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眼见不为实,聊聊杰夫·沃尔兼谈摄影与纪实的关系
原创:刘星怡
蚂 | 蚁 | 摄 | 影 |
批评若不自由 赞美则毫无意义
杰夫· 沃尔(Jeff Wall,1946- )杰夫·沃尔,加拿大艺术家,擅长通过导演摆布画面,精心刻画当代西方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他运用最先进的数码图像合成技术,又从世界名画中汲取灵感,包括构图、题材等,制作出一系列带有浓厚广告作品色彩的巨幅灯箱作品。
他以精心构造的人工现实、源于生活却又经过高度提炼的虚构情节来呈现社会现实,由此引发对摄影本质的思考,摄影的真实性、摄影与绘画的界限、艺术品位高低之间的界限等多方面的问题。
2012年佳士得拍卖行的一场当代艺术作品拍卖会上,杰夫·沃尔摄于1992年的《Dead Troops Talk》(将死士兵的对话)以360万美元价格成交。这是世界摄影作品中最高的成交价之一(目前排名第4)。
《Dead Troops Talk》(将死士兵的对话)60年代杰夫·沃尔就已经在艺术舞台上崭露头角,上世纪70年代末,他开始使用大型的灯箱进行摄影艺术创作。其中最为大家熟知的,恐怕就是下面这幅作品-《mimic》(模仿者)。
《mimic》(模仿者)在小屏幕上可能很难看清细节,同时作为中国的观众似乎很难理解其文化背景,所以在这里稍微解释一下。
首先这幅作品里三人的肢体语言,看似在行走的三个人,白人情侣的肢体语言形成了微妙的拉远,而亚裔男子与白人之间又有微妙的互动,尽管没用任何证据表明他们之间认识,但是亚裔男子的眼神,与白人男子用中指戳弄眼皮时似有若无的嘲弄神情,形成了非常有趣的互动,让人不禁猜测或感觉,两人之间暗潮涌动。而右边白人女性向后拉动的肢体牵扯,又与两位男子形成了另外一个层面的互动。
作为一张抓拍的照片,微妙的反应了当时社会中普通民众关于文化融合的各类态度,暗暗呼应了70年代美国精神文化解放的思潮。亚裔男子与白人男子,似乎可以看做是新旧文化思潮之间的互动等等之类的象征。以及包括当时美国白人至上主义的抬头等等,就不多说了。
但是最有趣的点其实不在这里,杰夫·沃尔只是抓住了当下的一个文化热点,然后进行了自己的再创作。如果杰夫·沃尔只是抓拍了这样一张照片,他充其量只是一个很好的城市街头摄影师罢了。
这张照片的深层含义在于,它其实是一张摆拍的照片,是摄影师精心设计之后,刻意的营造出抓怕的氛围而摆拍的照片。
我想这时候,会有很多人嗤之以鼻的说,这不是作假么?
没错,杰夫·沃尔所要挑战的第一个摄影的天然功能,就是纪实的天然性。(请别忘记在评价杰夫·沃尔的时候,要记住这是一张上世纪70年代末创作的作品。)
布列松以来,摄影一直都以其天然的纪实属性--所见即所得--为人所热捧,但是杰夫·沃尔开拓了另外一个层面的问话,也就是摄影是否真的所得即所见呢?摄影师能不能通过自己的制作,糊弄观众的眼睛,让你以为此事真的曾经发生过?明确的说,你以为自己看见的照片就是真实,但是你看见的只是摄影师想让你看见的真实罢了。
而杰夫·沃尔所做的事情,就是让你看见一个他所营造出来的虚假的真实,让你的眼睛与大脑接受他的“愚弄”。
再聊聊杰夫·沃尔的另外一幅作品,《A Sudden Gust of Wind》(疾风)。这幅作品的创意来源采取了日本浮世绘大师葛世北斋的《富士山三十六景》的构图。只不过画面中的日本农夫被上班族们取代,环境也发生了改变等等。
《A Sudden Gust of Wind》(疾风)同样,这张照片也是杰夫·沃尔精心设计并拍摄的,如果你理解了上一张图中,杰夫·沃尔创作的精髓所在,那么这张图也不难理解。按照杰夫·沃尔自己的表达,他选用这张图片作为向葛世北斋这位大师致敬,另外他还想将这种绘画带来的唯美进行空间上的转换,利用现实来再现绘画场景。
《富士山三十六景》传统意义上的绘画,是对现实的提炼再创作,而通过摄影,又将绘画中的场景回归现实。如果说艺术家只是单纯的模仿绘画,那么作为上个世纪就开始挑战摄影叙事语言之一的人,杰夫·沃尔则力图想让世人明白,摄影其实也可以虚构现实,影像画面的来源并不一定真的发生过。
最后我想提醒一下,评价所有的艺术家的作品,一定要记得把他放置到当时的时代环境中去评判,这张作品现在看来也许以及无法跻身更高级的艺术殿堂,但是在当时,还是十分有分量的作品。尤其是再配上杰夫·沃尔惯用的大型灯箱,画面的细节一切展露无疑,所有的暗涌互动、微妙联系、肢体表情,都为他的作品增色不少。只是很遗憾,国内一直无缘看见原作。
借此我也想发发感想,其实从摄影的早期时代开始,就有很多艺术家开始挑战摄影的真实性,借助虚拟真实空间或者干脆做的荒谬绝伦,以提醒观众,所见非所得。
从杰夫·沃尔之后,越来越多的摄影师意识到,摄影不仅仅是摄影,也再不是比那咔嚓一下子的功夫,转而开始进入到了一个用脑子思考指挥手脚的过程,你可以控制你的相机摄取的画面,就控制了画面前观众的感受。
什么时候摄影师能够逾越这条鸿沟,能够不被外界景物吸引与控制,转而开始控制画面,才是真正的掌握了摄影的叙事方法,才有了将摄影,上升到了艺术创作这样的可能性。
说的再直白一点,如果死抱着摄影的天然纪实性,受制于现实发生的场景,摄影师是永远不可能摆脱“技术工”这样的称呼的。你所做的无非是将现实进行复制,而且复制的比较美罢了。摄影术的发明,让绘画摆脱了写实需求的禁锢,彻底释放了绘画对于现实的模拟再复制的必要需求,转而让绘画创作者们可以随心拓展颜料,工具等等一系列传统法则,开拓出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当代绘画。而摄影师们却依然泥潭深陷无法摆脱,似乎不反应现实,便无事可做。
另外扯点别的,随着科技发展到了2014年,种种新兴技术进一步发明产生,我们去看IMAX都被深深震撼,看见变形金刚与人互动也不觉得别扭。却偏偏总是有人跑来和我争论有了数码技术的摄影就不再是摄影,合成的画面不是摄影之类的,这不是很可笑吗?
摄影只是一门技术的基础,而艺术是无界限的。技术的革新也只会带来影像的多种可能性以及艺术语言的拓展。如果还死抱着画面不准动的想法,那么只能说明要么你技术有限做不了后期的事情,要么你根本也没见过早期暗房里人们又做过什么(确实以前的暗房还是比较神秘的)。不过这又是另外一个话题了,改日再聊吧。
END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