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孙要良:为什么保护绿水青山就是保护生产力

2019-07-23 13:3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作者简介:孙要良,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副教授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段讲话是201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提出来的。这段话不仅揭示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和对立,也指出了二者之间的内在统一和相互转化。

绿水青山要向金山银山转化

过去的40年,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但是依赖于资源能源高强度利用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可避免地给资源能源带来了巨大压力,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后来,我们逐渐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都十分重要,但还是没有很好地将二者兼顾起来,往往是在保护生态环境时限制了经济发展,在推动经济发展时破坏了生态环境。

正是为了破解这个理论和现实发展的难题,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浙江省安吉县余村考察时提出:“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重要命题,论证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对立统一和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后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外多个场合多次阐述了这个命题的基本内涵。这几个命题合在一起,就是广为人知的“两山理论”。

2016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黑龙江省代表团审议时又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黑龙江的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其目的就是为了破除过去长期以来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对立起来的错误发展道路,探索一条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新道路。这里需要予以特别说明的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绿水青山”“冰天雪地”只是一种形象化的表达,实际是泛指具有一定自然、地理、气候特征的生态环境。这里的“金山银山”也是形象化地泛指一定数量的经济价值或市场价值,而不是堆金叠玉、金玉满堂。对于它们,我们不能仅仅流于表面字义的理解。

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有条件的,“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也不例外。“绿水青山”只有具备一定的条件后,才会自动转化为“金山银山”,如果这些条件不具备,“绿水青山”只能是“穷山恶水”。问题的关键在于“绿水青山”如何也是、就是“金山银山”?要回答这一问题,必须详细分析“两山”转化的机制、路径、模式、条件,从而为贯彻落实“两山理论”提供抓手。

创造新型的商业模式和利益联结模式

要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成功转化,需要建立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市场设计和商业模式来做支撑。为此,需要探索将市场机制引进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领域,形成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市场,并将其与传统要素和服务市场的运行机制区别开来。

将生态资源变为生态资产、生态资本,形成“两山”转化的产权基础。产权是市场交易的基本制度,将自然资源转变为自然资产和自然资本,就是在自然资源领域中形成市场交易的基础性制度。要明确区分自然资源、自然资产和自然资本三者不同内涵:自然资源是指阳光、空气、水、土地、森林、草原、动物、矿藏等物质要素;自然资产是所有者拥有的具有一定商业价值的、可能会给所有者带来一定经济收益的自然资源;自然资本是指所有者投入生产经营并且能直接产生一定经济效益的自然资产。我国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十分丰富、种类繁多,但是自然资源不等于自然资产,只要自然资源没有价值化就没有转化为自然资产。但是仅仅实现自然资源资产化还不够,毕竟有价值的闲置资产等于没有价值。由于目前自然资源所有权与经营权没有实现有效分离,大量优质自然资产没有进入市场,形成沉淀资本,未能创造经济效益,盘活资产资本十分必要。当前,有效途径就是通过股权交易、抵押融资上市等手段将自然资产资本化,真正做到物尽其用,为所有者带来经济效益。

为良好生态产品寻求委托品或者载体,形成“两山”转化的市场机制。自然生态产品和服务是有价值的,推进自然资源转化为自然资本进入市场交易还仅是“两山”转化的基础性制度,为此还需要进一步设计市场价值实现机制,使其通过市场交易过程真正产生经济效益。生态产品及其服务具有不同的种类和优势,为此就得设计相应不同的产品或服务模式。总结地方实践经验,一般有以下几种模式:一是开发优质生态产品——主要是通过生态产品认证、水权交易等手段,使优质生态产品的价值得到合理认可;二是提供优质生态服务——主要是通过生态补偿、排放权交易,使优质生态服务价值得到合理认可;三是发展优质生态文化——主要是通过生态旅游开发,探索生态+文化的融合模式,使优质生态文化产品价值得到合理认可。

无论采用哪种转化模式和开发方法,难点和关键都在于如何将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产品价值整合到商业模式和商业利润中。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市场的特殊性。生态环境属于公共产品,生态服务属于公共服务,生态环境消费属于文化消费和精神消费,因此生态环境消费不具有很强的排他性质,难于计价,价格和市场机制难以起作用。为此,必须将不容易定价和不容易交易的生态产品和服务嫁接到委托品或者载体上。各种生态要素需要先找到委托品,才能形成赢利模式。比如,乡愁是游客的主观感受,游客享受了多少乡愁是说不清的,乡愁值多少钱也说不清。这似乎是个难题,其实说难也不难。经济学处理此类问题的办法是寻找委托品或者说载体,将那些不能计量或计价的商品(服务)借助委托品去交易。

充分利用比较生态优势发展生态产业。生产自己占优势的产品、提供自己最熟练的服务,可以使生产效率得到大幅提升,其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成本会低于其他地区,其产品和服务的综合收益会高于其他地区,这样,每个地区甚至全社会的整体福利都会增加。不仅每个国家如此,各个地区也是如此。各个地区在生态、资源、水文、气象条件方面都有所不同,都有自己的比较生态优势。因此,各个地区在发展经济时,要围绕自己的比较生态优势做文章,不能“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在确立产业结构时,要找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黄金分割点”。这个“分割点”就是生态资源环境与经济产业的结合点、融汇点、交叉点。找准分割点,就会形成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二者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水乳交融局面,真正把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由“两张皮”“两件事”变成“一张皮”“一件事”,真正做到在经济发展中保护生态环境,在保护生态环境中发展经济,而不至于陷入消极被动的“唯环保主义”,同时也不会陷入竭泽而渔的“唯GDP主义”。

建立合理的利益链接机制,推动一次、二次、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传统生态产业提供的大多是初级产品、原材料,产业链条短、产业附加值低,价格波动明显,抗风险能力差,市场容易受制于人。为此,必须对三次产业进行交叉重组,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比如:农业、林业除传统的生产功能以外,还有加工、旅游、文创、康养等无限潜力。这样,就可以在不同的产业梯度上提高产品附加值,抵抗价格波动,分散市场风险。在现实中,推进三产融合涉及不同生产环节、不同利益主体。能否形成科学合理的利益联结、利益保障、利益分享机制,是成功与否的关键。要通过组织模式、经营方式和产权关系创新,引导企业与农户共同建立利益——风险合作机制,让广大农户真正分享加工、销售、服务等环节的经济收益,甚至让他们作为股民真正参与进来,他们才会积极支持三产融合。

加强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品牌建设。生态产品、生态服务与其他产品、其他服务不同,具有高度的形状相似性、品质相似性、地域相似性。如果不仔细甄别鉴定,很难将它们区分开来。因此,滥竽充数、“劣币驱逐良币”等现象经常出现。要实现高品质生态产品溢价,必须加强品牌建设。品牌是用来识别和记忆产品的基本标志,人们通过品牌来认知和购买产品。消费者在使用品牌产品后会形成消费经验、消费记忆,进而会重复购买。不同品牌代表了产品的不同特性、文化背景、心理目标,具有不同程度的信任度、追随度。知名品牌可以给产品增加附加值,使其获得较高利润。

发挥政府规划引领和保驾护航的作用

在“两山”转化中,市场机制虽然具有决定性作用,但是也离不开政府的有效支持,这是因为市场是有边界的,甚至在有些情况下还会出现失灵现象。此时,政府的保驾护航、搭建平台、规划引领等作用就尤为重要。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连接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交通基础设施是连接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主动脉,信息基础设施是连接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神经网。没有它们作支持,绿水青山就会变成没路去或无人知的世外桃源。只有搞好这些基础设施建设,才可以合理引导经济、产业、人流去向,拉动人气进来、资本进来、产业进来、项目进来,推动原料出去、资源出去、产品出去、人力出去、品牌出去。现实中,在个别交通基础设施或电子商务不发达的地区,品质很好的生态产品无人知晓、烂在山里、运不出去、卖价不高等现象时有发生。有了交通和信息基础设施,就可以降低物流、信息流的成本,提高物流和信息流的速度和效率,实现优质生态产品真正走向市场,实现经济价值,也就是所谓的“大路大富”“快路快富”“美路美富”。

推动宏观规划的原则性与操作配套的灵活性相结合。渔业、农业、林业等产业是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重要产业平台,休闲农业园、田园综合体、森林旅游等是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主要项目平台。然而,发展这些生态产业和生态项目,都需要配备一定的建筑、游览、服务等基础硬件设施。但是,现有耕地红线、生态红线规划等上位宏观空间规划都是按块状规划的。在这些宏观空间规划上,都严禁相关配套硬件设施如有关建筑物建设,现实中很容易导致生态产业和生态项目流产。为保证绿水青山成功向金山银山转化,建议对农旅结合、林旅结合等生态产业和生态项目在宏观规划原则性的约束下给予配套操作尤其是用地安排方面的灵活空间。

推动央企与地方合作开发生态产品。绿水青山都是分布在各个具体的市、县,由市、县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变是个大工程、大使命、大任务,需要相应的模式支撑、产业支撑、市场支撑、项目支撑,市、县显然存在优势和经验不足等方面的问题。恰恰相反,央企对国家生态环境政策有充分把握和理解,有雄厚的资金技术实力,有已被开拓的广大市场,有长期开发的成熟模式,有直接可以复制操作的项目。而且,央企不以追求短期、私人利益为最终目的,能够很好地保护人民群众的根本长远利益。因此,在山水资源开发方面,推动央企与地方合作十分必要。

搭建良好的政府管理、服务支撑平台。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调节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市场时,我们要认识到市场机制是对政府作用的补充和强化而不是代替。而且,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市场的形成,在某种程度还依赖于政府行之有效的监管和严格执法。正是在某些生态环境领域,良好的政府公共服务才催生了这些原先不存在的生态产品交易市场。如果政府在生态产品和生态市场方面实行严格监管,充分保障有关生态环境信息的公开透明,还可以为生态产品和服务市场吸引到更多的市场投资,壮大生态环境市场。生态环境领域与经济领域不同,具有高度的公共属性,在生态环境领域除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外,还离不开政府的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职能,在某些时候甚至还要使政府发挥决定性作用。比如,要实现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首先就得修复绿水青山。由于一些生态环境问题属于历史欠账,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职能。比如,推动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但不是每块绿水青山都变成金山银山,也不是此时此刻绿水青山就要变成金山银山,政府要按照生态系统的功能特征系统来谋划功能空间和策略,在全国范围内科学合理划定优化、重点、限制和禁止等不同的开发区类型。绿水青山所在地区为了维持生态服务的功能,往往牺牲自己发展机会,因此,政府建立地区之间的生态和利益的连接机制,并发展多种生态补偿等公共服务职能必不可少。

总之,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要首先在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市场中确立生态产权,形成市场机制得以发挥作用的基础设施,充分发挥商品、价格、货币机制的决定性作用,善于创造新型的商业模式和利益联结模式,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规划引领和保驾护航作用。

文章发表于《前线》杂志2019年第7期,转载请注明微信公众号:前线理论圈(id:qianxiantheory)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