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周杰伦赢了蔡徐坤?不,这是数据幻象的胜利
一觉醒来,城头变幻大王旗。周杰伦“中老年粉”大战蔡徐坤“铁军”16小时,最终暂时登上了微博流量霸主的地位。一时间,吃瓜群众兴致盎然,奔走相告,共同见证了网络世界中的又一大奇观。
蔡徐坤败下阵来,舆论场里传来一片叫好声。这并不奇怪,作为一位正当红的流量明星,蔡徐坤最不缺的就是争议性。而另一边厢,这几年渐渐淡出公众视线的周杰伦,不仅有情怀加持,还有数量可观的经典音乐作品护身。
这样一来,周杰伦“登顶”的场面似乎更像是一种隐喻——实力派明星仍可以战胜流量小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符合公众潜在的心理期待,当然,除了蔡徐坤的粉丝。
周杰伦登顶超话榜首位但周杰伦以及他的支持者们,真的赢了吗?
回顾这场“大战”,还真让笔者大开了眼界。首先是学到了不少新名词、新概念。比如,微博打榜必须先领积分,但是每个账号能领的积分是有限的。所以,蔡徐坤粉丝的神操作就是启用大量小号做任务领积分。
微博上关于积分的说明其次,这场大战中透露出的另一个信息是,每个核心粉丝手上,都囤积了大量的备用账号。每个账号上都有数百积分,专门用于各种活动应援以及“应急战备”。
尽管这些操作让笔者等真正意义上的“中老年”网友感到眼花缭乱,但上述信息的指向是一致的。那就是,周杰伦大战蔡徐坤的本质,是一场数据的交锋。而一串串数字,能代表这两位明星的优劣吗?
网上出现了如何给周杰伦打榜的“说明书”作一个极端的假设吧,如果大战蔡徐坤的不是周杰伦,而是另一位明星(甚至可以不是明星)。如果我们可以使用某种操作手法让其在微博数据上超越蔡徐坤,那么是否可以认为,这位“新星”已经可以和周杰伦相提并论了?
有数据傍身,真的可以为所欲为,这大概是互联网时代给娱乐工业带来的巨大变革。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法国思想家居伊·德波就曾指出,“这个社会已经变成了景观的庞大堆积”,“社会从物质生产已经进化到了景观生产”。蔡徐坤的一亿转发量是一种“景观”,周杰伦的中老年粉丝大爆发,也是一种“景观”。
景观社会正在遮蔽这个世界的真相,而流量和数据,正是最好使的工具。这么说吧,流量明星本来并不是明星,因为有了流量,他也就成了明星。由此不难理解,粉丝们为何如此看重偶像微博的转发量和点赞量,因为,维持明星江湖地位/商业价值的,正是这些看上去毫无意义的数字。可等等,要是连这些粉丝都是假的呢?
此前,“星援”App通过流量造假疯狂牟利的案件已经被广大媒体披露,而虚假数据的受益者,远不止蔡徐坤一人。今年2月,央视新闻的调查报道《“惊人”数据的秘密》,也曾指出部分明星的数据造假比例高达80%。说来说去,既然数据的可信度从来就存疑,那么周杰伦和蔡徐坤的这场数据大战,还有多少意义可言呢?
网上很快就出现了各种表情包可这么说,又遗漏了这场大战的真正赢家。没错,那就是规则的制定者,伸着“看不见的手”的网络平台。战况越激烈,结局越难料,网络平台越是乐此不疲。于是这些充满泡沫的数据堆积起来的唯一意义就是,商业逻辑完胜艺术逻辑。
周杰伦和周杰伦粉丝赢了吗?不,他们恰恰是最大的输家。这一本来置身事外的群体,毅然决然地加入大战,这足以证明,平台的策略最终将大获成功。
正如福柯所强调的,权力机制的运作不能仅仅被理解为压制、排斥、否定,而是为了制造出受规训的个人。而周杰伦粉丝愿意遵循和服从平台制定的规则,也就意味着,他们也成为了“被规训”的人。
如果拥有“周董”之称的周杰伦,也要靠数据来证明自己,那么王力宏、张惠妹以及“四大天王们”,是否都需要加入这局游戏?
更令人感到忧虑的是,如果以网络平台为代表的娱乐工业能够在潜移默化之中控制大众,让所有人相信,只有数据才能说明一切,那么,未来又会是怎样?这样一种廉价的大众文化,将会使公众沉溺在数据幻象之中。一旦人们乐在其中,还会有人在乎,什么是真正的文艺作品吗?
一位周杰伦粉丝对于这次打榜的感想我们都知道蔡徐坤、张艺兴、吴亦凡、鹿晗们很红,但知道他们唱过什么歌,演过什么电影的人数,又有多少?这是造星的胜利,也是流行文化的失败。周杰伦的粉丝们当然可以傲娇地一一列举他的经典作品,可要是有一天,这些都不重要了呢?
谁赢了?谁输了?除了资本的狂欢之外,周杰伦与蔡徐坤的这场数据大战,只剩下空白和虚无。
【上海文艺评论专项基金特约刊登】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