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何为私摄影?

2019-07-26 10:4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私摄影,于当下的中国是一个时髦的词汇。有人拍私密,有人拍私处,可是这些并不是私摄影。

私摄影,一般认为是“私人纪录摄影”的简称。

在20 世纪70 年代私摄影出现之前,无论是尤金·阿杰特的温情旧巴黎、奥古斯特·桑德的冷峻德国人,还是声名赫赫的美国农业安全管理局纪实运动,再到20 世纪60 年代的“新纪实”,照相机瞄准的始终是“他人”,摄影师借由“他人”的影像来记录现实、表达观点。

私摄影则是将镜头对准了“我”,通过拍摄自己和周边人的私生活,并将这种个人的“视觉日记”公开展示出来,用私人影像来构成社会(某个)群体及时代的一个剖面,是一种源自“私人纪录”的社会文献和艺术作品。

私摄影的浪潮,与20 世纪中期之后摄影器材自动化的进程密切相关,与个人生活“视觉日记化”有很大关系。

从20 世纪60 年代开始,世界照相机的生产中心逐渐向日本转移。以佳能、美能达、宾得等厂家为首的日本摄影器材厂商依托大规模集成电路、微电脑等电子科技的发展,掀起了以家用“傻瓜”照相机、35 毫米单反照相机为核心的自动化浪潮,开发出自动曝光、自动过片、自动倒片、自动对焦、自动闪光等自动化功能,并将之应用在各种类型、不同档次的照相机上。“全自动”大大降低了摄影的技术门槛,使每一个对摄影技术一窍不通的普通人、每一位希望使用摄影为表达媒介的艺术家,都能满怀信心地拿起照相机、按下快门。

此外,宝丽来摄影的流行,彩色冲印的普及,使得人们在生活中越来越多地拍照,形成了家庭和个人依赖照片进行生活“记忆”的习惯,进而产生了私人化的“视觉日记”的概念。

这些因素进入摄影界后,渐渐促成了私摄影的潮流,出现了一大批进行私摄影的摄影师。在这些人当中,我们所熟知的南·戈尔丁和她1986年出版的《性依赖的叙事曲》,并不是私摄影的发端。在这之前15 年,拉里·克拉克出版摄影集《塔尔萨》,即已奠定私摄影的一系列基础。因此,拉里·克拉克才应该被尊为私摄影的鼻祖。

拉里·克拉克与《塔尔萨》

《塔尔萨》的封面。

1971 年,由美国著名摄影师拉尔夫·吉布森(Ralph Gibson)创立的Lustrum 出版社,独具慧眼地为年仅28 岁的拉里出版了个人摄影集《塔尔萨》。

这本薄薄的黑白摄影集在摄影界引起了巨大的震动,摄影出现了一个全新的方向—自传体摄影,开私摄影之先河。有摄影评论家甚至将其重要性与罗伯特·弗兰克的《美国人》相提并论。

选自《塔尔萨》。

拉里·克拉克这本从1963 年开始拍摄的影集,却用简单质朴的黑白照片,将一群年轻人吸毒、暴力的场景,赤裸裸地摆到了大众面前,挑战人们的神经。在这里,拉里·克拉克“不是一个窥探者,而是一个参与者”,照相机不受阻碍地出现在现场,真实地记录了他自己以及那些朋友——沉浸在性、毒品、暴力中的美国中部“问题青少年”的生活,记录了这群年轻人在精神和肉体上的苦闷,反映了那个年代游离于主流价值观之外的一代人的面貌。

拉里·克拉克这本摄影集奠定了私摄影的一系列基础:摄影者关注的是自己与周围朋友的私生活,拍摄时是以一个实际“参与者”的身份出现,获得的影像是一种个人化的“视觉日记”;当这一私人日记以摄影集这种公开出版物的形式出现时,就形成了对自己所处的某一社会群体、身处的时代的记录和解剖,成为社会文献和艺术作品。之后的私摄影实践都具有这些基础特质。

选自《塔尔萨》。

南·戈尔丁与《性依赖的叙事曲》

《床上的南与男友布莱恩》,《性依赖的叙事曲》封面,1981 年摄。

1986 年,美国女摄影师南·戈尔丁的摄影集《性依赖的叙事曲》由著名的光圈出版社出版,成为私摄影的另一座丰碑。

自1979 年到1986 年,她用彩色反转片大量拍摄自己和周围朋友们的生活:吸毒、同性恋、暴力、性爱、感情危机……

这些照片于1986 年结集为《性依赖的叙事曲》出版。这个书名取自德国著名剧作家贝托尔德·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的代表剧《三便士歌剧》(The Threepenny Opera )第二幕中的一首歌《Ballade vonder sexuellen H rigkeit 》。戈尔丁这批作品最早是以成组幻灯片的形式在纽约一个音乐酒吧里放映,供自己的朋友圈观赏,因此选择了这个比较音乐化的名字。在前言中,戈尔丁将这本摄影集形容为“一本给自己‘部落’里的人翻看的日记”。

选自《性依赖的叙事曲》。

随着摄影集的出版,戈尔丁挑选了800 张彩色幻灯片,配上音乐,编辑了一个时长45 分钟的幻灯秀,在1986 年柏林电影节等电影节上放映,受到欢迎。

摄影中一直存在着“被摄者—照相机—拍摄者”这样一组关系。一般情况下,拍摄者选择拍摄的主题—被摄者(人或物),通过照相机(或其他成像方式)这个影像转换装置,将主题转化为影像,完成摄影的过程。

然而在私摄影中,“被摄者—照相机—拍摄者”三者关系得到了重新界定:被摄者与拍摄者实际上“同为一体”——拍摄者与被摄者属于同一群体,在群体内活动,特征与被摄者一致;拍摄者拍摄被摄者时,实质上就是在拍摄自己——拍摄自己的活动,拍摄自己的状态,拍摄自己的情绪……因此,被摄者仿佛是拍摄者在镜中的出现——“我就是你的镜子”。

更进一步地说,这种对三者关系的重新界定和思考,导致了摄影师使用“自拍”的方式来构建影像:既然被摄者可以是我在镜中的“影子”,何不直接拍摄我自己?这时,传统的“拍摄者”变成了“被摄者”,三者关系出现了有趣的、有价值的变化。在南·戈尔丁《性依赖的叙事曲》中,已经出现了一些自拍,例如自己被男友打得鼻青脸肿的肖像。此后的当代摄影中,“自拍”成为一个重要的主题。

南·戈尔丁的自拍,选自《性依赖的叙事曲》。

图文来源《世界摄影美学简史》

如需转载请移步后台留言

赵刚 著

出版日期:2018 年4月

定价:89.00元

本书以历史为脉络为读者捋清摄影学术上的困惑,让我们去历史的脉络中去寻找答案。这是一部关于摄影美学的简史,阐述摄影术诞生之初直至当代,世界范围内主要摄影美学的产生、发展与传承。

中国摄影出版社|分享影像、阅读与生活

微信ID:cpphphoto

电话:010-65220965

编辑:许瀚文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