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城市群的非核心城市,如何吸引更多的年轻人?
然而当下,这种格局正在逐渐被打破。
智联招聘的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一线城市的毕业生留存率相较于上年出现了3.47%的下滑;与之相对应的,新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与三线城市的毕业生留存率分别获得了3.71%、5.68%与6.21%的上浮。这也就意味着,在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离开大城市的背景下,城市群的非核心城市未来将有可能承接比以往更多的年轻人,并由此获得大量的机会。
那么,这些城市目前的发展态势如何,它们各自的强项在哪里?为此,我们选择了长三角与珠三角这两个目前发展最为成熟的城市群,来综合比较这些非核心城市的竞争力。
将《2019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的城市综合得分投影到空间地图上,长三角城市的集体优势显著:它共拥有1座一线城市、4座新一线城市与9座二线城市。珠三角城市的梯队层级更为鲜明,广州、深圳为第一梯队,东莞、佛山为第二梯队,惠州、珠海、中山为第三梯队。区位的差异与历史发展路径的不同,使得这两座城市群的城市在各细分维度上也展现出了不同的特质。
我们统计了新一线城市商业数据库中170个主流消费品牌的门店在各城市中的数量:从2018年2月至2019年3月,苏州、佛山、无锡分别新增品牌门店259家、251家与183家,位列所有统计城市的前三。综合来看,无论是门店增量还是增幅,长三角城市普遍优于珠三角城市。这也说明,在长三角地区,连锁品牌的下沉更为迅速、市场的接受度更高。它们的繁荣一方面从企业规模化扩张的角度肯定了城市的价值,另一方面为当地的消费者提供了品质服务的保障。
相比之下,珠三角城市的商业特色也同样鲜明——基础商业设施更为繁荣。
发达的便利店业态一直是珠三角城市最大的特色之一。在2019年的最新统计数据中,户籍人口仅211万的东莞是全国拥有便利店数量最多的城市,紧随其后的是同为珠三角城市的广州与深圳。截至2019年3月的最新数据,珠三角城市的平均电影院数量与餐厅数量分别为71家与63782家,均远超长三角城市。高密度的基础商业设施网络构成了城市公共服务系统的支撑,更重要地,为生活其中的居民提供了便捷与多样性。
年轻人在选择城市时必然还会关注的,还有城市的就业岗位与职业发展前景。
当下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普遍已完成了主导产业从工业向服务业的转型,但对于大部分的非核心城市来说,很多转型正在发生——制造业产业链的精细化分工、高科技行业的崛起、高端服务业的起步等——这些都意味着新的机会。
在创新企业的绝对规模上,北上广深4座一线城市的领先优势不可撼动。但在大量的非核心城市中,我们看到了创新企业快速发展并追赶的趋势。在过去的一年中,东莞新增初创公司3954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096家;同处珠三角的佛山、中山与珠海也都实现了创新企业增量2000家以上的成绩。同样的时间跨度下,长三角地区创新企业的增长速度明显慢了。苏州以4018家初创公司与670家高新技术企业的增量排名第1,但排名其后的合肥、南京、无锡等城市,创新企业增量急剧萎缩。
值得一提的是,珠三角城市在高新技术企业的占比上也更为强势。可以预见的是,这些城市未来在争夺高技术人才与高科技行业的发展上,都将拥有更强的竞争力。
人群的活跃程度也再次体现了两组城市在发展特性上的差异。
由外卖、网购、海淘等数据共同构成的消费活跃指标中,长三角城市大幅领先于珠三角城市,体现了长三角“强商业”、“强消费”的地域基因。而在纬度更低的珠三角城市中,活跃的夜生活与夜经济是城市文化的重要名片之一,酒吧、夜场电影、夜间公交更为丰富,城市人在互联网上“醒着”的时间也更为延长。为了更精细地评估这两组城市群31座城市的“强项”与“弱项”,我们对《2019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79个三级维度指标作了分项排名与城市总排名的差值幅度对比。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聚类分析的方式,将这些城市分成了4大类、7小类。
在创新实力与设施服务水平俱佳的第一象限,两组城市群各有两座城市入选。东莞、佛山在高铁交通、基础商业设施、夜间交通等多个指标上占据显著优势,近年来城市综合实力不断攀升。苏州、南京则是传统的长三角强市,一直以来保持着全能发展。珠三角的惠州、中山、江门等城市落于第二象限,其创新实力优于设施服务水平。这三座城市普遍拥有较高的初创公司数量、优质本土企业数量以及毕业生留存率,但是城市设施供给与城市人的活跃程度还落后于平均水平。
与之相对的是第四象限的三组城市,这些城市全部位于长三角地区。它们的共同特征为城市商业区综合实力较强、消费活跃度高,但是在创新企业、毕业生留存率等方面还与珠三角城市存有差距。
在统计算法下,其余的13座城市都被归入了发展动力与特征不够鲜明的城市组。这些城市中除了珠海与肇庆,其余均为长三角城市。它们中既有整体经济实力强劲的二线城市,也有综合发展较为落后的四、五线城市。共通点在于,它们在和自身的对比中,“强项”还不够突出,从而也不足以形成自身的特色。
正如我们曾说过的,“中国城市的进化并不是只有一条确定的道路”,但找到并发扬自己的“强项”,应是必须迈出的第一步。
文/车洁舲 数据分析/车洁舲 唐珺 视觉/蒋亦哲 王方宏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