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智库|苏州工业园区和苏州高新区,产城融合哪家强?

2019-07-30 20:2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前言】

本文研究观察到的三个总体现象:

1.苏州工业园区工作人口的区内职住比例高于苏州高新区。

2.苏州工业园区工作人口的近距离通勤比例低于苏州高新区。

3.苏州工业园区不同收入的工作人群呈现出居住地相对分离现象。

研究方法:区内工作人口的职住比及通勤距离研究

本文依托手机信令数据和相关分析技术,研究苏州工业园区(以下简称园区)内工作人口的工作地点、居住地点、通勤距离等因素,重点关注园区职住比和工作人口的通勤距离比例两个指标,并将其与面积、定位、区位、发展时间相似的苏州高新区(以下简称新区)同类指标进行对比,来初步研判园区的产城融合程度。

图1:园区/新区区位图

图2:苏州工业园区土地利用规划图

图3:苏州高新区土地利用规划图

数据样本

本次研究采用2019/3/1-3/31之间苏州手机信令数据,分别以园区/新区行政范围为电子围栏进行工作人口(研究样本)筛选,将区内工作人口长期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距离大于500米的数据作为样本对象。经过数据筛选:

园区工作人口符合分析要求的样本量为38.2万;

新区工作人口符合分析要求的样本量为24万。

职住比的对比分析

观察01:园区内工作人口的职住比约为63%,高出新区约4%。

1.园区内工作人口的职住比为63%,新区内为59%;

2.园区各类收入层次工作人口的职住比均高于新区。

图4:两个园区职住占比

职住空间集聚分析

观察02:园区和新区均呈现出产业体系向高端转型的人口空间分布结构性特点,其中科技研发及现代服务业的工作人口空间集聚度高,而传统工业区工作人口集聚度低。

园区和新区就业密度均呈现由中心地区向周边地区的递减趋势,传统工业区工作人口密度相对较低。园区独墅湖高教区及周边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等产业的发展,显著带动了就业人口的快速集聚。

从地理条件看,新区受地形地貌影响,区内工作人口主要布局于东接苏州古城的一侧;园区地形地貌更加规整,区内工作人口空间分布的多中心结构更加清晰和均衡。

图5:新区/园区工作人口工作地空间分布示意

观察03:园区不同收入水平工作人口的居住地相对分离,新区不同收入水平工作人口的居住地相对混合。

新区

低中高收入工作人口的居住地整体呈现混合居住的特征。

图6:新区低中高收入工作人口居住地分布示意

园区

低收入工作人口的居住地分布相对较散,主要聚集区域为园区周边乡镇的安置小区。

中、高收入工作人口居住地聚集程度明显,主要集中在湖东片区,并形成多个聚集区域。

与新区相比,园区低收入和中高收入工作人口的居住区域相对分离的程度更高。

图7:园区低中高收入工作人口居住地分布示意

职住通勤距离分析

观察04:园区工作人口通勤距离在5公里以内的人数比例低于新区,5公里以上通勤距离的人数比例高于新区。

图8:新区/园区各类职住通勤距离占比

观察05:园区形成多处近距离的工作通勤集聚区,其中胜浦工业园和独墅湖高教区的近距离通勤特点更为明显,产城融合度更优;作为园区现代服务业中心的湖西CBD及湖东商业中心,中远距离工作通勤的特征明显,产城融合度相对偏弱。

注:工作人口居住地、工作地聚合度采用KMeans算法进行优化:

(1)分别从新区和园区工作人口的工作地/居住地经纬度坐标中随机选出300个数据作为质心坐标(聚类中心);

(2)测量每个数据经纬度坐标到每个质心坐标的距离,并将其归之于最近的质心的类别;

(3)重新计算已经得到的各个类别的质心坐标;

(4)迭代(2)~(3)步,直至新的质心与原质心相等或小于指定阈值,算法结束。

即最后得到300个工作地/居住地的聚合点,并基于此计算职住通勤距离。

图9:园区通勤OD示意

本文由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产城研究中心和山川大数据共同完成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