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水纹上的梦境》:最接近事物的表达方式
最接近事物的表达方式
文/刘恪
突然想到奔跑在水边的阳光和云彩,我们就是在时间流逝和空间错位中认识事物的,每种事物不分其大小都在赵宇这个书写者内心引起激荡,从心灵深处过滤后铺陈给他的路人,行人止步,你禁不住要和他的作者分享。
认识赵宇有些年了,他和沈念是同学,第一次接触到作者的文本让我产生一种惊嚇,华容还有这样的作者?我怎么不认识,反过来说沈念不就是华容的吗?记得他给我第一篇稿件我就给他发表了,大约又过了两年没动静了,我奇怪他的写作如此被动,我就主动找他,记得打了几次电话,我是一个极少主动约稿的人,赵宇是其中极少之一,后来又给他发过一次。再后来2017年回华容讲座一次,同他长谈了一次。他依然充满了困惑,不知道该如何办?
在社会位置和文学写作充满了矛盾,不知该如何选择,我是会毫不犹豫选择文学,即使有厅局长那样的位置。但每个人情况又不一样,在一个普通县城解决级别仍然很重要。这次他让我给他的第一本散文集作序,我极爽快地同样答应了。要知道我也是轻易不愿给别人写序的人,哪怕是别人给钱也不干。赵宇的散文热衷于写家乡日常生活中的平常事物,从空间来讲大抵指洞庭湖北坡到长江边的桃花山,从西到东一条狭长的平原地带,即使读书也是在东洞庭湖边的一个城市。即使这样狭小平原空间里的事物也是具有世界的普遍性,因为这个地方产生的普通事物也是世界产生的事物,如芦苇、包谷、槐花、向日葵、镰刀、犁耙、锄头、铁锨……除了这些可视可感很强的事物,还有一些极不好捕捉的事物,如光线、黑暗、水声、梦境,还有水仙、玫瑰、紫罗兰、粉蔷薇不同的气息,他却品出了银杏树叶的独特香气……如此说来他写在五官感知中的事物,也就是说事物是在他身体中被感受和被认知,这样的认知就成了书写者的独特体验化。对今天日常化的事物充满了现代性深度体验,说说容易,但真正表现出那种体验是极难的。这需要我们改变传统的认识方式,我们传统的认识方式,一般是条件反射式的线型地认识事物,即事物在我们眼、耳、鼻、口是分头对应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这对事物外部的认识具有优先性、形而下的感知。今天我们要发挥认知心理学的优势,一方面沟通五官形成系统反应中的通感,从表面特征认知到事物各特征的融合沟通。另一方面由感知层面深入知觉的体验层面,在认知中有反思,有综合与分析,有深度体验层面,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的介入。第三个方面是我们的认知方法进行了无意识心理,这需要两个要点,一个要点使认识成为系统的感知,并且是拓朴性质。另一个要点使各认识器官相互反应,使这些认知很快地提升到综合的反应。有时你落实在局部中不能知道其特点,一旦能从整体上把控,有了综合的比较能力,就有了对事物的全面认知了。例如一个人对父母兄妹的认知就不需要单个的调查了解,他的全部都进入了你的无意识心理,所以你对他们的表述,张口就可以表达了。从这一点上说,恐怕赵宇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使用认知学原理和方法了。
每一个作家都有切入事物的方法,现实主义作家爱使用模仿的方法,而且通常会采用锁定描写法。今天大多数人不采用这种方法了,认知事物有不同的角度与方法,只要给感知者美学和某种认知即可。赵宇的方法有某一种冒险,他通常一上来就命题,就确定叙述对象,然后就进行分层限定的方法,每层限定都指向事物的某一特点,再接下来就是与该事物相关的事件表述,把事物当事件来叙述,有过程也有讨论,有描心也有心理动因。然后进入心理动因的体验层,事物变化的特征展示,最后,才是形而上学论断。也就是赵宇对事物的表达不仅仅是一个物的指称,他一定会使一个物从感性和理性都丰富起来,让事物总是千姿百态的呈现出来。
例如他的苹果、芦苇、树、太阳、月亮都从命名开始,然后各个角度展示其特征,一张脸,一个疤痕展示其特征时,同时也是他个人独特想象。某物之特征他都会随物赋形,尽量呈现出形象的特征。如果是父母兄弟姐妹的书写,他都会很深情地投入感情,展示那种喜怒哀乐,使文章有之特殊的温度与气息。他还展示了随身而行的器物,这些是日常事物,但他会呈现出历史、事件的现代性,或者还会有对比物的反思性。路、桥、火车、游戏器里均有时代和史实的痕迹,都是成长的见证物。我这里说的是赵宇的散文没有宏大事物,都是日常生活中的鸡零狗碎,这反而是让我认为是最重要的。人,往往能自测千里之外和自己没关系的东西,而不能自视其眉睫之下和自己息息相关的东西。散文是随性之物,感同身受,写那么玄玄虚虚的意识形态的东西是不好的。道理很简单,你所说的那些大道理并不比人家高明,反而是切身感受更具有其独特性。从个体身心视角为出发点有感而发是赵宇散文最宝贵的东西,伴生的特征就是赵宇散文所使用词语带有浓厚的个人印迹,还词语平实本真的特色。词语没有过多的意识形态使用,只是它自身状态的书写,一朵云的状态,玉米地的描写,怀念猫,看一座桥,记忆中的冬天,南方味道,和时间一起消失的事物,这些词语运用都非常朴实,透出平常中的不平常,使用了一种非价值化地漂洗,漂洗过的词有非常非常本色的力量,这不仅是来自词语的使用,另外重要的是他的叙述视角,把端着的架子放下来,事物才能真正贴近个人的情感特征。
对赵宇而言还有一种慢生活,放缓了的生活节奏,安谧性静的情调。我们体察一下,这是一种什么生活实质呢?还是一种美学情调?从我见赵宇的第一印象开始,他是一个平静安缓的人,有着儒雅的风度,闲适的情调。这似乎与现代生活不太相符合,现代性生活快节奏,物质性的,情感关系也具有跳跃性,对事物不求甚解,是跳跃性的形象。如此而言对赵宇应该说是一种保守主义生活态度与美学情调,这具有什么意义?这正是问题的核心,我们是要高速度而牺牲掉人的情感和美学状态呢?还是要保持古典美学风范,这一点是一个现代性之争的问题的两个侧面。这让我们看到和品尝到现代性在现代社会里带来的重大弊端,说到的社会问题可能太多,仅就一个社会心理学问题就是我们现时代的难点。例如现代城市的忧郁症和焦虑症几乎就是我们无药可治的绝症。这是一个悖论现代性在于寻找认识自我为终结点,可是出问题最多的反而是现代人的自我问题。
赵宇此书第三辑专门探讨慢生活以及慢与静的美学特征。这也是一个现代性问题症结。假定我们追求现代速度、现代节奏,呼应现代事物,那么另一端也就意味着事物衰退的速度加快,灭绝和死亡也就加快。我们在现代性这种对立矛盾中如何严守一种客观中立而有利于我们人类社会呢?所以慢是一个美学态度问题,转移到社会心理,再到社会历史问题,最终是我们人类需要解决的问题。那么赵宇所关切的依然是人类终结问题,不能关注自我也就关注不了他者,不能关注社会也就不能关注自我。就赵宇写作的话题我已经说了很多,留些问题有待喜欢赵宇的人去讨论。
衷心祝福赵宇写作的成功,即使有不成功的问题也有待赵宇在日后写作中去自我检视。例如单篇文本里最后总有意识形态的拔高。是以为戒。
【刘恪,男,1953年生于湖南华容,一级作家。作品从80年代起,二十年来一直受到著名评论家的关注,被称为新浪漫主的代表,新巴洛克写作典型,先锋小说的集大成者。1980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艺学硕士。1968年参加工作,历任湖南岳阳市钱粮湖农场一中语文教师,水电部水电八局报社记者,《江河文学》总编室主任,地质矿产部《新生界》编辑部主任、执行主编,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城与市》、《蓝色雨季》、《梦与诗》、《寡妇船》,小说集《墙上鱼耳朵》、《红帆船》、《梦中情人》,理论专著《欲望玫瑰》、《词语诗学·空声》、《词语诗学·复眼》、《耳镜》、《现代小说技巧讲堂》、《先锋小说技巧讲堂》等600万字。作品入选多种名刊各选本作品,获中国宝石奖、广西文学奖 、山花文学奖、芳草小说一等奖、全国图书华东区二等奖等多个文学奖项。现为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系中国国土资源部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后记:我在孤独中享受写作和宁静
文/赵宇
十八年前,无数个夜晚,有一个年轻人经常乘着茫茫夜色从教室里走回到斗室,坐在旧书桌前,铺下素白的稿纸,按下磁带播放机开关,随着音乐的漫溢,安静地写下一个个文字,从此写作成为他生命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此时他二十岁,刚从师范毕业走上教师岗位。
十八年中,这个年轻人随着时光的漂移渐入中年,经历了工作一而再三的变迁,生活的坎坷接踵而至,唯一不变的是他依然没有放弃写作,写作已经成为慰藉他心灵的良药。
十八年后,他还是在写作,突然回头看看,那些一路写下的诸多文字,还是那样熟悉,似乎从未走远过。此时,他已年满三十八岁。不管世事如何纷扰,在写作中,他仍然保持着内心的宁静。
这个写作者就是我。回首走过的这十八年,对文学的热爱和写作的坚持一路伴我走来,其间生活很苦的时候,提笔想写又写不出来的时候,不禁会问自己,写这些文字有意义吗?但停顿几天后,又会不自觉地拿起笔来写下一些散漫的文字,否则,心里会涌起一些不安定或者如吐不快的感受。我想,一个真正热爱写作的人,一定会终生与文字为舞,不管他的写作是在平底或是山巅,他的一生已经注定离不开写作,他的血液之中一定会淌流着文字的血液。而我,已经不能放弃对文学的热爱和对写作的痴狂了。要做的是,安安静静地生活,安安静静地写作,把自己的内心梳理地更加平静一些,让每一个夜晚来临的时候,可以从容地享受黑暗带来的内心宁静之感。
不得不说,很多时候,我是一个孤独的人,当面对生活的磨炼、思想的纠缠、责任的压迫等一些无法抗拒又必须承受的事物时,如何给内心的孤独安装一个协调器,这是必须思考的事情。战胜孤独以及孤单带来的苦恼、纷乱、迷离,只有保持内心的宁静,越是孤独,越是要宁静,从容安定地去面对和应战生活带来的一切,不管是你应该承受还是本不该你承受的一切。渐入中年后,这种孤单如影相随,弃之不去。读张爱玲的文字时,读到这样一句话:“中年以后的男人,时常会觉得孤独,因为他一睁开眼睛,周围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却没有他可以依靠的人。”原来,孤独是一种病,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单独存在过,无论是从出生到成长,从相爱到分离,从成功到失败,形此种种,孤独已经是个体生命中植入脑海扎入心田的一种与生俱来的先天性心理疾病。战胜孤独,是每一个人终生面对的课题,直到生命的最后一隅,孤独是影子,永远不会消失。
在这种孤独之中,不迷失扰乱自我、不放弃拯救自我,这是面对孤独应有的态度。每一次面对生活的考验的时候,每一次经受内心的纠缠变幻的时候,我愿意用写作来抗拒孤独,有时是心血来潮写下一段话,有时是灵光一现写下一个标题,有时是很多文字写了又删删了又写,反反复复,来来回回,写作让我的心灵复归纯净和安宁。已经欲罢不能,何苦不一条道走到底呢?既然骨子里有热爱,就写吧,信马由缰地写,不是要成为大作家,我也很难爬到山顶之上眺望风景,只是热爱,只有痴迷。唯此而已。
而在写作中,我似乎变得越来越通透了,越来越去喜欢享受生活的宁静,内心的安定感觉也越来越浓了。一些变化和喜好随之慢慢慢慢地发生了,既来之,则安之。我开始喜欢看印度的电影,去欣赏电影中的音乐和细节的美好。开始喜欢散步,来来回回走那一段不知走了多少遍的山后小路。又重新开始喜欢看NBA和足球了,像少年一样为一粒精彩的进球而高兴半天。开始喜欢静坐,双休日一个人坐在阳台上享受阳光的沐浴。开始懂得放弃,明白了生命中可以拥有激情但不可迷性贪婪。开始懂得真诚,对待生活万物、与人交往,真心待人即可,不用种下种子就期待长出嫩芽,许是有憋壳呢。开始渐渐懂得人生就是一场顺其自然的旅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行者,不管经历过目不忘的风景,还是途遇暴雨倾盆,付出了,即使收获甚微,甚是又会有跌倒的危险,但只要做到问心无愧,心底自然会清澈如许。
上述这些,可以看做我写作的心路之程,作为我为什么写作的解答。写作之路是艰难的,需要独具天赋,需要坚持意志,需要学习交流,需要观察思考,需要学会改变……我不知道我的写作之路会走多远,也不知道我终究是否渐入佳境,真正地敲开那面堵在我前面的墙壁,真正成为一个优秀的写作者。不管怎样,我会努力写,会继续保持写作的进取之心。
现在,十八年写下的文字要结集出版了,这只是对自己的写作之路进行一次梳理和归结,也许没有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很多文字还很浅陋,语言的打磨还很欠缺,对思想的挖掘也还不够。这也是一种尝试和激励,这本集子的出现,必将会勉励和鞭策我更加真诚用心用力地去写属于自己的文字。我期待。我相信。
此刻,正值2018年正月初一,世界很安静,没有鞭炮声的喧闹,窗外有一弯半明半亮的上弦月,黑夜静静地从窗户外漫进来,我在键盘上敲下这些文字。
感谢那些与我相遇的美好的人和事物。
感谢那些给予我鼓励和帮助的所有人。
感谢那些邂逅阅读我文字的所有眼睛。
【赵宇,湖南华容人,出生于1980年,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散文学会会员,曾在《散文》《湖南文学》《青岛文学》等发表作品多篇。】
本书为作者第一本散文集。主要为洞庭湖乡人文、个体观察思考、事物镜像等的描述,共分为随身体而行的器物、时间地点人物、安静的缓慢的、另一种叙述等四辑,其文本既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又具有一定的思想性,是当前新散文写作的积极尝试和创新,对突破传统散文写作桎梏有一定的实验意义。
《水纹上的梦境》赵宇著 百花文艺出版社2018年12月出版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