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青评论:年纪轻轻困在编制里,值吗?

龙之朱/“中青评论”微信公号
2019-07-09 23:10
舆论场 >
字号

最近,江西南昌大学平面设计专业毕业的余江陷入了编制的困局。

《中国青年报》报道,2016年2月,通过公开招录,余江以笔试第二、面试第一的成绩考入江西省上饶市文广新局下属事业单位文化产业办公室。在被借调到局机关单位工作3个月后,余江被通知回原单位上班,但文化产业办以“无经济创收,发不起工资”为由,让他“回家等通知”。

2019年5月19日,武汉一高校考点,参加2019湖北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笔试的考生冒雨赶考。  本文图均为 中青评论 微信公众号 图

孰料这一等就是3年多。自2016年5月至今,余江没回原单位上过班,也没领过工资。3年当中,余江给市长热线、单位负责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等部门打了很多电话,希望解决自己的工作问题,却一直无果。

现实中,像余江这样被编制所困的人并不少。2013年,哈尔滨7名研究生应聘环卫工人的新闻,曾引发热议,一名应聘失败的研究生甚至吐槽:“就算是死,我也要死在编制里。”

一个编制,果然有如斯的吸引力,能够让年轻人“死”在编制里?

尽管很多人可能会说,编制是一方面,关键还是要找到适合个人发展的空间。然而,有编制和没有编制的差距,非亲身经历很难体会。

有编制,就意味着收入旱涝保收、社会保障有了兜底,意味着体面的身份,意味着可以进入正常的职务晋升通道,意味着找对象时,可以轻松应对对方家人的质询……

正如余江所说,“县城里的男性想要养家糊口,考事业单位和公务员是最好的出路。在父辈眼中,只有体制内的工作才称得上体面的工作。”

2014年《羊城晚报》曾报道,在东莞,干着同样的工作,有编制的社区医生平均年薪不低于9.33万元,而没编制的却只有5.6万元。这种分配方式当然是不公平的,但也催生出一些人对编制的执着追求。

而从单位层面看,编制也是一堵挡风的墙。以此挡住蜂拥而来的关系户,以此作为部门存续的依据,以此增强单位内部的凝聚力……

余江为什么被公开招录进去,又无法入职?很简单,余江所在单位为了保住两个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编制名额才招人,招他主要是为了“占坑”,与“工作需要”关系并不大。

这或许也可以解释,为何近年来每年“国考”都有超百万人报名。数据显示,从2009年到2018年,10年当中,虽然中间出现过人数回落,但依旧保持在100万人以上。

编制,编制,多少人为你朝思暮想。在个人,可以在三年时间里什么都不做,一心只想守住一个编制;在单位,也因为一向躺在编制的温床上,无法走出舒适区,从而丧失了本该应有的活力与创造力。

说到底,不符合人力资源规律的编制,已经成了用人市场的怪胎,亟待迅速改变。一方面,要看到这个情结折射出的现实问题,破解编制壁垒带来的焦虑,加快人事改革的力度,打破低效与不公的“铁饭碗”,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

另一方面,从个体来说,年轻人也应该有走出编制的勇气。毕竟,区区一个编制,不应该成为青年向上的障碍。

(原题为《困在编制里,值吗?》)

    责任编辑:文聪玲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