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哈工大“八百壮士”,这才是我们该追的男女天团!

2019-07-29 13:4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20世纪50年代

新中国成立初期

800多名热血青年

从祖国各地齐聚哈尔滨工业大学

20世纪50年代,新调入哈工大物理教研室的25名青年教师。
1954年,秦裕琨(前面左三)就读哈工大师资研究生期间与同学们合影。

当时哈工大规模小、专业窄

教师和学生也很少

只有两三栋教学楼

出门就是马路

因此被称为“马路大学”

学校周边一片荒凉

冬天低温达零下30多摄氏度

30多人挤在一间宿舍

暖气常常不足

伙食上缺肉少油

经常有人吃不饱、营养不良

哈工大教师为学生授课。
1953年6月,哈工大制图教研室全体教师合影。

作为学校培养的师资研究生

他们白天跟着苏联专家学习

晚上复习消化、为本科生备课

还自发组织翻译、编写教材

为哈工大和全国高等教育界

创设了一批新兴学科与专业

哈工大教师翻译的教材。
师生设计出国际先进水平的机床。
陈光熙。
我国第一台能说话、会下棋的数字计算机在哈工大诞生。
1993年,洪晶在观察“激光焊点检测仪”。
徐邦裕在实验室。
马祖光。
教师在进行随动系统试验。
哈工大“八百壮士”代表吴从炘手写的数学教学笔记。

在许多学生的回忆里

“八百壮士”对待教学和学生

都是如这般严格、认真

哈工大“八百壮士”代表、被誉为“铁将军”的俞大光(右二)指导学生做实验。
航空系教师在给学生讲解“喷气式飞机的构造”。

“天宫二号”总设计师朱枞鹏

在航天工程与力学系读研究生时

研究领域在国内尚属空白

国内外可参考的教材非常少

他的导师、哈工大“八百壮士”之一刘暾

便将编好的讲义用钢板刻印蜡纸

油印后一张张装订成册

刘暾(右二)为学生指导。

刘老师要求毕业论文全部手写

朱枞鹏便在大半年的时间里

把200多页论文一遍遍修订改写

正是当年经受的“磨炼”

为他日后从事航天事业

践行严、慎、细、实的工作标准

奠定了扎实基础

哈工大承建中国航天员太空出舱活动地面失重训练用“中性浮力水槽”。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

老一辈“八百壮士”

或已离去,或年至耄耋

他们爱国奋斗、建功立业的精神

始终激励着后人

“时代在变、职责在变,

但爱国的初衷、为国的付出不变。

心系天下、以身许国,

是广大知识分子一贯的崇高追求

和强大的精神脊梁。”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玉说

1959年,教师指导学生做课程设计。

一批批年轻的“八百壮士”

如今也正茁壮成长

他们中间

既有参与重大科研攻关的青年教师

也有敢于挑战、勇于创新的优秀学子

既有心中有百姓、脚下有泥土的扶贫干部

也有远赴艰苦一线的研究生团队

既有成绩优异返乡创业的少数民族学生

也有放弃高薪毅然从军的热血男儿

……

哈尔滨工业大学

将在明年迎来建校百年

一代又一代“八百壮士”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

将为国家发展注入更多强劲新动力

书写更多时代新华章

心系天下,以身许国!

这才是我们该追的“天团”!

点赞!致敬!

来源:新华社,记者:韩宇、杨思琪。图片由哈尔滨工业大学提供

在看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