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从英国着急脱欧,看不列颠岛与欧洲大陆的爱恨情仇
2019年7月24日,英国执政党保守党领袖鲍里斯·约翰逊正式就任英国首相。当天在唐宁街10号发表的讲话中,约翰逊称英国一定会在今年10月31日的期限前完成“脱欧”,并呼吁民众看到“脱欧”为英国带来的机遇。
从地理的角度来看,以英伦三岛为核心的英国无疑是一个欧洲国家,然而英国人这样认为吗?或者说,英国人自己会认为他们引以为傲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是一个欧洲国家吗?我们不是英国人,我们不知道英国人的答案会是“是”或者“否”,然而在英国脱欧这件事上,我们或许能感受到,英国人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是暧昧不清的。
英国脱欧究竟会导致怎样的结果尚未可知,@Asav
当然,这种暧昧不清的原因并不是时下的英国人造成的,至少不是那些在脱欧公投中投赞成票的那些英国人造成的。这种暧昧有很悠久的历史根源,它深深地嵌在英国人的民族意识之中。
它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
在恺撒大帝征服高卢地区之后,海对岸的凯尔特人仍不时会前来侵扰。为了根绝隐患,在公元前55年和前54年,恺撒率军发动了两场入侵战争,但并未取得实质性成果。到公元43年时,罗马帝国皇帝克劳狄一世再次出兵不列颠岛,并在如今的伦敦一带建立了军事基地,此后不列颠尼亚作为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进入了长达300多年的罗马统治时期。
恺撒率领罗马士兵入侵不列颠岛,@Edward Armitage
罗马征服及统治时期给不列颠岛原住部族留下的第一印象是:海的那边是敌人。尽管作为罗马行省,不列颠岛和欧陆之间的贸易往来越发紧密,但被征服者并没有从中得到好处。被征服者对征服者的反抗从未停止过,到公元5世纪时,受外族入侵的影响,罗马帝国将部署不列颠岛上的兵力撤回,并引入盎格鲁-撒克逊人作为雇佣兵镇压岛上的起义与反抗。
然而,或许是因为雇主没有兑现其承诺的酬劳,雇佣兵倒戈反叛。罗马帝国面对外族入侵尚难自保,无暇顾及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叛变,于是到公元6世纪时,盎格鲁-撒克逊人以其武力成为不列颠的新主人。这一历史过程给这些新主人的心里又留下了一个新印象:海的那边是骗子。
盎格鲁-撒克逊人统治下的不列颠七国并立。对于这些异教徒,基督教在不列颠的传播可谓一波三折。基督教刚站稳脚跟不久,来自北方的维京人又驾着长船,手持利剑与短斧入侵不列颠。公元9世纪下半叶,在阿尔弗雷德大帝的领导下,不列颠岛东南部的英格兰地区逐渐走向统一,维京人被赶出英格兰,而阿尔弗雷德大帝也由威塞克斯国国王“晋升”为“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国王”。
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装扮
维京人仅被赶出了英格兰,但未被赶出不列颠,因此盎格鲁-撒克逊人在接下来的近两百年中一直在和维京人进行拉锯战。直到与维京人同根同源的诺曼人威廉一世踏上英格兰的土地,完成了“诺曼征服”,不列颠才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
维京人的烧杀抢掠让不列颠人再一次认识到了海域之外的危险,而诺曼征服在为英格兰带来稳定的同时,也让后来的英国和法国之间结下了“梁子”——一个法国公爵,来到英国的土地上成为国王。
“征服者”威廉一世,身兼英格兰国王和诺曼底公爵两个身份
爵位、王位与领地的争夺成为中世纪后半段英法关系的一条主线,它最终演变成了英法百年战争。自1337年到1453年,这场经历了116年的战争最终以法国获胜告终。这场战争的结束在宣告中世纪步入尾声的同时,也对英国、法国乃至整个欧洲大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英国方面,英国因战败而失去了在欧洲大陆的全部领土,故而退回到不列颠岛,将发展视野投向了更远的海外;在对待欧洲的策略上,英国逐渐确定出“大陆均势”的方针与原则,即让欧洲大陆各方势力保持相对平衡,不使任何一方有做大的机会。而法国则通过这场战争唤醒了国人极强的民族凝聚力,并在近代历史进程中,逐渐成为欧陆霸主。
英法百年战争中的阿金库尔战役
这里面有一个很微妙的矛盾:英国在近代的发展势力主要在海外,对大陆实行均势政策,防止一家独大;法国则在欧洲大陆上步步为营,尽管在争霸过程中始终有英国使绊,但最终还是成为欧洲大陆最强大的封建国家。英国不想见到的一家独大的情况出现了,霸主还是老对头法国,但这并没有影响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可见英国的关注点或许早就不再欧洲大陆,而是在全世界。事实上“日不落帝国”的出现以及其在18至20世纪的种种行动也证明了,英国对欧洲并没有什么归属感。除非本国的切实利益受到损害,不然英国不会过多地插手欧洲事务,而只作壁上观,然后自己“闷声发大财”。
比如在欧洲大陆因宗教改革而致使宗教战争不断之时,英国仅处理了本国内的宗教改革问题,确立了国王作为英国宗教领袖的绝对权威,并对介入的国外势力予以肃清,而不会介入欧陆方面天主教与新教之间的斗争。
在法国、奥地利、普鲁士和俄国为欧洲霸权争斗不休时,英国已经取代荷兰成为新的海上霸主,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并悄悄地进行工业革命。而在欧陆各国受法国大革命影响而纷纷展开民族独立斗争时,英国已经开始着手议会改革,欧陆各国的混乱局面没有对其造成怎样的影响。
1851年在伦敦水晶宫举办的第一届万国工业博览会
当然,英国的这种对欧陆事务不过多介入的态度也让英国吃到了苦果,其中最典型的当属第二次世界大战酝酿期中,英国对纳粹德国的绥靖政策。
第一次世界大战虽然是以英国、法国等协约国取得胜利告终,但实际上在这场世界大战争中,欧洲没有赢家,英国更是从此走向衰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这20年时间里,世界经济危机爆发,英国失业人口自1929年起以每年120万的人数连年激增。这不是英国独有的问题,当时整个欧洲的经济状况都萎靡不振。这时相较于战争结束后的军事维稳,发展经济以防止衰退加剧才是英国的首要任务,于是重经济、轻军事的政策倾向便让纳粹德国有了可乘之机。
在没有看清纳粹党的真正意图之前,英国因其大陆均势政策一再地容忍了纳粹德国的种种出格行径。1935年,纳粹德国先后退出裁军会议,占领莱茵非武装区,吞并奥地利,干涉西班牙内战。英国对此都无动于衷,甚至在1938年主持签订了《慕尼黑协定》,将中欧要地苏德台地区从捷克斯洛伐克那里割让给纳粹德国,意图用其遏制苏联。
英国前首相张伯伦在机场展示与希特勒签署的《慕尼黑协定》
在某种程度上,英国的这一做法使其成为二战前法西斯势力的帮凶。代表英国签订《慕尼黑协定》的是时任英国首相的张伯伦,签完协定回国后,他在机场得意地宣称“我带来了整整一代人的和平”。然而仅仅两年之后的1940年,纳粹德国便派出战机对英国进行大规模轰炸。
英国由此才开始与纳粹德国正面作战。
至于二战的具体经过,这里不须细说,就英国而言,结果和一战一样,赢了战争,输了国力。在一战结束后,欧洲便已经走向没落,而美国开始崛起;至二战结束后,欧洲各国不得不依靠美国的“马歇尔计划”才能恢复元气。而在这一过程中,英国又表现出了与欧洲大陆各国不一样的姿态。
“马歇尔计划”的用意是在帮助欧洲资本主义国家恢复甚至超过战前经济水平的同时,促进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合作发展的一体化路线,在稳定战后和平的同时,对抗东欧的共产主义力量。对于欧陆的资本主义国家来说,团结一致共同发展正是他们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学到的经验教训,于是法国牵头于1951年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这是欧洲经济一体化开始的一大标志。紧接着就是1957年的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以及1965年的欧洲共同体。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欧洲出现了一个由多国构成的经济政治实体。
欧洲战后复兴时期的宣传海报
如果说在战后的经济复苏过程中,欧陆各国有意识地在美国的帮助下团结一致,并在强大后逐渐摆脱美国,使“欧洲成为欧洲人的欧洲”的话,那么显然英国始终与美国保持着十分紧密的关系,而与大陆各国疏远。比如欧盟的6个创始成员国中就没有英国,英国是在1973年加入欧洲共同体的,且一直没有加入欧元区。
如果我们再把近些年的经济危机、恐怖主义事件和难民问题结合进来的话,我们就能大致上理解英国为什么有52%的选民支持英国脱欧:在海的对岸,欧盟疲于应对各种经济与社会问题,而解决问题肯定需要大量资金,这些钱只能从钱赚得多的国家那里拿;海这边的英国人自己挣了钱却要大把大把地掏给别人,这必然会让许多英国人心里产生不平衡。
现在我们收束一下,从英国的角度来看看,自古以来英国是怎么看待欧洲大陆的:
在古罗马时期,海对面的欧陆人是侵略者,是无信用之人。
在中世纪,北方的维京人来这里烧杀抢掠;法国公爵当了英格兰国王,后又因为王位与领土的继承问题打了一百多年的仗,并输掉了在大陆上的全部领土;
到了近代,英国人将目标放到全世界,建立了“日不落帝国”,欧洲大陆各国纷争不断,但除了维持均势局面,英国不会过度介入。
两次世界大战与经济危机之后,英国更亲近美国,而与抱团发展的欧陆各国保持一定距离,尽管加入欧盟,但不加入欧元区,保持本国经济体系的独立。在当下欧洲问题层出不穷之际,英国人并不想用自己赚的钱去补欧盟的“窟窿”,所以在公投时,大多数英国人选择脱欧,尽管这个“大多数”在计票上仅多出4%。
反对脱欧的英国群众要求二次公投
地理上的间隔终究成了英国人心中的一道界限,但英国与欧陆各国关系却从来都不是一湾海峡可以隔绝的。英国如此,欧洲各国也如此。对于欧盟而言,它无权阻止英国脱欧的进行,因为那毕竟是英国人自己投出来的选择,但欧盟也不是想加入就加入、想退出就退出的,在英国将以何种协议退出欧盟方面,欧盟与英国还在进行着拉锯战。
想了解更多关于英国脱欧的历史背景,可阅读紫图图书超图解系列最新作品——《超图解极简欧洲史》。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