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守边48年,尼玛老人为何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

2019-07-24 20:0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有人,为了一次旅行奋不顾身;

有人,为了一段爱情奋不顾身;

也有人,为了守护祖国的一段边境而奋不顾身。

尼玛老人说,当年我奋不顾身,如今为自己的一生感到自豪。

48年前,尼玛带着3岁大的儿子离开家乡,来到距离边境线只有11公里远的阿拉善戈壁深处,开始了守边巡线的生活。从此,她成为中蒙边境线上不可攻破的“堡垒”。

一次选择就是一生守候。

历经半个世纪的巡边和放牧生活,如今的尼玛老人已年逾古稀,双腿变形,不再方便独自一人出去巡边。

她的儿子哈达布和接过母亲的初心,一家人继续坚守在这片土地。

↑↑点击视频了解尼玛老人的故事↑↑

内蒙古西北端,阿拉善右旗与蒙古国接壤的边境地带,人迹罕至,放眼望去只有连绵起伏的沙丘、戈壁和偶尔出现的几头骆驼。

很难想象,沙丘深处,还有一户人家。

在完全没有路、原生态的戈壁上行驶40分钟后,才能到达尼玛老人的家。

据老人介绍,过去没有交通工具的时候,她巡边只能靠骑骆驼,一趟就需要一天的时间。这几年生活条件好了,家里也买上了汽车,巡边变得方便、快捷许多。

去年开始,尼玛老人和儿子用上了内蒙古边检总站阿拉善边境管理支队研发的“居边护边堡垒户巡逻管理系统”APP。每次巡逻的路线会在手机上显示出来,并实时传到系统后台。

每次巡边,哈达布和都会把巡逻的情况反馈到塔木素布拉格边境派出所。

在记者的请求下,尼玛老人带着儿子重走当年的守边路。第一站来到一个小山包——潜伏哨所。
这些小山包都是戈壁滩上的制高点

尽管儿子已经走到坡顶进行观察,尼玛老人还是执意要走上去看一看。

当年,边境线的围栏还没有建好,为了防止骆驼出境,尼玛就在这里一边放驼,一边巡边。

时间久了,她能通过骆驼的脚印分辨和判断出骆驼行踪,如果遇到特殊的踪迹,她还能判断是普通牧民家放养的骆驼,还是有目的性前进的骆驼,如果遇到可疑踪迹,就会进一步侦查。

如今,边境线的围栏早已建好,家里的骆驼便可以散养在外,老人也就很久没有再走到这里。
回忆起一生,尼玛满是自豪

老人家今年73岁,行动上多少有些吃力,但是整个巡边的过程中,尼玛坚持不让人扶,一直说,“我能自己走”。

从老人身上可以感受到一股刚毅的劲儿。能够有这样的气场,来源于过去这48年守边发生的故事。

尼玛第一次巡边是在1971年,那年,她所在的地区选拔民兵护边员,即由国家统一配备部分生活设施和装备,选拔政治觉悟高、责任心强的年轻牧民群众搬迁到边境一线,成立民兵点,执行守卫边疆的任务。

因为尼玛和她的弟弟是团员,就被选派搬迁到恩格日乌苏嘎查(村)最北端的中蒙边境线“8号点”。

只有25岁的她没有丝毫犹豫,胸前戴着红花,背起3岁的儿子哈达布和,带着母亲和弟弟,一家四口翻沙岭穿戈壁,大卡车开了整整2天,才来到了黄沙漫天的戈壁孤岛。

盖房、放牧、挤奶、巡边……

像一位拓荒者一样,25岁的尼玛撑起了整个家。一年以后,弟弟找到了工作离开这里,家庭的重担几乎全都压在了她的身上。

由于边境荒漠无人居住,他们取暖、做饭所用的煤和煤气罐,只能到300多公里外的额济纳旗或者更远的阿拉善左旗拉运;17公里外的一口人工水井,成了全家饮水的主要来源。当年交通不便时,尼玛骑骆驼拉一趟水就得一天的时间。

除了要扛起家务活,巡边的工作压力也非常大。当时,边境形势复杂,为了防范可疑人员出入境,尼玛要随时保持警惕。她最担心的就是自己被活捉,所以,尼玛永远在自己的枪里留一颗子弹。

所有子弹,准备给敌人,最后一颗子弹,她是留给自己的。

在这戈壁滩上,她经历过暗无天日的沙尘暴,以及三十多只狼吃掉羊群的惊险经历,但相比常年巡边的艰苦和孤独,这些都不值一提。

虽然也会想念家乡,但老人从没想过离开这里。

给儿子留下遗嘱,将我的骨灰埋葬在这片戈壁;

带着孩子和母亲,在不毛之地一守就是48年;

永远在自己的枪里留一颗子弹,只为不被活捉;

她是老人,她是女人,她更是战士!

她把最青春美丽的年华留给了边境线上的戈壁滩。

其实,尼玛老人还是一名有着44年党龄的老党员。当时面对艰苦的环境,她不仅没有退缩,还在1975年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

48年来,邻居走了,尼玛的母亲也去世了。家中就只剩下他们母子和儿媳妇,一家人接续守边巡线,守护着祖国北疆。

如今,老人的身体明显不如从前,巡边的任务主要由儿子哈达布和来完成。儿子说,他会牢记母亲守边的初心,继续守护好祖国的边境线。

截至目前,母子二人已经累计巡边18多万公里,只要有可疑情况,哈达布和都会及时通过手机APP反馈给边境管理部门,他们家也被评为“居边护边”堡垒户、优秀边民和阿拉善“最美家庭”。
图为阿拉善右旗边境管理大队负责人楚鲁(左一)和民警先锋(中)到哈达布和(右一)家中交流工作

戈壁砂石,人烟寂寥。春去秋来,寒冬炎夏。一部望远镜、两只狗、一群骆驼和羊,在这里陪伴着尼玛老人走过半个世纪。

在地广人稀的阿拉善边境管理区,像尼玛母子这样的家庭还有27户。他们是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17年开始,当地边境管理支队将他们纳入第一批“居边护边”堡垒户。
“居边护边”堡垒户领取了装备

去年,哈达布和与其他堡垒户一起,在手机里装上了“堡垒户巡逻管理系统APP”,他们定期能收到边境派出所通过后台推送的巡逻任务,一边放牧一边查看边境地区情况,系统就会自动将巡逻路线和信息回传到后台,服务警务工作的同时,这些数据也成为年终量化考核的依据。过去的老民兵,成了新时代稳边固防的“千里眼”“顺风耳”。

跟母亲比起来,哈达布和的工作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有一样东西没有改变——

那就是一如既往地坚守!

夕阳下尼玛老人母子查看边境地区情况

“尼玛”是藏语,意为“太阳”,“哈达布和”蒙古语意为“坚实的岩石”。

母子俩的名字就是他们一生的印照:像太阳一样,无论四季轮回,一直在那,发光发热;像岩石一般,无论风吹雨打,依旧坚强如初。

四十八年,守护边境,尼玛老人为什么能够奋不顾身?她说,“因为这是光荣的职责,我选择了就无怨无悔!”

一户人家,两代传承,那份朴素的执着,那份刚毅的挚爱,那份对初心一往无前的坚守,令人动容。

致敬!

共和国边境线上不可攻破的“堡垒”!

信息来源/平安驿站

出 品:阿拉善盟公安局政治部宣传科

投稿邮箱:pinganals110@163.com

责任编辑:曹雪芳

平安阿拉善

阿拉善盟公安局官方微信平台

守望相助 共筑平安

在看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