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解密:狮山一座大学城如何撬动南海一座城

2019-07-17 18:0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驱车从南海区狮山镇政府出发,沿博爱中路、罗穆路、广云路行驶约4公里后,会看到道路两旁树木突然变得繁盛茂密,右侧有水体沿路蜿蜒,虫鸣鸟叫、风语如歌,这便是到了南海大学城的入口。

踩着路面的斑驳光影一路前行,东软学院庄严古朴的“钟楼”、华南师范大学南海校区浪漫典雅的广场,还有培育扶持大学生创业的创业18Mall等建筑依次进入眼帘,一个综合性大学城该有的学习、生活、创业元素在这里一样不缺。而因为其依山傍水的地理位置,南海大学城更添一份清幽雅致。夏日,菡萏临风、玉兰叠翠;雨后,天高云淡、绿肥红瘦。

眼下,各个高校正在为确定录取人员名单、专业调剂、邮寄通知书等工作而忙碌。一个多月后,又一批意气风发的青年即将由五湖四海赶赴这里,在科技楼、图书馆、信息大道、阳光在线广场挥洒汗水、书写青春。

这是南海历届党委政府、教育从业者、狮山村居村民从本世纪初牵手耕耘的成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多年前埋下的那颗种子,正在与南海城市和产业剧烈转型的互动中独木成林,一如大学城入口处的一片郁郁葱葱。

而当时代潮流裹挟着南海走到新经济形势面前,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向南海提出更高层次的产业需求,南海还将更深一步挖掘大学城的智库功能,为再造高质量发展新南海构筑结构更加合理的人才队伍。

从信息技术到实体经济 量身定制的“大学城”为南海产业赋能

同时梳理南海大学城的发展进程和南海产业变革思路,会发现它们的转折和起伏总是默契呼应。熟悉南海经济发展史的业内人士称:“这是因为从一开始,南海大学城就是为南海产业发展而生,为南海量身定制。”

时间回到2000年。彼时的南海市立足“以信息化推动现代化”发展战略,掀起建设信息产业的高潮,并提出要在土地资源相对充足的狮山打造软件科技园。然而打造产业高地所需的人才和技术哪来?

“为了破解产业发展的瓶颈,南海决定培育本土大学。”一位全程见证大学城发展的教育界人士回忆,当时恰逢华南师范大学根据全省统一部署扩招,双方一拍即合,于当年8月签订联合创办华南师范大学南海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南海校区的前身)的协议书。

两个数字透露了南海对这座大学的重视——在建设阶段,南海前后投入3亿元支持该校基建;而在竣工后,南海又投入1500万元支持其配置教学设备。在南海的倾力扶持下,华南师范大学南海学院从动工到招生只用了九个月。它承载了南海产业转型的殷切期望,按照协议,每年至少要招收1000名南海籍学生,为当地产业发展储备人才。

随后,华南师范大学南海学院迎来了新邻居。当时,国务院18号文确定发展软件产业的国家战略,南海市政府将创办南海东软学院作为“一号工程”。2002年,东软学院实现“当年竣工当年招生”,南海新增一所省级示范性软件学院。紧接着,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省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校、广东省工业高级技工学校……一所所高校进驻,软件科技园从萋萋荒草地摇身一变为南海的人才高地。在21世纪初期,信息产业跃变为南海的经济支柱。

时至今日,占地超3000亩的南海大学城在校学生超过5万名,每年培养上万名大中专以及高职学生,很多人都成为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仅华南师范大学南海校区培养的2万多名学生,就有接近一半留在佛山就业。

大学城应南海发展需求而生,也为南海转型需求而变。当前,南海明确提出要构建“两高四新”现代产业体系,这对人才的量与质都提出了考验。长期关注生产性服务业在南海发展情况的南海区政协委员、致公党南海总支支委汤妮婷表示,如今南海的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高端装备业、新材料等战略产业方兴未艾,研发设计、检测检验、高端实验室、科技中介、科技金融、信息技术等行业初具规模,但行业人才明显短缺。

顺应南海产业发展的新需求,南海大学城纷纷调节专业设置。自2013年以来,华南师范大学南海校区全面启动改革,最终确定了“新工科、国际化、应用型、高水平”的发展方向。如今,该校正计划新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金融科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等专业,进一步服务地区产业经济发展。

东软学院同样在行动。根据相关规划,该校接下来将重点建设基础较好且有优势和特色的学科专业;针对地方经济支柱产业和地方鼓励发展的新兴产业,通过多元建设模式借力发展新学科。“未来学院会紧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结合学校发展定位设置新的学科专业。”校长杨利说。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正在按照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要求对各校区进行设计,其中位于南海的仙溪校区已在2017年迎来第一批学生入驻,未来将侧重理工科专业以及科研成果的转换。

从环境改善到土地价值提升 狮山东北部崛起一座“卫星城”

曾有学者指出,大学城对城市、经济与文化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能产生集聚经济效应、规模经济效应及增长极经济效应,优化区域城市结构。这在南海大学城表现得尤为充分。

国内各大城市的大学城从最初的城内城逐渐演变为边缘城、卫星城,比如上海松江大学城、福州大学城、广州大学城等。南海大学城也是如此。

从地图上看,横向的广三高速和纵向的佛山一环将狮山切割成十字形的四大板块,其中东南和西北厂房密布,属于典型的工业区,不过随着西站枢纽新城加快建设,东南区域的功能将发生改变; 西南部则集中了学校、住宅、公园、文体娱乐场所等生活配套,为狮山的主城区;而与之斜对着的就是大学城区,水网密布、环境清幽。

在二十年前,这里的环境全然不同。“简直不能同日而语。”见证了变化的颜峰社区仙溪经济社社长罗作新如是感慨。在大学城建设中,颜峰社区共有5个经济社贡献了土地,其中仙溪经济社提供了近400亩土地——300亩是现在作为城内大学生主要生活休闲地区的阳光在线广场及其周边相关设施所在地,另有86亩是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仙溪校区建设用地。

据罗作新介绍,现阳光在线广场所在地当初属于仙溪村与狮山林场交界地带,除了一些野生松树,并无多少经济产出。随着大学城破土开建,曾经杂草丛生的山林被秀丽的景观林取代,四通八达的路网连通了经济社与大学城,村民茶余饭后有了休闲场所;佛科院仙溪校区的建设更是为仙溪水库及周边村居的整治提供了契机,曾经无牌无照乱排放的小微企业被清理出局后,一度消失殆尽的白鹭又重新回到了水库上空。东软信息学院第一批学生王洁桃也印证了这一说法:“刚到学校时,饭堂后面还是一片山头,现在就跟景区一样。”

大学城规模扩大,大学生群体增加,不仅催化了以餐饮、住宿、娱乐为主要内容的第三产业的发展,而且还有助于提升周边地块的土地价值。

得益于环境的整体优化,颜峰社区多个经济社内的闲置用地被激活了生命力。“在佛科院仙溪校区西门对面有一块地,之前是半荒废状态,现在政府把它连同周边60亩的工业区连片规划为教育用地,土地价值自然提升了。”罗作新透露,目前村里正在计划把另一块50亩的土地与周边2块150亩的企业用地联合开发,现已完成土地收储。

正是因为诸多看得见的利好,在城区用地紧张的情况下,南海大学城被寄予“狮山城市发展新极点”的厚望。在多个场合,狮山镇镇长黄伟明都提到“狮山将思考如何推进西站枢纽新城、博爱湖新城和南海大学城‘三城’之间的联系,并将‘三城’构成的约100平方公里的三角形片区打造成高质量、能吸引人才集聚的城市核心区”。

从技能型人才到创新型人才 大学建设也要实现“本土化”

有人测算,物质资本的回报率在20%左右,而人力资本的回报率可达40%。在此背景下,南海大学城的边际效益愈发引人注目。

在打造大学城的道路上,南海也不孤单。省内的珠海、东莞,行政级别相同、经济指标与南海比肩的江苏昆山等城市、地区都在第二梯队,后来者则更多,兄弟区顺德也在其中。这无疑将让各地高校、高端人才,甚至因人才而集聚的产业重新洗牌。

新形势下,南海大学城该何去何从?“只有紧紧围绕南海产业转型升级这个中心,才有用武之地,才能办出特色。”佛山本土学者、经济学博士郝伟一直在研究佛山的经济发展史,在其看来,南海大学城在吸引高层次人才、促进产学研合作、改善南海营商环境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应该在“服务南海经济建设”大主题下发挥作用,“就产业转型升级来说,科研不仅是支撑,也要具备引领的作用,所以专业设置方向,既要符合当前南海的产业结构需求,又要有一定前瞻性。”同样,政府也要抓好教育这一抓手,全力支持大学城建设,依托大学城的人才动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作为广东工业重镇的主官,黄伟明也一直在思考,“不仅要培育技能型人才,还要培育技术研发、攻关方面的高素质人才,这是转型升级的关键。”

东软学院内,学生参与优秀创业项目路演。

载梦而生的南海大学城除了培育、吸引人才,还承担着科研成果转化、为本地产业转型升级充当智库的使命。一段时间以来,南海大学城内也确实拥有了力合(佛山)科技园、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华南IT创业园等孵化器、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具备智库的硬件。但与国内很多孵化器一样,它们在“本土化”方面仍有不足,本地高校毕业生、本地高校科技研发成果、本地企业、本地产业之间未能有效对接。

在这一方面,屡创经济奇迹的以色列经验可以引为参考。在这个面积不到南海区25倍的国家,基础研究大多由大学承担,与此同时,大学还与企业合作开展工业R&D活动。该国七所世界一流的大学都建有自己的科学园,亦即孵化器,园内设有对科学园进行独立经营的公司,主要功能在于帮助项目获得资金资助、运行和管理项目、为项目开发的成果转向生产和市场环节寻找投资。

相似的转变正在南海大学城内发生。作为一家从东软学院孵化出来并面向大学城内所有高校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华南IT创业园已培育出23个毕业项目,其中三分之一都是本地学生的创意。创业园总经理孙赐星每天的工作之一就是在本地高校、产业之间搭建技术与应用的桥梁,促进企业与高校间的人才、实验室、市场等资源共享,形成一个以人才推动项目,然后推动产业发展,进而带动人才集聚的良性循环。

在此基础上,黄伟明、郝伟不约而同地提到,要借鉴国外经验,进一步完善政产学研的协作机制;要充分发挥商协会的作用,将学校与单个企业的合作上升为与整个行业的合作,建设面向全行业、具有南海产业特色的技术服务平台,以解决行业痛点、产业痛点为目标。

除此之外,针对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培育人才贪大求多的现象,黄伟明提出,在土地资源日渐稀缺之时,南海可以通过建立研究生院的方式为本地产业精准培育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深圳在大学并不多的情况下能够保持创新活力,重要一点就在于其拥有数量多、质量高的研究生院”。

对于地方、高校、人才而言,这或将是一个多赢的选择——将人才“分流”至研究院,既能够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又将使得高校的学科实力得到发展。

之于教育大计,之于城市发展,十九年弹指而过,下一个十九年,南海大学城还有新的领地要去征服。

来源:佛山日报陈莎、吴蓉、丘媚、王澍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