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这部关于种姓冲突的印度新片,却遭当地婆罗门社区抵制

2019-07-15 12:0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本文原标题:《15岁女孩被奸杀,被栽赃“荣誉谋杀”,这部关于她们的电影,却遭到自己印度同胞的抵制》

原创:罗瑞垚

“我们对于他们来说一直是隐形的。有时候我们被称为‘不可接触者’,有时候我们被称为‘其他种姓’。但我们从来不被看做是普通的公民。”

//本文共2657字,预计阅读8分钟//

《调音师》在中国的票房过3亿,成为业绩第三高的印度电影。男主角阿尤斯曼(Ayushmann Khurrana )因此在中国收获一票女粉丝,在宝莱坞也顺风顺水,被人誉为“三大汗”的接班人之一。

最近,他出演的反映印度种姓冲突的良心之作《宪法第十五条》(Article 15)也意外“走红”,甚至在全印各地引发抗议。

三个15岁的女孩失踪两天后,两个女孩的尸体被悬挂在村口的树上,另外一个女孩下落不明。女孩们的家人几次三番到警察局报案,当地警察却连立案都不肯。

这是正在热映的印度电影《宪法第十五条》(Article 15)的开端。类似的情节,也曾经真实地发生在印度北方邦的一个村庄里。

因为电影受到真实事件的启发,《宪法第十五条》上映前后,还引发了北方邦婆罗门群体的持久抗议。首映当天,北方邦的婆罗门组织聚集在各大影院门口抗议,导致影片取消放映。

抗议者认为,影片将嫌疑人改编为婆罗门,并且是Mahantji ke ladke最高级别婆罗门,是对整个婆罗门社区的蓄意羞辱。
2014年5月27日早晨,在北方邦Badaun地区的Katra村,两个女孩的尸体被发现悬挂在村里的芒果树上。这件事在当地引起了轩然大波,也引起了整个印度甚至国际媒体的关注。印度政府成立了特别调查组来调查此案。

两个女孩是表亲,在前一天晚上失踪,来自当地的低种姓社区,一个14岁,另一个15岁。起先,警方称两个女孩是自杀,但女孩家长坚称,女孩被强奸然后被谋杀。警方介入调查后,事情一波三折,先是称尸检报告显示强奸,后来又推翻了这一结论,中央调查局介入后,又将该案确定为“荣誉谋杀”,称女孩们与本地的一个男孩过从甚密。

“荣誉谋杀”,一般是指被家族、部族或社群成员以维护家族名声、清理门户等理由杀害家族成员,联合国人口基金会估计,每年全世界发生的“荣誉谋杀”可能高达5000件,受害者通常是女性。

虽然这一结论受到了女孩家长等人的质疑,但最终不了了之。孟买的电影制片人Mayurica Biswas后来将这一事件拍成了纪录片《芒果树下的声音》(Voices under the Mango tree),影片后来获得了洛杉矶电影节的最佳纪录片奖。

5年之后,根据该事件改编的电影《宪法第十五条》,再次把印度的种姓问题——尤其是在经济落后农村地区的残酷现实,血淋淋地呈现在了观众面前。

电影由Ayushmann Khurrana主演,他也是四月在中国大陆上映的影片《调音师》的主演。在《宪法第十五条》中,他扮演一位在德里长大、曾在欧洲生活的印度警察局(IPS)警官Ayan Ranjan。

IPS是印度警察系统中的国家级岗位,相当于国家级的公务员,不属于各个州的警察系统。IPS只服务于联邦政府和个别的邦,是邦警察提供领导和指挥官,属于警察的高级官员。

正因如此,IPS官员在州警察队伍里一般是轮岗制,不会在一个地方长待。

而Ayan Ranjan被派到了北方邦Lalgaon村的一个警察局,全局上下加上清洁工只有20个人。Ayan到村里的第一天,当地的警察就给他办了一个欢迎晚宴。晚宴上,有十来个村民来到警察局,报案称,有三个女孩失踪了。

当地警察不肯接待他们,Ayan询问后发现,女孩们已经失踪两天了,家人多次来警察局报案,警察甚至都还没有立案。当地警察局的一位高级警官Bhramadatt Singh说,“这些人总是大惊小怪,过几天孩子就会回来的。”

第二天一早,其中的两个女孩出现了,她们的尸体被悬挂在村口的树上。另外一个女孩则不知所踪。

Ayan要求,把两具尸体送去尸检,开始立案调查,并全力搜寻第三名女孩。

但他的决定遭到了本地警察的阻挠。他们既不愿意立案,也不愿意搜寻第三名女孩。一名当地警察说,“这些人”经常报假案,事情并不严重。Bhramadatt Singh甚至直接断言,两名女孩是表亲,彼此过从甚密,是她们的父亲对她们进行了“荣誉谋杀”,称两个女孩的父亲消失了。

Ayan坚持立案和尸检,但眼前的一切让他非常震惊。“两个15岁的女孩死了,还有一个失踪了,居然没有一个人在乎,”他打电话给作为女权运动者的女友,说,“这里就像是狂野的西部。”

此时,与Ayan关系不错的一位当地警员莫名消失,Bhramadatt所称做出“荣誉谋杀”证言的证人也全部消失。

Ayan意识到,警察口中的“这些人”指的是低种姓社区,当地的警察以高种姓为主,都不愿意去调查此案,他开始亲自查案。

他将被害女孩的家人叫到了警察局,他们一家都属于“达利特”,也就是印度种姓制度中最底层的一种,被上层种姓的人称为“不可接触者”。在Ayan面前,他们甚至拒绝用被子喝水,只用手来接水喝。

在和被害女孩家人的交谈中,线索开始慢慢出现。两位被害女孩的父亲说,女孩是被谋杀的,而自己被当地警方陷害。

另外一位失踪女孩Pooja的姐姐还说,三个女孩都在一个叫Anshu Naharia的手下工作,在建设村里的道路,每天可以挣25卢比(约2.5元人民币)。在女孩失踪前,Pooja因为要求3卢比的涨薪而被Anshu Naharia打了。

Ayan把目光对准了Anshu Naharia。他了解到,Anshu Naharia是当地的高种姓,与北方邦里甚至德里的政治家都有联系,负责给当地的低种姓提供一些工作岗位,属于村里的“地头蛇”。

案件可能触及到权贵阶层,本地的警察都开始拒绝配合调查。Bhramadatt直接对媒体称,案子属于“荣誉谋杀”,还威胁做尸检的医生造假。他把假证据交给Ayan,要求他签字结案。

Ayan拒绝签字,要求一定要看到尸检报告。尸检报告迟迟未除,他决定亲自去医院拜访医生。在去医院的路上,他看到了三个男孩在被私刑殴打,当地警察称,这三个男孩是低种姓,不被允许进入寺庙,但他们进入了寺庙,还在庙里吃东西。

而警察对这三个男孩的遭遇毫无同情,也不想接受这桩案件。这时,他彻底醒悟,要调查这个案件,他不能依靠当地警察,只能自己出马,并“拉拢”一些可以提供帮助的人——低种姓群体。

他在医院里见到医生时,医生因为被威胁,正准备休假离开,他得知尸检结果显示,两个女孩是被连续轮奸,之后被活活吊死之后,说服了医生悄悄帮他。

此时,一位低种姓出身的警察在查案的路上,被低种姓反叛群体攻击。警车被烧毁,Ayan从这位低种姓出身的警察处知道了知道了Nishaad,他是低种姓群体的政治领袖。于是,Ayan要求与他见面,说服他帮助彻查此案。

Nishaad并不相信Ayan能改变什么。他说,“我们对于他们来说一直是隐形的。有时候我们被称为‘不可接触者’,有时候我们被称为‘其他种姓’。但我们从来不被看做是普通的公民。”

但最终,Nishaad被Ayan说服,答应帮他寻找第三名失踪的女孩。而Ayan也决定正式向这种种姓歧视宣战,在警察局门口,贴出了打印的印度宪法第15条:

“禁止宗教、种族、种姓、性别、出生地的歧视——

国家不得仅根据宗教、种族、种姓、性别、出生地点或其任何一项为由,对任何公民有所歧视。

第二款 不得仅仅由于宗教、种族、种姓、性别、出生地点等理由,而使任何公民在下述方面丧失资格,承担责任,遭受限制或接受附加条件………”

Ayan将Anshu Naharia传唤到了警察局。在接受询问时,Anshu Naharia承认自己打了女孩们,但表示对她们的遇害和失踪并不知情。在说到自己为什么打她们的时候,他说,“因为她们要求涨薪,所有人都会停止工作。打她们,是为了让她们知道自己的位置。”

而所谓的“位置”,在他看来就是与生俱来的种姓出身。

Ayan找了个借口,让医生拿到了Anshu Naharia的血样,跟从女孩身上提取的DNA样本一起,拿去附近的勒克瑙做检测。检测结果发现,Anshu Naharia正是强奸女孩的嫌犯。

此时,当地的高种姓政治开始为选举造势,为争取低种姓社区的选票,假意与其组成联盟。而Anshu Naharia则得到警告,从家里逃离。

Bhramadatt找到Anshu Naharia,埋怨他把事情闹大,原来,他也参与了对女孩的轮奸和谋杀。为了自保,Bhramadatt开枪打死了Anshu Naharia,并告诉Ayan,自己在抓捕Anshu Naharia的时候遭遇了抵抗。

Ayan还是来到了Anshu Naharia的家里。家里空无一人,在他家的对面,他看到了一辆校车和一所学校,打开教室的门之后,他看到了残留的绳子、衣服碎步等遗留物。

就在他一步步接近真相时,Bhramadatt找到了印度中央调查局的官员,他宣布接受案件,Ayan被暂时停职。

但他并没有停止调查。经过不懈的努力,他终于找到了此前失踪的那名警员,后者作证说,Bhramadatt也参与了轮奸和谋杀。Bhramadatt也被捕了。

中央调查局的官员劝Ayan放弃调查,他已经掌握了所有证据,将案件定为“荣誉谋杀”。Ayan也向他展示了自己拿到了证据,并称证据已经被送到了首席部长处,不久之后自会有公断。

电影的最后,Ayan带着当地的警察一起趟过了村里的一片泥潭,在对岸的森林里,找到了奄奄一息的失踪女孩Pooja。

《第十五条》上映后,在印度引起了关于种姓制度的热烈讨论。有人表扬它,把印度社会中“房间里的大象”搬到了大屏幕上,让它进入了主流话语的讨论中。也有人批评,这个故事仍然是一个“婆罗门拯救世界”的老套故事,故事里的低种姓反叛阶层最终全军覆没。

对此,影片导演Anubhav Sinha称,他的故事一开始就是从特权阶层的角度——而Ayan又是那个开始调查案件的人,对他来说,故事并不是关于“婆罗门-达利特”,而是关于人类。

《第十五条》上映13天后,它的票房超过了5亿卢比,最终预测的票房是7.2亿卢比。这与《调音师》7.3亿卢比的本土票房基本相当。

而在票房之外,影片所引发的社会反应,尤其是婆罗门阶层的抗议,则反映种姓制度的阴影和现实束缚,仍嵌入印度社会的机理。

阅读原文(“志象网”公众号:passagegroup)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