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两年走过云南13个州市,他说“只要心中有民手中就会有招”

澎湃新闻记者 陈伊萍 实习生 周宇晗
2019-08-01 15:58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龚文锦与云南当地学生在一起。 受访者 供图

2017年9月,32岁的龚文锦主动响应组织号召,作为队伍中最年轻的一个,奔赴云南投身沪滇扶贫协作一线。两年里,他到过13个州市,度过了无数的不眠不休之夜,所到之处、所做之事都留下了他的坚定与赤诚。

扎根云岭大地,一腔热血、无问西东,2019年,龚文锦被选为上海市“人民满意的公务员”。

“狠心”将探亲妻子晾在宿舍

在云南省扶贫办帮扶协作处,龚文锦扮演着多重角色,承担着多方面重要的工作。

作为上海市政府合作交流办的援派干部,他将自己定位为“参谋员”、 “爆破手”和“勤务兵”,他积极参与沪滇扶贫协作的顶层设计,编纂修订了大量的政策文件。肯打硬仗,敢啃硬骨头,在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的基础上,龚文锦做好援滇项目资金调查研究、遴选审核、编制申报等工作,同时做好沪滇两地相关重大活动的筹办工作。

作为市援滇干部联络组秘书,他积极协助联络组领导,做好联络组的日常管理和援滇干部的服务保障。

从2017年底开始的大半年里,龚文锦兼任了昆明市禄劝县扶贫办副主任。同时在省上和县里挂职,加重了他肩上的担子,周末和工作日在县和省工作单位之间不停歇地往返成为他的日常。越是忙碌,越需要持久的耐性,越需要忙中有细。“把‘钢琴’弹好是蛮不容易的。”他感慨。

在扶贫一线,周末的概念是基本不存在的。每年11月至次年1月大约两个多月的迎考周期中,他几乎没有休息过一天。2018年第一次迎考时,因为连日加班,他同时高烧加肠胃炎,但也没有时间去医院,忍受着身体的极度不适,核实数据、整理台账、撰写报告。

他说,之所以如此看重迎考工作,是想将沪滇扶贫协作的成果和沪滇双方扶贫干部的努力尽可能全面地呈现出来,不想大家全年的努力因为他这一个“终端”的懈怠或疏漏而打了折扣。经过他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上海、云南在连续两年的东西部扶贫协作考核中都取得了好成绩。

忙起来的时候,连专程去探亲的家人,龚文锦也无暇顾及。2018年8月,家人暑假去云南探亲,恰好遇到云南省东西部扶贫协作推进会和上海市区县携手奔小康行动现场交流会两项重大会议的召开,他只得“狠心”地将爱人晾在昆明的宿舍,先是赴西双版纳筹备会议,而后又在昆明连续加班。后来,他的爱人半是心疼半是埋怨地带着宵夜去他的办公室探望,陪着他度过了一个寻常而难忘的加班夜晚。

只要心中有民,手中就会有招

在去云南之前,龚文锦曾经发了一条朋友圈说,“中国不全是上海,甚至大多数都不是上海”。工作两年,走遍了沪滇扶贫协作的13个州市,或是深度调研,或是短暂途经。

在居住环境恶劣的文山州西畴县,他感受到当地居民“搬家不如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在深度贫困的迪庆高原藏区,他学习到了“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追求更高”的干劲。他说,这两年的所见所闻所思,就是一段“最深刻的党性教育、最直接的国情教育和最生动的民族团结教育”。

在一次入户家访中,临走前,户主大娘听说他是从上海来的干部,就赶紧返回里屋,拿出自制的土烧热情地敬他。他还清晰地记得,当时大娘握住他的手,含着泪光说:“感谢上海的帮助。”

深入群众,助益他更好地服务群众。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只要心中有民,手中就会有招,不管在上海还是云南。”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在禄劝县挂职期间,他着力推动教育扶贫,对接有关企业和公益组织,在两个乡镇小学投入30万元,建立了两间电脑教室。对接有关公益组织向禄劝县捐赠了75万元,用于178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的助学及参与一所红军小学的筹建。在云南昭通“冰花男孩”引起网络热议的第一时间,龚文锦便策划实施了上海青少年冬衣定向捐助禄劝活动,获赠40余箱八百余件的爱心冬衣。看到有的小学生用着带缺口的瓷碗吃饭,他便对接有关爱心企业捐赠了1000套总价9万余元的爱心餐盒。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他将上海市援滇资金投入到两个深度贫困村,分别新建一座撒坝猪养殖基地和一个高原特色生态蔬菜种植基地,两个项目实施效果良好,直接受益实现增收脱贫的达一百余户四百余人。他还利用自己援滇前的团干部身份,对接上海共青团助力禄劝县脱贫攻坚,促成上海市青企协20个小组结对帮扶禄劝县的20个贫困村,通过村企结对的方式,助推禄劝的产业发展。

在云南获得了别样的生活体验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去云南扶贫就是这样一种“游必有方”。

采访中,他总是不自觉地说“我们云南”。生长于安徽农村,在上海读书工作,如今,云南成为了龚文锦的第三故乡。

在上海的时候,龚文锦需要平衡工作和家庭,而在云南的两年,他可以心无旁骛地投入到工作中。有时节假日,他还会主动申请加班或者值班,好让云南本地的同事有时间去陪伴家人。

在云南,龚文锦也获得了别样的生活体验。繁忙的工作之余,读书和运动是他的解压方式。刚到云南的时候,他就在云南省图书馆办了一张借阅卡,这两年,他养成了每天早起后读书1小时再去上班的习惯。不加班的时候,晚上他会去宿舍旁边工地上的篮球场,和工地上的小伙子们打打篮球,获得放松。

宿舍的对面是个花市,周末早上,龚文锦会去买上一束花放在宿舍,这是他在上海不太会去做的事情。对他来说,买花既算是一种消费扶贫,也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龚文锦觉得,“云南重新塑造了我”。

在云南扶贫的两年,龚文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再塑造。他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国家脱贫攻坚战略和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深远意义,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央要求、云南所需、上海所能”的沪滇扶贫协作原则,也坚定了自己用脚丈量、用情奉献的决心。“我需要扶贫工作远胜于扶贫工作需要我”,他这样感慨。

如今,他已经结束援滇工作,回到上海。他终于可以再次陪伴5岁儿子的成长,弥补过去对家人缺失的陪伴。

但他也会继续关注云南,以不一样的方式。“我还会继续关注云南,继续关注沪滇扶贫协作事业。” 同时,他也会珍视过去两年的宝贵经历,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做出新的贡献。

    责任编辑:高文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