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技术派|神秘的存在 :俄深海科研事故背后的特种潜艇(上)
作为世界上建造潜艇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苏联/俄罗斯建造了大量用途特殊的军用潜艇,然而与美国同行一样,这些潜艇由于用途和性能特别而一直处在严密保护下,上周发生在巴伦支海的核潜艇事故,使这些不为人知的深海幽灵暂时进入人们视野。
深水事故创造潜艇纪录
АС-31此次事故发生在莫斯科时间7月1晚上9时,根据俄“生意人报”报道,当时艇上共有19人,深度280米,虽然该艇排水不小,但由于其特殊结构,19名成员也是相当拥挤的,其中5人正常值班,其余人员很可能在生活舱休息,目前所有消息都称是配电盘因短路起火,很可能只有正在值班的5人能及时戴上便携式呼吸器进行自救,其余人员很可能在最多两、三分钟内就因为大火导致的有毒气体而丧失自救能力,幸存的5人在控制舱段启动上浮程序浮出水面,因此被渔民发现。对于俄国防部所说的牺牲人员同大火搏斗一个半小时的说法,笔者也是存疑的,毕竟10831舱内空间实在太小,一个半小时时间足以将舱室内烧个一干二净,执行封舱上浮程序的很可能就是幸存的5人。
换一个角度看,此次AC-31事故虽然人员损失惨重,但却又一次验证了俄式潜艇大储备浮力设计的优点。纵观冷战至今的众多苏/俄潜艇事故,除了水下爆炸的“库尔斯克”号外,绝少有潜艇是直接沉入水底的,他们大多数都能上浮使艇员弃船后才逐渐沉没,以致苏联核潜艇事故虽然比美国多数倍,但死亡人数反而比美国略少,AC-31此次事故也创造了一个记录,在280米深度起火大部分成员丧生居然还能安全上浮自救,其优良的抗沉能力令人惊叹。
然而火灾也算是苏/俄海军挥之不去的阴影,经常可以见到各类苏/俄舰艇火灾的报道,如新锐的20380型轻型护卫舰首舰“守护”号就曾因为配电盘起火而酿成一场小火灾,667БДРМ“叶卡捷琳堡”号则在船厂升级维护时引燃了消声瓦,计划明年拆毁的最后一艘1134Б大型反潜舰“刻赤”号则毁于水兵在辅助柴油发电机上烘干衣物而造成的火灾。
AC-31牺牲者中包括3名中校,2名少校,1名大尉和一名中校军医,其中包括两名“俄罗斯英雄”奖章获得者。其中一名牺牲者丹尼斯·奥帕林的父亲亚历山大·奥帕林上校曾2004-2007年任AC-31指挥官,子承父业却白发人送黑发人,令人唏嘘。
目前AC-31艇最清晰的一张照片
深潜6000米的“旋转木马”
在“孔雀石”设计局主持下,代号1083的苏联第二代核动力深水工作站于1990年7月开工,次年艇体基本完成,由于受苏联解体影响,到1995年完全停工。2000年普京上台后对该项目大量注资,2003年8月5日下水,时任俄海军司令的库罗耶夫亲自参加了仪式。有资料称其2008年进入北方舰队服役,但未经证实。2010年5月,俄国防部向“红宝石”设计局(负责母艇设计)、“孔雀石”设计局以及“小星星”造船厂等单位颁发“国家奖”时,第一次提到了“10831”这个项目代号,所谓“210”的项目代号实际是船厂生产编号而已。
按照俄罗斯海军惯例,这些苏联时代的烂尾项目在经历数年甚至十数年的延宕重新续建后,大都会进行大量技术修改和升级工作,因此服役后的项目代号升级为10831,北约代号NORSUB-5,是俄罗斯最机密的深海工作站。这艘潜艇长约69-79米,宽约5-7米,水下排水量约2000吨,最大水下航速高达30节。潜艇的动力为常规的核反应堆,推进功率约10000马力,型号可能是ППУ КТП-7И 。从这个角度猜测,10831很可能还充当了俄海军某种AIP(不依赖空气)动力系统的验证艇角色,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小(反应)堆”,结合“红宝石”设计局在2006年后关于减缓甚至取消多用途核潜艇以常规潜艇替代的观点,10831并非没有这种可能。
10831的信息极少,参与设计建造的人员脱密期长达15年,此次事发后才确定战术编号为АС-31,其绰号ЛОШАРИК(洛哈里克)源自一部苏联动画中出现的,以各种圆球串联成的小马,这个绰号准确说明了АС-31的基本特征。与普通潜艇的圆柱形耐压壳,内部通过舱壁分舱不同,10831这种双壳艇拥有7个由钛合金焊接而成的球形耐压舱,其中前5个为工作/生活舱,通过管道串联在一起,后两个为动力系统所在的反应堆舱,前5个舱独立,只能在水面状态通过舱盖进入以确保安全。这种结构与普通作战潜艇完全不同,可以看做是多个深潜器的组合,能极大提高潜艇的工作深度。如我国的“蛟龙”号深潜器一样,АС-31艇这些特殊的球形耐压舱也是在圣彼得堡特种锅炉设计局的技术支援下完成的。在这种深潜器级别耐压壳的加持下,据说АС-31最大下潜深度能达到惊人的6000米,因此成为世界上吨位最大的极限深潜器。
2012年9月“北极-2012”科考期间БС-136搭载АС-31进入北冰洋底的罗蒙诺夫和门捷列夫山脊海域,从2000-2500米深度钻取了三段岩层样本并于2014年将分析信息递交给联合国海洋法委员会,以此证明该海域海底仍是俄罗斯大陆架,为愈演愈烈的北极“圈地”活动提供依据,这次“科考”行动持续了20天。这则消息除了显示БС-136可以搭载最新的1083系列深海工作站外,还表明大吨位的10831同样可以由母舰搭载出航。而在此次科考中的报道中将АС-31战术代号伪装成БН-220(尾号220)。此次活动结束后,АС-31进入北德文斯克造船厂最为隐秘的第42号室内船坞进行整修,以修正因深潜造成的艇体变形等等。2015年1月,一名记者在莫斯科-阿尔汉格尔斯克公路上试车时,偶然拍到了水面航行的АС-31,这也成为目前该艇最清晰的一张照片,美国国防部对认为该艇就是从事水下间谍和破坏活动的深水工作艇。
美国海军海军中也有一艘类似的NR-1号核动力深潜艇,满载排水量约400吨,是世界上吨位最小的核潜艇,1969年10月服役,2008年退役,然而该艇公布的最大下潜深度仅914米,只能与水面母舰协同工作,因此隐秘性与苏俄同行相比要差的多,在其公开的服役记录里,最著名的也只是1976年打捞坠毁的F-14A战斗机而已。按照NR-1曾经的艇员回忆,NR-1在工作时常常因艇体太小而难以准确固定姿态,给水下作业造成很大麻烦甚至有被海底湍流吹跑的危险。
第二代“奥伦堡“号核动力深水站母舰09786型,2012年9月27日,北极科考期间,搭载了АС-31
核深水站АС-33 ,长久以来,这张照片被视为苏联特种潜艇的代表世界最强的特种潜艇部队
从用途上上说,除了用于争夺制海权和战略核打击任务的潜艇外,其他军用潜艇都可算是特种潜艇,这些特种潜艇中又分为以特殊武器系统验证与使用为主业的试验艇和执行特殊隐秘任务的工作艇,此次核潜艇事故的主角АС-31就属于后者。苏联在冷战时期发展的第一种专用特殊工作艇是1840型,该艇被定义为水下基地实验室,战术编号БС-555,北约代号LIMA。这种水下排水量2650吨的常规动力潜艇由已经消失的“波浪”设计局设计,该设计局原编号第16中央设计局,1974年与143特种设计局合并后就成为著名的“孔雀石”设计局。
АС-31艇事故使第29独立潜艇旅这支世界上最庞大的特种潜艇部队成为焦点。除了前述种类繁杂的各类深海工作站和母舰外,第29旅还拥有Б-90”萨罗夫”、09851/3“哈巴罗夫斯克”等。2019年4月23日,由未完工的949A型巡航导弹核潜艇“别尔哥罗德”号中途改建的09852型特种潜艇成功下水,该艇长度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84米,成为世界上最长的潜艇,这些功能各异体型差距巨大的的特种潜艇主要由俄海军运作,但实际直属听命于俄国防部的,同样神秘的俄国防部深海研究总局(ГУГИ),该机构成立于1965年。
通过简单梳理可以发现,即使在经济状况最为困难的1990年代,俄罗斯也没有完全放弃这些特种潜艇的研制生产,这正是一个老牌工业强国功底的体现。潜艇虽然拥有远超水面舰艇的隐蔽性和独立作战能力,但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却极为敏感。早在国内革命战争胜利后不久的1920年代,苏联就恢复了海洋科考调查行动,冷战后更是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为庞大的半军事化海洋科考船队,他们的科考船与侦察舰活动范围远远超过苏联海军的战斗舰艇,却为后者积累提供不可或缺的海洋自然和技术环境资料,这些工作大都无法看到直接成果,却是锻造海洋大国的基本功。(未完待续)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