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海上风云|英语民族的海权兴替
当今国际通行语言首数英语,英语国家在数量上首屈一指,发达国家当中最大的几个,都是英语国家,英语国家面积总和世界第一这是为什么?因为起源于英国的英语民族曾以海上贸易和海权扩张走遍了大半个世界,开拓了3700万以上平方公里的殖民地(英美总和计算),成为工业革命和现代化的重要引领者。无论在大航海时代开启的资本主义扩张竞赛,还是战后国际秩序重构,他们都是领先者,自近代以来两次执世界海权的牛耳,叱咤了五百年来的海上风云。回味这段历史很有启示意义。
近代全球海权佼佼者
马汉说得好:“如果一个国家处于这样一个位置上,即既用不着被迫在陆地上奋起自卫,也不会被引诱通过陆地进行领土扩张,……与一个其四周边界皆为大陆的民族相比,它就具备了一种优势。”伴随着16世纪大航海时代的开启,西欧人在重商主义、殖民主义、资本主义多重历史因素的驱动下,寻求绕过穆斯林对手前往东方的航路,并在沿线开拓贸易局点、殖民地和形成海权,英国也成为其中的一员急先锋。
16世纪的英国帆船其实在向美洲新大陆扩张的过程中,英国并非最初的领先者。西班牙、葡萄牙瓜分了拉丁美洲,法国人在加拿大先行一步,荷兰人首先为纽约奠基,如果历史继续发展下去,北美将可能是一个法语、荷兰语和西班牙语三足鼎立的局面,但是英国人后来居上,赶走了北美的竞争对手,控制了加拿大和北美沿海的十三州。英国所利用的是欧洲大陆的内争。这也是人类历史上有趣的现象,西欧范围内的几个小国的争霸战导致处于外围的亚非拉的政治控制权和领土变更,包括后来两次世界大战也显示出类似现象。经历了一次次欧陆争霸战,荷兰、法国、葡萄牙、西班牙的殖民地要么是换来换去,要么是失而复得,要么是持续减少,要么是从头另外开拓,只有英国保持了持续增长的势头,少有失去,多有新得。原因是什么?
英国地理特征和地缘战略相符合,这是其在近代崛起至战后衰落这段历史中保持长盛的重要原因。英伦三岛处于欧洲的外围,故可执行“光荣孤立”,对潜在竞争者实行“离岸制衡”,说白了就是让欧陆国家纠缠于陆上争斗,而自己置身海外。帕默斯顿勋爵说过:“将某个国家永久地定格为英格兰的盟友,或者视某个国家为我们永远的仇敌,这是一种偏激狭隘的政治思维。我们既没有永远的盟友,也没有永久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从海洋战略发展的角度看,欧陆国家做了不少无用功,把很大的精力资源花在和近邻的反复拉锯中,包括海外争夺的拉锯,而英国则不同,每次都设法站进战后胜利者队列,因此其海外“股份”总是通过剥夺战败者来不断扩张。欧陆国家即使争霸胜利,一时也没能力打到英国,如弗朗西斯?培根所说:“只有掌握制海权的国家才有高度的行动自由,并且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发动规模想多大就多大、想多小就多小的战争,而那些依仗陆上力量的强国面对巨大的海峡时,经常望海兴叹。”像七年战争,法国王室争取到了西班牙王位,却无法合并两国,加拿大却沦落英国之手,英国从此成为世界第一海军强国,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拿破仑战争前后的欧洲战争断断续续,欧陆国家的海外领地不断易手,只有英国人始终作收割者,用金钱和军火支持欧陆第一陆军强国法国的敌人们,而在海外不断捡货。根据战后条约,英国获得地中海的马耳他岛、爱奥尼亚群岛以及一系列海外领地的控制权。从荷兰人手中获得的开普殖民地成为日后英属南非联邦的肇始。战后法国人基本撤出印度,而拿破仑占领的埃及也丧失了,南亚加缅甸逐步成为英国独占的最大殖民地,英国商业力量以此为基地向中国进军,拿破仑下台后25年即爆发鸦片战争。一战后英国又成功地从德国和土耳其手中捞了一笔数百万平方公里的管辖地。英语因此成为纳米比亚和坦桑尼亚的官方语言至今。特工劳伦斯的冒险和外交大臣寇松的经营取得巨大收益,大片西亚阿拉伯地区转归于英国控制这种以海洋为中心的战略长期保持着成功的记录。
英国的民族文化和海洋探索也相辅相成。岛国文化自有特色,往往对大陆的事情关注不重,而对海洋却毫不陌生和畏惧,这和大陆民族有很大不同。世界上著名的岛国历史上都有自大陆移民而来的历史,英国人先祖也可以追溯到源自北欧移民的盎格鲁-萨克逊人,其后也有诺曼征服这样的殖入。英吉利海峡最窄处仅为34公里,这使得英国和欧洲大陆保持着密切的航海联系。航行、迁徙、拓殖在英国的文化历史记忆中从来不是消极的,由此促成了海洋民族的重要特征——冒险与开拓意识。岛国对国家安全的关心几乎等同于对海军建设的关系,对国家发展的关心,几乎等同于海外贸易的关心。
中世纪后期英国成为新教的重要代表,而按照著名历史学家马克思?韦伯所论新教伦理是孕育资本主义重商主义精神的文化温床,再加上岛国民族航海文化与开拓精神,促使英国人成为西欧航海贸易的重要力量,最终成为最为强盛的海上帝国。
英国的衰落曲线与其海权衰落的曲线基本平行。英国本土规模有限,失去了殖民地利润,很难维持全球第一的海军舰队,也就无法维持殖民地的控制。二战结束后,世界各地经济开发加快,英国本土很难继续挖掘出维持超级大国的压倒性国力。
现代海权霸主
帝国主义时代的海权战略在二战后开始衰逝。战后时代新型海权的开创者是美国,是它揭开了海权史的新序幕。英美分别是近代和现代(按:本文中分指二战前后)两个海上权力游戏的最大优胜者,这两个英语民族的杰出代表走向盛期的海权道路,其实是有很大差异的。英国盛期在近代。战后初期,米字旗在日不落帝国的各个角落纷纷降下,而美国军舰则逐渐开进世界各地。英国在海上战略曾建树宏大,除了侵略行径,也有可取的战略经验,而美国能够抓住历史机遇,改弦更张,顺应甚至驾驭新时代的国际潮流,其经验更加值得观察研究。
20世纪美国航空母舰美国崛起时实际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美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拥有最多的GDP,但是当时还没有形成强大的舰队,不足以挑战前辈。当时美国面对必须向海洋求发展的难题,出现了各种政治思潮,包括考虑英美重新合并成为世界强国的想法,但当时的战略家马汉则关注要针对英美可能的利益冲突做好战备。
相对于移民祖先,美国人经历了跨海拓殖、开发十三州、开拓西部荒原边疆,民族性格和精神文化中,对自由、冒险、开拓等价值观的重视更甚,其开拓精神和冒险意识过人。当美国人把疆域从大西洋岸扩张到太平洋岸时,将以同样的精神状态和战略追求去面对大陆尽头的海洋。
从环境条件看,上天对美国的眷顾不亚于英国。美国在全球的地理优势如同英国在欧洲,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说英国是欧洲外围的小岛,美国所在的新大陆如同旧世界外围的巨大岛,这使得战略行动自由度非常充分。在这个“大岛”上,美国没有任何天然对手,是规模占优的国家,故此在独霸拉美的门罗主义战略于19世纪初步成功后放手向外扩张。英国人奉行过“光荣孤立”,美国人则推崇过“孤立主义”,英国人距离欧陆近,一定程度上要有所卷入,而新大陆据旧世界远,因此美国不少人相信可以像世外桃源般生存,限制、减少和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孤立主义是被经济发展内在要求和全球化的日益加深所推翻的。防御优势转为走出去的优势。
但是,再好的先天条件如果不善运用,也会出现失误,而先天的劣势也都可改良,技术手段进步可以克服地理困难。地理环境条件是双刃剑,美国本土面对两个大洋,这是可以从东西两方向进入东半球的优势,但为此美国要分散建立两洋舰队,两海岸间的联系却要依靠绕经南美的遥远航线。1850年到1900年的50 年间,英美法西(班牙)考察了30 条可能的两洋间航线。十九世纪哥伦比亚因畏惧英国而求助美国,美国乘机取得巴拿马地峡过境权,于1850年到1855年在巴拿马建成铁路。不久一名美国人在巴拿马火车站买西瓜时发生纠纷,围观的当地人和美国人打了数小时枪战。美国强迫哥伦比亚政府赔偿。哥伦比亚便另找法国人来修运河。进行了四年,法国人才发现两大洋间的海平面差无法解决。美国人趁机收购烂尾工程,甚至推动巴拿马独立。1901 年英美签署海---庞斯福特条约,承认美国在中美洲开发、垄断运河权益,而美国和巴拿马则于1903年签订运河开通的条约,两个条约确定了英国出局的局面。两年内,英国开始从这一地区撤出了皇家海军。运河令美国两洋海岸以较短航线沟通,航海力量得以整合。美国1898年通过美西战争控制了菲律宾、古巴和波多黎各等地,实现了进入东亚门户和控制加勒比海国际航线,跻身列强之列。到1922年美国在华盛顿会议上获得和英国保持海军吨位并列第一的权利和地位。
毫无疑问,海权是英美所构建的国际体系和海上帝国的重要支柱。但是支柱的形态与殿堂的结构相适应。英帝国是以海外领地控制为核心的,内部依靠殖民地的据点和资源,外部依靠海陆霸权与强国合作结成国际体系。“炮舰外交”和领土扩张成为英帝国海权的主要功能和目标。广大而分散的殖民地提供了海军基地和军费税金,而舰队则维护殖民地以免于争夺和独立,并为扩大帝国安全所需的新边疆服务。这是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并行时代的海权。美国有所不同,它在政治上实现全球霸主地位是在二战后。战争使美国大小航母数量发展到上百艘,借胜利之势,美军追随着美国主导建构的新国际体系来到了世界各个角落,舰队也借机开始了全球巡逻,来到了有大量美国商品的地方和美国商品还不多的地方。不同于英国崛起的时代,二战后世界各地的民族独立和自由意识已经很强烈,英国被迫在各地不断降旗走人,美国不可能重复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帝国主义老路去用军舰打开殖民地大门。美国主导建立的国际体系是全新的现代国际体系,美国比英国更重视联盟战略。美国缔结了成打的盟友,组织了N个区域联盟,取得了不少海外基地。是盟国战略合作、海外租借的军事基地、海上巡航的舰队,而不再是殖民地、霸占的港口、来自异国的驻军舰队,成为战后军事海权的重要基础,正如同现代国际机构取代近代欧洲列强的和会一样,历史发生了新的深刻变化,强者的权利游戏规则、手段也在变更。
其实战后美国海权拓展不是一帆风顺,比如美国最初派遣海军前往非洲巡航,一度遭到很多非洲国家的抗议抵制。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对非的外交和投资改善了美国的形象,而美苏矛盾也确实迫使不少非洲国家选边站。美国“自由航行”的理念,逐渐以事实的形态存在和被默认容忍。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伦(当时是海军行动的负责人)甚至提出“千舰计划”,主张全球海军结盟来解决海上新的非传统安全问题,v2006年他说:“新的海洋战略必须承认,并不是在海洋被一个国家控制、而是在海洋可为所有国家安全、自由使用时,所有国家的经济浪潮才会兴起。”“我相信那句谚语,1000艘船的海军,就会形成一支舰队,如果你愿意,这支舰队由所有热爱自由的国家组成,守护着海洋,守护着彼此。”此言夸夸其谈,但也是对于美国解决自身实力不足而运用盟国合作的海权策略的精神体现。
海上两雄的和平交替
英美为何没有陷入“修昔底德陷阱”?那是一个论证新兴崛起大国和守成大国必有一战的理论。
第一次危机,是在美国刚刚崛起之时,首要是在加勒比海-巴拿马这条国际通道上和英国竞争,马汉认为此时英美对决过早,因为美海军实力明显不足。但是英国却陷入了广泛的国际争端,在非洲和布尔人共和国面临冲突,德国人支持布尔人,美国在拉美委内瑞拉领土争议的仲裁案中和英国站在了对立面。英国人在欧洲居然没有一个盟友,选择放弃美洲利益。
两次世界大战,美国都选择站在英国一边,发了不少战争财,结果作为海上最强者,英美没有发生修昔底德陷阱式的对决,而是实现了国际主导权和平转移。这并非仅仅因为英语民族文化制度有亲近感,而是更多因为国家利益。美国的离岸制衡战略清晰,作为一个外围的大岛总是押宝在中心地区较弱或较少威胁的一方,因为中心地区的强者有可能战胜对手后下海来和自己争夺,而弱者没有能力,相反弱者自身的海外利益马上就顾不过来了,可以捡便宜了!在世界大战中消耗严重的英国无力阻止海外帝国瓦解,美国可以有所作为的空间一下子扩大了。这也是英国曾经在欧洲用惯的伎俩,美国可谓是“青出于蓝”。
英语民族能打造强大海权,能和平完成世界权力交接,还能与时俱进,两次在历史潮流中领先弄潮,是值得后世重视的经验。海权成功的历史经验,有变与不变,不变的是强大的海上实力始终是海权的基础,变的是在历史潮流中弄潮的手法。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