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他租下富商的荒宅花1000万修缮:有人住,房子才有价值
跟随母亲到厦门鼓浪屿讨生活。
偶然的情况下,
全家搬到了有名的“民国富人区”漳州路,
林语堂结婚时的新房,就在这条路上,
民国顶级富商、“木材大王”李清泉
送给父亲的养老房,就在隔壁。
因为对李家的别墅日久生情,
赚了一点钱以后,林聪海就租下了它,
并且用10年的时间,
花费将近1000万进行修缮,
只为抢救下这栋100多年的历史老宅。
林聪海慢慢发现了房子背后的秘密:
一个房间的地板竟然由一整块柚木铺成;
两个楼梯使用了100年,
依然看不出任何磨损;
从南洋运来的老砖和玻璃花瓶,
擦拭之后都成了精致的古董;
花园里种植的古怪水果,
竟然是当时主人每天的早饭……
将别墅作为民宿对外开放,
日常却紧闭大门,
不许游客进来参观。
“只有让人住进来,
才是对房子最好的保护,
每个住进来的人都是别墅当天的主人,
不应该受到打扰。”
撰文 张翔宇
聊起生活上的变化,他谈的最多的,就是自己居住环境的变化。
刚来鼓浪屿时,一家四口住在只放得下一张双人床的出租屋里。直到2007年,家里条件稍微好一些,全家才搬入了200平米的敞亮新家。
2017年,林聪海有了足够的经济能力,他干脆将自家对面南洋顶级富商的房子租下来,并且花了1000万修缮,改造成了自己喜欢的样子。
隔壁竟是南洋顶级富商的家
鼓浪屿有300多条巷子,林聪海几乎全部都走过。他从小就对老房子非常感兴趣,觉得围墙内的建筑充满了神秘感,所以时常带着好奇心,即使翻墙也想一探究竟。
林家住在四楼,从窗户往外看,刚好可以看到一栋杂草丛生的废弃老楼。
林聪海慢慢打听到,老宅原本的主人是民国时期菲律宾顶级富商、“木材大王”李清泉。
李清泉属于“创二代”,他的父辈是最早在南洋打拼的中国商人。
少年时期,他就跟父亲一起做木材生意,当时正赶上第一次世界大战,整个家族把握住了商机,李家一跃成为南洋华侨界数一数二的顶级富商。
1940年,李清泉在美国加州去世。菲律宾以国葬的形式将他的遗体安放在中央大教堂。当时,宋庆龄、蒋介石夫妇发来了唁电。出殡当天,菲律宾政府还下半旗致哀。
因为是送给父辈的房子,所以在李清泉购买、修建的100多栋别墅里,这两栋修建得最好。其中李清泉送给父亲的一栋,正是林聪海家对面的这栋荒废老楼。
10年,花1000万专心修房子
尽管院子破败、杂草丛生,房子的北侧还出现了坍塌的情况,但还是难掩老宅本身优雅的姿态。
这让原本就喜欢老房子的林聪海一直念念不忘,并且日久生情,有了想要租下它、保护它的想法。
一条贯穿前后的长廊,将房间分隔在两侧。主楼的右侧是副楼,民国时期是仆人居住的空间。
“我们干的相当于考古人的工作,是修复,而不是重建和改造。最后实在没办法,就花重金让老师傅将解散的成员从老家再找回来。”
修复这个房子的过程中,林聪海也请来了自己的好友兼设计师方令加,和老师傅共同进行了一些模拟实验,光这个过程就花了大半年的时间。
又比如将老房周边的违章建筑全部拆除,保持和周围建筑至少三、五十米的距离,让整个建筑变得有呼吸感......
盖房子,应该怀着一种永续精神
在修缮房子的10年间,林聪海越来越觉得,以前中国人盖房子,都怀着一种永续精神。这中间,有非常多值得现代人学习的部分。所以房子最核心的物件,基本都被保留了下来。
主楼通体采用的是当地的清水红砖,林聪海在岛上被拆除的废旧别墅中,收集了近200块的老砖,替换了损坏最严重的部分。因为数量不够,至今还有一面墙是残缺的。
林聪海请老师傅将每一块柴烧的斗底砖都翻新了一遍。现在,每个老物件都像古董一样摆在那这里,古朴又典雅。
保留最完好的是两个楼梯,每天都有几百个人使用,却几乎看不出没有任何的磨损,即便再用200年,依然会越来越结实、漂亮。
林聪海还请教了很多老手艺人,如何进行地板的日常打理。老人告诉他:除了人工的打蜡保养,可以用椰壳皮中薄薄的一层椰油擦拭木板。他试过之后,效果非常好,这种方法他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只有让人住进来,才是对老房子最好的保护
花园是一个独立的空间,占了整个家三分之二的面积。即便不出门,也能在院子里待上一整天。
还有一些芒果树、两棵咖啡树……也被保留了下来。曾经的李家人,每天都会用花园里的水果做早餐,这也代表了当时富商的一种生活方式。
后来,院子里非常多的珍贵植物,在2016年的一场台风中受到了损害。但林聪海依然选择将一些不同季节的果树,重新种到了花园里。
于是从2017年开始,又花了两年半的时间对房子的格局进行调整,把原本的20个房间缩减到14间,作为民宿对外开放。
现在,除了开放给入住民宿的客人,这里的大门一直是关闭的,普通的游客不能进来参观。林聪海觉得,只要你住进来,就是这个房子的主人,外人不能打扰。
希望依然有人喜欢它
其实,李清泉别墅周围的每一栋建筑,背后都有很多动人的故事,也曾住过非常多的名人。
林聪海对这些故事都很感兴趣,他经常和岛上的原住民聊天,记录下这些口述历史。
部分图片由林聪海、申强、陈生、紫日提供。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