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聂耳的死因之“谜”

秦斯棠
2019-07-17 15:45
来源:澎湃新闻
翻书党 >
字号

今天(7月17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曲作者聂耳的忌日,84年前的1935年,聂耳在日本神奈川县藤泽市鹄沼海滨游泳时,不幸溺水身亡,年仅23岁。就在聂耳去世的一个多月前,电影《风云儿女》在上海金城大剧院公映,该片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这便是国歌最初的诞生背景。

聂耳的突然离世,一时让许多亲朋好友无法接受,特别是他们相信聂耳水性极好,不可能溺亡。于是,聂耳被日本人谋杀的猜测开始在上海四处流传。不过当时的传言并没有引起广泛争论,后来聂耳的骨灰也辗转回到故乡昆明,被安葬在西山美人峰。

“谋杀说”再度浮现,是由于聂耳墓在1954年2月第二次再建时,时任中国文联主席的郭沫若为之撰写了一通碑文,最后有两句话:“不幸而死于敌国,为憾无极。其何以致溺之由,至今犹未能明焉。”这就抛出了聂耳的死因之谜,“谋杀说”又一次甚嚣尘上。

那么,聂耳在日本离世的真相为何?究竟是死于谋杀还是意外?日本人冈崎雄儿教授的《不愿做奴隶的人:聂耳传》有力否定了“谋杀说”,论证出聂耳的死因仍然是意外溺亡。

《不愿做奴隶的人:聂耳传》,【日】冈崎雄儿/著 李玲/译,新星出版社 2019年7月版。

一位日本人为什么会对聂耳感兴趣?原来冈崎雄儿的家乡就是聂耳去世的地方。1954年,当地日本民众为了悼念聂耳,在海滩一角建造了纪念碑,冈崎雄儿幼时经常到纪念碑附近玩耍,所以聂耳的名字很早就在冈崎雄儿心中留下痕迹。自早稻田大学毕业后,冈崎雄儿从事过中日经贸工作,并在大学任教。1995年,冈崎雄儿因公出差到昆明参拜聂耳墓,从那以后,开始长达20余年的聂耳研究。

关于“谋杀说”的形成,冈崎雄儿指出,很有可能来自聂耳的老乡、挚友张天虚(张鹤)对聂耳遗体的描述。

冈崎雄儿是中日友好的积极倡导者,他觉得“谋杀说”也是当时两国关系恶化造成的结果。为了澄清聂耳的确切死因,冈崎雄儿利用家乡之便,搜罗寻访了当年海岸在场者及其亲属的证词,甚至还调查了1935年7月17日聂耳出事当日的水文、气候等原始资料,最终综合整理得出下列证明聂耳并非死于谋杀的证据。

1972年以后,随着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昆明市和藤泽市还因聂耳结为友好城市。但如前所述,郭沫若1950年代写的碑文却“似乎与两国情感和气氛不符,甚至阻碍着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友好关系”。中日双方都为此事做出了呼吁和努力,但郭沫若毕竟身居高位,而且本人已于1978年去世,碑文也不好随意改动。

无奈之下,昆明市政府只好向中央寻求解决方案。1982年初,中央文化部下发中共中央书记处胡乔木的回复批文,允许昆明市政府在新碑石上删去原碑文的最后那两句话,这一尴尬的问题才最终解决。

最后再来体味一下冈崎雄儿之所以要花力气澄清聂耳死因的良苦用心:

    责任编辑:顾明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