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人民日报海外版:“天宫”,从传说成为传奇

张保淑/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9-07-20 06:47
科学湃 >
字号

北京时间7月19日21时06分,一道璀璨的光轨划过南太平洋天际,遨游太空近3年的中国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预定时间内返回地球,在耀眼的光芒中完美谢幕,一如1年多前的天宫一号,那作别的场景瑰丽绚烂。当我们仰望苍穹,再次回首与“天宫”一起走过的岁月,不禁感慨满怀:“天宫”在轨运行的时间对于人类航天发展史而言,无疑是非常短暂的,然而在这白驹过隙般的日月轮回中,它们给世界留下了丰厚馈赠。

“天宫”赋予太空“北京时间”。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成功飞天,开启了中国载人航天新纪元。此后,中国人开始更多、更长驻留太空,从神舟五号单人约21个小时发展到神舟七号3人约3天。在2012年6月实施的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空间交会对接任务中,景海鹏、刘旺、刘洋3人乘组在轨工作生活13天。2016年10月、11月间实施的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中,景海鹏、陈冬两人乘组在轨飞行时间长达33天。在轨驻留时间纪录被接连刷新。

中国航天员在太空中每一天的工作安排和生活起居都是按照“北京时间”来进行的,他们不断刷新的太空驻留时间纪录,实际上也是“北京时间”在太空的应用纪录。“天宫”作为空间实验室,为中国航天员提供了得天独厚的驻留环境和条件,使“北京时间”从地球延伸向苍茫太空,成为载人航天飞行、探索宇宙空间过程中新的时间坐标。“天宫”里的“北京时间”既是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光荣,也是世界航天事业的骄傲。

“天宫”作为目标飞行器,其承担的重要使命之一是实现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突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掌握燃料在轨加注技术,为空间站建设奠定基础。在轨运行实验中,“天宫”的表现堪称完美。先是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成功上演“太空穿针引线”绝技,一举突破自动空间交会对接技术;接着与神舟九号、神舟十号进一步验证了手动和自动交会对接技术;最后天宫二号与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成功实现了燃料在轨加注,俗称“太空加油”。至此,天宫一号和天宫二号接力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重大技术突破,推动中国大步迈向空间站建设阶段。作为世界航天后起之秀,中国致力于建设的空间站将是新的空间基础设施,为探索宇宙、推进人类认知作出贡献。

探索太空是人类共同的追求,航天事业是人类共同的事业。中国在发展太空科技、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任务过程中,一向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致力于推动与国际社会携手合作,共同探索宇宙奥秘、造福人类。“天宫”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动实践。人们还记得,天宫一号在发射时,搭载了300面国际宇航联合会会旗,之后中国航天员把会旗从天宫一号中取出,带回地球并发放给该联合会各成员。国际宇航联合会主席对此高度评价,认为此举表明中国积极支持人类和平利用外空事业,大力促进载人航天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天宫二号搭载了中欧联合研制的世界上首台大面积、大视场、高精度伽马暴偏振探测仪,完成了高精度探测,取得了丰硕科研成果,成为国际航天科研合作的典范之作。

“天宫”是中国神话传说中天帝的居所,寄托了古老东方民族的飞天梦想。今天,以此来命名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完成了使命而谢幕,在人们心中,它已成为永恒的现代传奇。

(作者为本报评论员 原题为《“天宫”,从传说成为传奇》)

    责任编辑:李丽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