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今日小暑

2019-07-07 06:5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暑为热

热之中分为大小

月初为小

月中为大

今天17时21分

小暑将至

朗诵丨敬一丹 讲解丨宋英杰

配乐丨巫娜&侯长青- 心似莲花开

小暑是夏天的第五个节气,表示季夏时节的正式开始;太阳到达黄经105度时叫小暑节气。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
谚语云:“小暑大暑,上蒸下煮。”此时,最经典的“烹饪”方式是蒸。陆游说:“坐觉蒸炊釜甑中。”甑(zèng)是古代蒸饭的一种瓦器。可见小暑节气,意味着一种“蒸炊”时节的到来,人们如同被扣在暖气团的大笼屉中。其实不仅是蒸煮,还有烧、烤、煎、熬等,天气以各种方式“烹饪”着鲜嫩多汁的我们。
三候
一候·温风至
温风至指小暑日后,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

二候·蟋蟀居宇

蟋蟀居宇指,五日后,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

三候·鹰始鸷

鹰始鸷是指,再过五日,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
吟诗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

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

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

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

元稹《小暑六月节》

万瓦鳞鳞若火龙,

日车不动汗珠融。

无因羽翮氛埃外,

坐觉蒸炊釜甑中。

陆游《苦热》

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

白居易《消暑》

夜热依然午热同,

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

时有微凉不是风。

杨万里《夏夜追凉》

习俗
吃藕
一直以来,民间素有小暑吃藕的习俗,藕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丰富的钙磷铁等和多种维生素,VC钾和膳食纤维比较多,具有清热养血除烦等功效,适合夏天食用鲜藕以小火煨烂,切片后加适量蜂蜜,可随意食用,有安神入睡之功效,可治血虚失眠。

晒书画、衣服

小暑时节,民间还有晒书画、衣服的习俗。民谚有云:“六月六,人晒衣裳龙晒袍”,“六月六,家家晒红绿”。“红绿”就是指五颜六色的各样衣服。

因为这一天,差不多是在小暑的前夕,为一年中气温最高,日照时间最长,阳光辐射最强的日子,所以家家户户多会不约而同选择这一天“晒伏”,把存放在箱柜里的衣服晾到外面接受阳光的暴晒,以去潮,去湿,防霉防蛀。

小暑吃黄鳝

俗语:小暑黄鳝赛人参。黄鳝生于水岸泥窟之中,以小暑前后一个月的夏鳝鱼最为滋补味美。夏季往往是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缓解期,而黄鳝性温味甘,具有补中益气、补肝脾、除风湿,强筋骨等作用。

小暑“食新”

“食新”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农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做好饭后,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表示对大自然以及祖先的感恩。据说“吃新”乃“吃辛”,是小暑节后第一个辛日。还可以买少量新米与老米同煮,再搭配新上市的蔬菜。所以,民间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说。
养生
运动避烈日
夏季运动,尽量避开最酷热的10-16点。时间也不宜过长,运动后及时补充水分。建议夏天从小强度的运动开始,每天行走半小时,或游泳、打网球、打羽毛球等。

赤膊不可取

盛夏酷暑,很多人认为赤膊凉爽,其实并不尽然。专家表示,赤膊只在皮肤温度高于环境温度时才有利于散热;当外界温度超过37℃时,皮肤不但散热功能减弱,反而会从外界吸收热量。所以,盛夏时节应适当穿些棉质衣物,既隔热,又可阻挡紫外线照射。

谨防“情绪中暑”

当气温超35℃、日照超12小时、湿度超80%时,人易情绪失控,频繁发生摩擦或争执,即“情绪中暑”。专家建议①保证睡眠,炎热时段减少活动;②学会放松,调整工作生活节奏;③饮食清淡少油腻;④保持乐观情绪,戒躁戒怒,遇到不顺心的事,学会情绪转移,“冷处理”。

补钾抵御“夏打盹”

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夏打盹”,医学上也称为“夏季倦怠症”。夏季炎热,温度过高,使人体大量排汗,钾元素随汗液大量排出,导致人们倦怠疲劳、精神不振。日常膳食中,宜多吃些含钾丰富的食物,如土豆、菠菜、海带、紫菜等。此外还要保证充足睡眠,最好能增加午睡,一般以半小时到一小时为宜。

你可能会喜欢

/关注亚洲首位!这个湖州人获国际最高金奖

/招聘重磅!央视《新闻联播》头条、新华社都聚焦湖州

来源:湖州发布网络综合

编辑:柯佳琪

城视
云海

2019年7月,摄于卞山

摄影:刘桂林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