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克制的狂欢|高度商业化社会中的人行道路

龚思量
2019-08-21 13:04
来源:澎湃新闻
思想市场 >
字号

Elle杂志在2017年曾排出全球十大徒步观光城市,其中不乏纽约、慕尼黑、佛罗伦萨等知名旅游胜地,而日本的京都则是唯一上榜的亚洲城市。对此,杂志编辑表示京都将古典亚洲与前卫科技完美融合,在为人们提供便利的服务的同时,也为他们留出了漫步城市,与城市对话的空间。而中国的不少旅游热门城市,由于人行道被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不断挤压,行人的步行空间一而再,再而三地减少,使得更多的行人在上街时或是小心翼翼,生怕遇上碰擦事故;或是风风火火,先人一步占领好自己的人行道。对于行人而言,这两种反应中的任意一种,都多多少少破坏了他们的步行体验。

《美国往事》剧照(图文无关)

当人行道不属于行人时

在外卖软件日益成熟的今天,人们对于外卖的需求也逐渐加大,在公司密集与居民住宅较多的城市区域中,不少外卖骑手选择在人行道快速骑行以保证送餐不会迟到。由于人行道上较为狭窄,一旦骑手的驾驶速度较快,往往导致行人来不及避让,从而导致事故

在7月6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官方公众号“上海发布”发布了文章《2019年上半年全市快递外卖行业交通事故情况公布》,公布了2019年上半年外卖行业的交通事故数据。2019年上半年,上海市共发生涉及快递、外卖行业各类道路交通事故325起,造成5人死亡、324人受伤。发生交通事故较多的企业为饿了么、美团、盒马和顺丰。2019年上半年,快递、外卖行业与机动车发生的交通事故中,致快递、外卖人员死亡的有3人(圆通快递人员1人、饿了么送餐员2人),受伤的有154人。而快递、外卖行业与非机动车或行人发生的交通事故中,致对方非机动车或行人死亡的有2人,受伤的有114人,双方均受伤的46人。在发生交通事故较多的企业中,饿了么发生111起,占比34.2%,其中,2名送餐员死亡;美团发生109起,占比33.5%;盒马29起,占比8.9%;顺丰快递11起,占比3.4%。在面对安全隐患的同时,行人往往对被人行道被侵占的事实无可奈何,毕竟面对擦身而过的外卖骑手,大部分人也只能往车兴叹。

另一方面,占领人行道的机动车中也不乏私人车辆。举例而言,在上海徐家汇路高架入口处,由于道路规划上的问题,导致大部分私人车辆通过人行道转向重庆南路。由于两侧的人行道较为拥挤,行人往往需要在步行时回头张望,以防车辆从背后驶过造成意外。对于部分机动车主、非机动车主而言,选择从人行道通行也是无奈之举,并非有意去挤压行人的步行空间。在面对《新闻晨报》的采访时,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王慧曾明确表示,“一个城市对于自行车出行的承载潜力、自行车出行人口的扩增潜力远远大于小汽车出行的相应潜力,但不可否认,在城市运力的空间配置部署现在正面临着不够科学合理的问题”。

高度商品化的社会中的人行道

抛开道路规划上的问题,我们或许可以问出以下问题:在高度商业化的社会中人行道路究竟承载着什么样的作用?在一个只以逐利为目的的社会中,道路的主要任务只能是成为移动的载体。除此之外,商家需要不断开发道路被商业化的可能性。如果只关心完成出行这一行为,那么乘坐公共交通、私家车,与骑行、步行的差异可以忽略不计。面对人行道被占领的指责,完全商品化的社会或许会对此视而不见,毕竟,当商家的骑手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送餐后,商家已经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可以想象,如果商品化社会在对于维护人行道和保护行人出行的权利的问题上漠不关心,那么将来人们的生活会是割裂的,在自己的小小空间中度过大部分的时间。在许多描绘末世的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荒凉的街道,无人的城市,城市中不同的机器完成各自的职责,而人类也不再漫步城市,与城市进行交流。届时,人类也找不到步行于城市的理由,因为城市本身,除开商业化的设施和服务,也不再拥有吸引人们的地方。

对于适宜步行的城市而言,虽然人行道并不能直接转化为经济利益,但是街上熙熙攘攘的行人保持了城市的活力,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并且给予了政府保护文化建筑的额外动力。与此相对的,是如同洛杉矶等缺少人行道,高度依赖汽车与高速公路的城市。 这样的城市缺少,也不必将太多精力花在建立沿路的风景与文化景点上,因为对于人们而言,洛杉矶的出行是单调与“直线”的,人们只希望到达自己的目的地。由于洛杉矶不同地区之间的距离太远,虽然其本身也有韩国城、santa monica、中国城、拉丁社区等丰富多彩的不同社区,却无法让这些区域内的人们进行整合与互动。正如前文所说,缺少安全、舒适的人行道的代价之一或许是让人群变得更加疏离。

保护人行道,也保护城市文化

与洛杉矶不同,中国的大部分城市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丰富多彩的文化建筑,在优秀的规划下,这些建筑交相辉映,组成一座“有机”的美妙都市。而人行道的存在,则为人们提供了浏览城市文化,体会城市生活的机会。只有离开自己的一方天地,来到公共空间,与城市、城市中的人进行交流,我们才能了解到在包装下的城市的本来面目。也正是这些人与人、人与城市之间有温度的沟通,才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不同,也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更有意义。在我们尚有余力保护人行道的前提下,我们应该作出更好地规划,进行更好的监督,让人们能安心地漫步在城市之中。

    责任编辑:韩少华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