文化广场。
《海》演出海报
演出现场会布置成一个特别展厅,小观众可以拿着手电,模拟夜潜的感觉进入诗意的想象空间,刚刚在薄荷岛学会了侧挂潜水的刘晓邑将和队友一起,带大家带入迷人的海底,也会分享最新收获的海洋知识和故事。
夜潜入“海”
除了《海》的巡演,刘晓邑团队还在筹划更多关于森林、濒危动物的自然保护演出,分享给更多爱自然、爱舞台的观众。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