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看·荐美丽西安 | 秦绣,针尖上的关中道,已美了上千年!

2019-07-08 20:1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唐代诗人杜甫在《丽人行》中提到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三月三日阳春时节

唐代长安城的仕女们到城南游玩踏青

她们身上用金银线镶绣着孔雀和麒麟的华丽衣裳

与暮春的美丽景色相映生辉

(图来源网络)

诗中的“蹙金绣”,又叫“拈金绣”,是古代的一种高级绣品,用拈紧的金线刺绣,制成绉纹状,现俗称“秦绣”。如今,蹙金绣麒麟绣片在西安市团结民俗博物馆得以窥见真容。

(图:蹙金绣麒麟绣片)

秦绣,起源于西周,是陕西民间独具特色的古老绣种。秦绣在制作时要严格依网格施针,针法细密、严谨,多绣或少绣一格都无法将纹样继续绣下去,是纯手工精制的高档工艺品。但与精细的苏绣、蜀绣相比,秦绣还是比较粗犷的。秦绣色彩斑斓,构图匀称,光亮齐整,具有古朴浑厚的乡土气息;从刺绣的图案和造型看,带有古老的文化因素。心灵手巧的秦地女子,一代又一代,历经千年传承,在缤纷的色彩和经纬的交错间、捻纱织绣出大俗大雅的关中道。

关中道·爱子情深
秦地人舔犊情深

对子孙疼爱有加

这一点

小孩衣褂鞋帽、枕头肚兜上

一针一线绣出的吉祥图案

就是最好的证明

猪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家畜,民间称其为六畜之首。古人常以牲畜的多寡来标度地位和富裕程度。今天我们所用“家”字的由来,也有人解释为农耕社会居室之下养一猪。猪的肥头大耳也是福气的象征。猪形围嘴,绣工精美,用来戴在儿童脖子上,是防止孩子吃奶吃饭时流涎水、弄脏衣服的一种装饰物,同时也寄托了母亲对孩子最深厚的美好祝福。

(图:猪形围嘴)
(图:形式多样的围嘴)

虎是瑞兽,寓意虎虎生威,可以驱邪厌胜。虎头帽,有单圈帽和棉帽之分,不同季节所戴。虎头棉帽的制作工艺多样,造型大同小异,多用绣、贴等手法堆绣而成。虎形围嘴,虎头帽、虎头鞋都是中华民族崇尚虎文化的反映。

(图:虎头帽)

女孩戴的圈帽,色彩鲜丽,制作精美。圈帽上的莲花小孩和蟾蜍,寓意鲜明,(古代人认为,蟾蜍代表月亮,暗寓女性,蟾蜍又多产子)即早生贵子,连(莲)生贵子。

(图:青蛙莲花女童帽圈、早生贵子帽圈)

“五毒纹”童背心,“五毒”纹图案,流行于陕西关中地区,是民间常用的驱邪避凶、以毒攻毒、厌而胜之的纹样。五毒动物有蟾蜍、蛇、蝎、蜈蚣、蜥蜴或蜘蛛。五毒纹样,多绣在孩子使用的肚兜、背心或帽子上。

(图:蝶恋花儿童背心,鹿鹤同春儿童背心)
(图:金鱼(玉)满塘(堂)儿童背心,或连年有余)

“活泼可爱的儿童,有的骑竹马、放风筝,有的舞龙、捉蟋蟀、斗蛐蛐等等”。这幅“婴戏图”也可以叫“百子图”,是民间常用的乞求多子多福的一个题材,无论是刺绣品还是绘画,都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

(图:百子图)
关中道·儿女情长
“凤穿牡丹”“鸳鸯合欢”“红鲤鹧鸪”“榴开百合”,秦地女子的绣品不仅是美丽的纹样,更是对爱情生活、美满婚姻的向往。她们会给自己的鞋上绣出鲜活生动的凤穿牡丹,也会给喜气洋洋的红盖头绣上祈求多福多寿多姿多孙的佛手、仙桃、石榴。

这幅红盖头丝绸绣品收集自清代蒲城一四品官员之家,长一米二,宽五十公分,上绣有梅、兰、竹、菊,佛手、石榴、牡丹、暗八仙、蝴蝶等等吉祥图案,寓意富贵吉祥,幸福美满。

(图:红盖头丝绸绣品)

双面绣盖头绣工继承了苏绣的特点,即在同一块底料上,在同一绣制过程中,绣出正反两面图像,轮廓完全一样,图案同样精美。

(图:双面绣盖头)

桌裙是祭祀先祖时放置于祭品桌子上用的,有的也叫“遮裙”。二十块绣品的桌裙,是妇女到寺庙里烧香许愿时,敬送给神灵的;也有更多妇女,把自己的一些绣品,集体合作制作成“百花帐”送给寺庙。

(图:民国二十三年绣品)

这两个儿童形的绣品,十分罕见!正确的名字应该叫“灯曲罐”。制作时代应该在清代鸦片战争之前。它的用途是盛装引火用的纸媒子、硝棉一类的物品。在火柴(百姓叫洋火)还未传入中国之前,百姓取火时一般用“火镰”,打击石英石后产生火花,引燃纸媒子或硝棉再点燃油灯做成花瓶形的“灯曲罐”。

(图:人形灯曲罐)

肚兜,一是用于遮挡肚脐,二是用于装钱。这几个肚兜绣的图案是“连(莲)年有余(鱼)”、“千里马”、“凤戏牡丹”、“多福、多寿、多子、瓜瓞绵绵”、“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等。

(图:凤戏牡丹肚兜)
(图:各式肚兜)

“凤穿牡丹”纹,也有叫“凤戏牡丹”。古代传说,凤为鸟中之王,牡丹为花中之王,寓意富贵。凤、丹结合,象征着美好、光明和幸福。

(图:凤穿牡丹窗帘)

折扇套、杯子垫、片夹子、“一鹭青莲”绣片和“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诗文耳套,这些都是文人雅士日常用物。

片夹子,有人叫它“钱包”。其实,它的原型和最初用途是旧社会中上层人士风行的名片夹。钱包上纹绣的故事,寓意丰富。
(图:钱包)

帽条,又名“勒子”。是未婚女子出嫁时头上围箍的华丽头条。帽条上往往缀饰有金、银、玉或玛瑙花卉或人物。

(图:帽条)
关中道·深明大义
秦地女子又深明大义,

她们把深厚的历史文化

也融进了一件件绣品中。

信插的由来与信件的往来紧密相关。它始于清代,盛行于民国至二十世纪的七十年代末。绣品信插,也是女子出嫁前必备的陪嫁物之一。信插上的图案有老虎、狮子、金鱼、花篮、凤鸟、牡丹、梅、兰、竹、菊等花卉。插存信件的小袋数量不等,有7个、9个,最多有18个。在这些绣品信插上,深深地留下了时代的烙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文化、婚俗观念。

(图:信插)
(图:建设社会主义)

如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建设社会主义”“红心向党”“自力更生”“互敬互爱、共同进步”“婚姻自由”“互助合作”“劳动光荣”“艰苦奋斗”“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人民服务”等;

(图:红心向党)
(图:自力更生)
(图:互敬互爱、共同进步)
(图:婚姻自由)

“花随玉指添春色,鸟逐金针长羽毛。”这些陕西民间刺绣品,吸取融合了苏绣、湘绣、蜀绣、晋绣等刺绣的手法,在一件绣品上同时综合运用平针绣、打籽绣、网针绣、蹙金绣等,形成秦绣的特有面目。用途广泛,题材丰富,小到农家中的被枕、服饰、衣戴佩物、婚嫁礼品无处不有,大到屏帐、桌单、神案围裙等。秦绣,美化了人们的生活,也寄托着对生命的希望。生活劳动在陕西土地上的妇女,主要是乡村农家妇女,纯朴善良,心灵手巧,她们把自己的绵绵情意和对美好生活的希望,用一针一线展现在这些精美的刺绣品中。

如果对刺绣感兴趣的话,除了常年免费开放的西安市团结民俗博物馆之外,西安还有另外两处绣品展:大唐西市为期三个月的清代刺绣展以及西安市高家大院古典服饰博物馆,大家可以去一饱眼福。

文/图:左海茹

编辑:齐文欢、李雨曈、皓月

审核:何砾周粟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转载请注明出处

点击查看往期文章精选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