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消失”的暑假

2019-07-30 18:5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在记忆中,西瓜、冷饮、动画片才是小学生暑假的标配,而在当下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暑期日程被补习班、兴趣班、各类比赛塞得满满当当。暑假不再是学期结束后的暂停键,反而成为马不停蹄的快进。不同的家庭,依照自身的教育理念,对孩子的假期进行规划,探索着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模式。”

2019年7月20日晚10点40分,小京在灯下写当天安排的作业。长期以来他已养成“今日事今日毕”的习惯。暑假对他来说和上学没有太大的差别,惟一不同的是可以完成他期盼已久的国外旅行。

暑假已至,对于拥有支配权的家长们来说,暑期更像是一个学习加油站,是对上一学期的温故知新,对下一个学期的未雨绸缪。而暑期安排像是家长教育理念中的缩影。应试之风愈演愈烈,在学习这条长跑线上,家长无疑面临多项选择,究竟是遵从孩子的天性,坚持“快乐学习”为主,还是提早进入暗流涌动的升学竞争?

由此,财新记者记录了三组北京中产阶层家庭的教育模式,这些家长均毕业于中国顶级名校。他们之中,既有渴望培养天才儿童的博士爸爸,也有试图逃离公立教育,通过国际学校,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的高知妈妈。什么才是正确的教育理念,他们仍在探索。

 

7月15日,北京海淀黄庄的大多数补习机构的课程将从这一天正式开始。在被称为“补习大厦”的银网中心里,电梯中挤满了上补习班的孩子和接送的家长。

    

银网中心某补习机构的教室中,陪读家长和孩子一起上课。
 

神童超前班

多年来,关于早培班的争论不休。在北京,有两所名校开设的班级尤为典型:“八少八素”(北京八中少年班和素质班)和人大附中早培班。这些班级专门用于选拔10岁左右的天才儿童,通过4年的时间,学完小学、初中的内容。其中,八中少年班将在5年学完高中学业,15岁参加高考,这些大多都是以奥数为基础的“超前教育”。

10岁的小京原是北京海淀区一所重点公立小学的四年级学生。在去年暑假,小京通过层层选拔,成为人大附中早培班的一员。这并不容易,以2018年为例,全北京市的报名人数约达到1.8万人,但仅录取170人。录取率为百分之一。而在今年7月21日,人大早培班海选报名人数突破2.3万,再创新高。

7月19日,英语老师在小京家中补习语法课程,并称赞小京的学习能力强。小京父母考虑到在低年级时没有狠抓孩子的学习,目前英语基础相对于其他科目来说较弱,在暑假期间给小京安排了英语语法和阅读的补习课程。

如何才能拿到早培班的入读资格?和八中少年班不一样的是,八中少年班要求在五分钟答完考题内容,看孩子的专注力以及对图形的敏感度。而早培班更注重计算、数字、找规律偏向于智商测试。所以两者在招生标准上有所不同,前者注重超前学习,后者注重拓展学习。

小京在第一次八中少年班的考试中失利,小京妈妈表示为在人大附中的考试,前后也做了一年的准备。但小京爸爸看来,大部分早培班的学生都是顺势而为,即天赋决定论。尽管不排除有为专门考早培班勤学苦练的,但大部分来说提前准备是没用的。

 

小京将作业上的错题用手机拍下来,以便于之后复习查看。
 

小京父母都觉得儿子适合走早培教育这条路。原因有三个:第一,早培班需要孩子有天赋,小京从小倾向理工科的学习;第二,小京抗压能力较强,并且是有余力能学习更多的拓展知识;第三,家庭因素,小京爸爸在清华大学理工科博士毕业,自己也是在初中升入早培班接受训练,这位学霸父亲并不排斥孩子提前接受“魔鬼训练”。

“早培班希望天赋异禀的孩子能加快培养,有兴趣又有专注力可能更适合。如果学生没有自制力,还不如在一个普通的班级里效果好。无论是人大附早培还是八中少年班,都是实验项目,中间有很多不确定性,实际上会出现很多问题。这对于家长来说,也是一种风险和付出。”小京爸爸说。

对于小京来说,在早培班的学习似乎没有太大阻碍,但课后的作业以及新学科的加入,让他的暑期课程又增加了数量。目前,小京过着比大多数同龄人更高强度的学习生活,进入早培班后,在学业上交替着自信与打击。比如,没有考好时,小京也会安慰着妈妈,会说着自己要奋发图强鼓励的话,而面对压力时,他也会开玩笑说要玩20个小时的游戏。

除了学习,小京的一大兴趣是玩乐高玩具。从很小的时候他便喜欢组装,房间里布满了玩具零件。
 

当然,也有适应不了快节奏的学生,只能选择退出这场“精英争夺赛”。小京爸爸回忆,自己在初中进入“实验班”学习。一段时间之后,班级人数从40多人变成30多人,中途出现同学吃力跟不上,选择转班或留级的情况。优胜劣汰的规则在“超前教育”更为明晰。

这种“高强度”延续到暑期。小京父母已经计划好了——把孩子最薄弱的英语作为重头;爸爸是计算机博士,编程课肯定不能少;数学又至关重要;语文不学不行;理化课需要提前预习;文科的历史地理也要当故事听一听;还有体育,有好身体才能更好地投入学习。一个暑假下来,小京每一天的补习时间是从上午开始晚上结束,甚至在八天的国外旅行中也不能落下线上的网课。

“放养式”教育

相比小京,小一岁的小查的暑假是个例外。小查就读于北京东城区府城小学四年级,派位升学没有压力,眼看着周围同龄人都投入了补习大军,但小查的母亲雪莉并没完全被裹挟到焦虑之中,这位本科、硕士均就读于北大的母亲,一直以来秉持着“快乐学习、自由成长”的理念。

和往年暑假相似,小查除了学了三年的戏剧与相声课,还有一周的马术夏令营,另外再加上两周的国外旅行和省外的公益活动。这次期末考试,小查在班上的偏中等,雪莉并没要求大量补习,只是加了一门一对一的英语口语网课。

7月16日,小查结束了一周的马术夏令营,在最后的马术展示中表现完美。同样也学过马术的雪莉表示儿子的技术已超过了自己。
 

“我不想让小查长大以后,回忆童年的时候都是补习班。”在雪莉的教育观念里,学习是伴随人生的始终,而不是高度集中在学生时代的12年里,补习班里能给予相同的知识,却不能体验不一样的人生。

常年以来,雪莉尽可能丰富小查的暑期生活,过程中不断更新着自己对孩子的认识。今年马术夏令营,在集中了一周的马术训练后,小查很快就攻克了骑马30厘米障碍的跨越,在这期间,小查救了一只受伤的喜鹊,希望给它养伤后能重归大自然。

在去相声课的路上,小查在车里背着相声老师要求背诵的百家姓。起初是小查主动提出了想学相声和戏剧课,不知不觉中便已学了三年。

 

相声课上,因一直说不好台词而被老师要求反复练习,小查忍不住红了眼眶。

在小查教育问题上,丈夫对雪莉的观念提出异议,但最终让步。自小接受“海淀”教育的小查爸爸,并不是反对没有补习班的暑期生活,只是这种方式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很多弊病——效率低、降低自我要求等。补习也并非洪水猛兽,通过刷题、考试等严格学习方式,可以从小培养孩子自主自律的习惯。“坏习惯一旦养成,今后敲再多门也无益。”

上学期结束的期末考,小查的成绩不算特别理想,但不和最高分的比例比,也不算差。雪莉也不是没有想过在暑假抓一下学习,只不过现在补课后提升了成绩,那之后呢?但至少这样的暑期安排,让雪莉觉得儿子是快乐的。

在面对两人教育理念的异议而争论不休之时,雪莉想,也许两人的目标都是一致的,有那么多家庭的孩子,都是像丈夫所说的那种教育方式。只不过现在人生选择有很多种,尤其在这个选择越来越丰富的时代,为何非要走人潮涌动的大道呢,另辟蹊径也未尝不是件坏事。

小查在戏剧课上即兴表演。刚读小学时,小查自己提出想学戏剧和相声课,目前已有几次公开演出的经历。

综合素质的培养

神童式培养模式太过紧崩,放养式培养过于松弛,更多中产阶层家庭饱受应试之痛。在同样注重学习成绩的情况下,双双就读于清华北大,后又就读于美国常青藤高校,并有过十余年美国工作经历的馨田夫妇,更想探索孩子的综合素质全面培养的方式。

暑假才刚开始,馨田就在朋友圈调侃,“万恶的暑假快点过去吧!”在她看来,孩子是放假了,但是家长却陷入工作、家庭、补习班三头奔波的疲倦期。大女儿佳佳马上升小学六年级,小女儿程程也马上三年级了。两个女儿的暑期安排从美国夏令营的拓展,足球、桌游等兴趣班的开展,到海淀狂热的语数外机构补习,跟随计算机系毕业的爸爸学习少儿编程等。

编程课上,大女儿佳佳成为班里惟一一个女孩。如今除了常规的文化课补习班外,各类兴趣班也日益多样化。

孩子独立人格的培养,是馨田很看重的一点。“暑假,希望她们的自主能动性更强一些。我准备去图书馆去办一个图书证,(让孩子有)大把看书时间,作业要按时完成,哪怕只有30分钟。要能释放自主的时间,平时没有时间做的事情做了,给她们一些自我的空间,思考今后成为什么的人。“

有次大女儿佳佳问妈妈,“你为什么要上班呢?是出于热爱还是为了赚钱?” 一时间,自己被问住了。“孩子是独立的主体,不止是你教育着她,她也教育着你,这是共生关系。”馨田说。

去年,大女儿佳佳经历了一次转学——从海淀的重点公立学校转到了顺义的国际学校,原因在于,除了学业成绩,国际学校更发现孩子身上其他的闪光点,例如会打曲棍球、有热心肠帮助同学、善于倾听等。在馨田看来的大女儿身上出现的坏毛病,国际学校老师认为“不是问题”。此外,国际学校更鼓励孩子批判性提问、思考,通过翻阅书籍去弄清楚一个主题,至于结果变得不那么重要。这些都让佳佳变得更加开朗、自信。

馨田的小女儿程程参加了足球队。她认为让女孩学足球一方面可以把身体练“皮实”一点,另一方面也可以训练团队的合作能力。
 

但是相对宽松的学习压力,馨田也会担心着女儿的成绩。如果要重返公立教育体系,周遭环境都是海淀拼命奔跑的“学霸们”,万一成绩“脱轨“了怎么办?佳佳拿什么和同龄人比拼呢?如何在“海淀教育“到“国际教育”寻找平衡点,馨田夫妇也在摸着石头过河。

“惟分数论”的教育焦虑蔓延之下,馨田坦言,不希望孩子们的眼里只有成绩这么狭隘,而希望培养孩子们的“利他主义”。“只有利他,更关心别人的想法,周遭环境的变化,考虑到普罗大众的利益,这样的孩子他视野更广,站得更高,最后才更可能成为领导者”。

馨田说,20年以后的世界,谁也不知道以后是怎样。对未来世界的探索,自己反过来是被引导,并得以成长。“不知道现在的教育能否适应未来的世界,孩子们有自己的速度和想看的风景。”而自己要做的,就是慢慢陪着孩子们,看着她们长大成人。(文中小京、雪莉、馨田均为化名)

 

馨田下班后等着女儿结束编程课,边等待边处理着工作上的事。但只要和女儿在一起,她便会放下手机,对于她来说,对孩子的陪伴一定要有质量。
 

财新周刊显影栏目版面

图/财新记者 蔡颖莉

文/财新记者 蔡颖莉 丁捷

图片编辑/杜广磊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