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小暑消暑 | 古人的消暑技能满分了!

2019-07-07 22:5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中 国 二 十 四 节 气

JIEQI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暑。

俗话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
热是小暑或大暑的主要特征,所以这段时间的养生主要就是消暑。
在这小暑炎热时节,吹着空调或风扇时我们,来说说古人是怎样消暑的。
扇子:罗扇轻摇 徐徐清风
青竹扇又叫篾丝扇或竹丝扇

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祖先很聪明,他们发明了最原始的扇子,扇子的发明人是谁,目前已无法考证,不过小编估计这种办法原始社会时就有人掌握了,只是他们手里拿的很可能是一片大大的树叶,摇破了再爬树摘一片。

后来,扇子变结实了,多是用竹编的,古人称之为“摇风”,还有人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凉友”。
经济条件好的人家会买用绢帛制成的扇子,摇起来比较省力气,也比较有“档次”。
文人墨客喜欢在扇面上写诗作画,既可消暑,又添情趣。
《西京杂记》卷一中就有这样的记载:“长安巧匠丁缓作七轮扇,大皆径丈,相连续,一人运之,满堂寒颤。”
它的拨风原理应该是利用叶轮的旋转形成风源,即在巨轮上安上七个叶片,一人摇动手柄,七个叶轮飞速旋转,空气被搅动起来产生凉风。

凉屋:傍水而建 绿色环保

到唐代,长安等地出现一种供人们消暑的“凉屋”。“凉屋”一般傍水而建,采用水循环的方式推动扇轮摇转(犹如民间的水车),将水中凉气缓缓送入屋中。
或者利用机械将水送至屋顶,然后沿檐而下,制成“人工水帘”,使凉气进入屋子。
唐诗人张仲素有《杂曲歌辞·宫中乐》一诗咏:“江果瑶池实,金盘露井冰。甘泉将避暑,台殿晓光凝……”说的就是这种利用“水循环”建成的“凉屋”,此“凉屋”堪称既绿色又环保。
唐含凉殿复原图

俗语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炎热酷暑的夏日,很多人躲到“空调房”避暑。唐代的“含凉殿”为皇帝后妃的寝殿,北临太液池,傍水而建,夏天在里面居住十分凉爽。

“含凉殿”的制冷手段已很先进,是通过机械装置实现的。
建筑设计上,“含凉殿”避免阳光照进来,所以显得很阴凉;二是当时已有“电风扇”当然不是用现代的电能,而是水能,用水来转动扇叶,“水激扇车”,风扇对凉水吹,形成了冷气。
凉水在屋上循环,室内温度自然就下降了,而且降温效果极佳,达到“座内含冻”的制冷效果。

消暑:古人的简易空调

和现代人一样,古人避暑首先想到改造居室环境,建造一个相当于现代带有制冷设备的“空调房”度过夏天。
图片来源:《天龙八部》剧照

这样的房间,古人称为“夏房”,先秦时期的“窟室”,秦汉时期的“凉房”及皇家的“凉殿”,后来的“冰室”、“凉窖”,都属于夏房。

窟室,算是先秦最流行的“空调房”。所谓“窟”,字面意思就是洞穴,乃现代“地下室”的原始结构。由此可知,先秦时代流行的窟室,实际上就是“地下室”,但比地下室更讲究。
当时有条件的贵族,家里都筑有窟室,夏天一些重要的餐饮活动会安排在窟室中进行。郑国大夫伯有是中国史上有名的“酒鬼”之一,他家就有一间窟室。
《左传·襄公三十年》记载:“郑伯有耆酒,为窟室,而夜饮酒击钟焉,朝至未已。”大概意思是,郑国的伯有喜欢喝酒,特地修建了一处窟室,晚上在窟室内饮酒取乐,通宵达旦。可见,窟室很像是先秦贵族阶层夏季流行的“娱乐空间”。
古人不但懂得消暑,还深知“烦夏莫如赏夏”,调整好心态应付炎炎夏日才是最好的选择。
唐代白居易有《消暑》诗云:“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这种超然脱俗的意境,恐怕只有古人做得到,要是现代人,恐怕早躲进了空调房里了。
本文系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部分内容来源于:中国文化网、北京晚报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长安号”微信公众号

编辑:安安丨图:冬山

责编:高明煜

主编:林晨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