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恋爱,等待一场现代性地震 | 今天不读书
1.用心的心灵哲学观
“做一只蝙蝠是怎样”这种“体验的独特性及不可还原性”真哲学问题已经提了四十多年,作者T.Nagel表示当然我们还是有想象的空间,可以一定程度想象盲人进而蝙蝠使用声纳系统感知世界是怎样的(参见《神经的逻辑》第1章,2018;TheMind'sI(重装全译本,暂名《当心灵注视自我》,forthcoming)。而这动画就极尽了这方面的想象:比如一只羊驼如果想“做一个社畜是怎样的”,怎样啜饮啤酒,使用手机……那么本动画都给出了答案。
2.包容的生命伦理观不同物种共同祥和生活,没有冲突更没有犯罪。虽然过于理想化,但不正是我们无限憧憬的吗。如果一只灰熊可以和你坐在一起吃饭聊天,你还会怕他,还舍得用猎枪打死他吗?(同样themind'sI中,跟你说话并要糖吃的猩猩被毒死时,你作何感想?《动物玛莎的灵魂》byMiedaner)而且,还可以跨物种恋爱哦(LGBTQ之外还可以增加A,Alienphilia……),萌萌的熊猫妹妹,喜欢人类的暖男胖子呢。
你帮我追半田大人,我帮你追我哥哥,我们互为僚机~但反过来,动物界里,你吃我我吃他,又是伦常。所以某次当灰熊误以为水獭吃了他的多年挚友白熊的时候(其实怎么可能),他悲伤、愤怒,但想到的根本不是报仇——虽然他像水獭复仇会易如反掌,而是来了一次体验生命的远游,literally“禅与摩托车”的艺术……
3.温柔无害地揭示生命的荒谬辩证处境辩证法的内核是,跨层自指,无限螺旋循环。这有时就会引发荒谬,比如——熊猫在动物园上班,工作内容是,当熊猫……白熊去参观动物园,被禁止参观白熊馆,因为怕发生混淆;而假扮羊驼的提案中,羊驼先生扮自己,被讥笑为“猎奇”。
4.丰富的动物百科知识虽然本质是日常番,但里面各种动物的细节都做得很科学;比某些号称硬科幻却乱搞设定的作品强多了。哪怕一个不起眼的小道具,“企鹅扑克”,每张牌都很好刻画了一种企鹅。白熊的黑唇线,熊猫的尾巴和粑粑,树懒和象龟的习性,大羊驼(llama)和小羊驼(alpaca)的区别,还会了解到小食蚁兽、虾夷松鼠、山魈、鲸头鹳、小熊猫、貘……许许多多动物。好些动物还有自己的主题曲哦(羊驼曼波……)
5.日语教学片看过以后,你在快乐中就会提高日语水平,特别是对各种谐音梗手法的理解。“白熊”的嘻哈艺名叫469MA——日语发音都是shirokuma),动物园的熊猫管理员,名叫半田——熊猫=パンダ,半田=ハンダ(仿佛找不同哦);企鹅桑以为自己心仪的女鹅喜欢象龟(龟=kame)非常伤心,但其实她想要一个相机(kame-ra)……基本只有这种冷笑话,是从原漫画继承下来的,而且做了充分发扬。(希望给酷热中的你带去一丝寒意……
6.因为平凡,所以治愈
最后却并非最不重要——毋宁说最重要。比如树懒象龟,天性是磨叽,但为了朋友,也打工赚钱,希望买上一个礼物。
又比如,妈妈团们不分种族,都非常鸡贼,超市买“一袋”固定价的东西,都有特别的塞满还塞技巧……而这样的妈妈,会为儿子制作暖心定制便当。
还比如,好吃懒做自私自恋是熊猫的天性,哪怕去动物园上班,也泰然做自己的私活赚外快。但就是这样的物种,在和朝夕相处的同事分离时,也做了那么多无限温柔的小事:尽可能晚地告诉对方,留一个小礼物;想到对方,无言地奋力工作(工作内容是卖萌),独自在街头默默哭泣;而刻薄的帝企鹅也会去给自己的“信友”助威打气。这一集(44集)我看了好多好多遍。
此番刚出的时候也收到了不少鄙夷,有些同学很快弃番,误以为只是一个废萌片。不是的!抵制派还有一个主要声音是,此番就是在卖声优腐梗。但如果这不是唯一的卖点,岂不也是很好的优势?看看这凶残的CV表,是何等盛宴。
懂的人自然懂2.
从任何意义上,《罗马》都跟意大利的罗马毫无关联,导演只是开了个玩笑,甚至可以认为他是在有意用这种温和的方式冒犯观众:不是象征世界中心的大城市,而是偏远边地的一个小城镇;没有英雄和高潮,只有小人物日常经历的琐事,像一场惊心动魄的战役穿过每个当事人的生活——如果你愿意这样去想的话,导演的过人之处也正在于此。
社会成为背景,事件也只是载体,人物的情绪和感受才是真正的主角,随着时间的流淌,缓慢积聚并释放。一提起这部影片,总会想起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说的:“征服者来去匆匆,当地人依然故我,这便像是一首没有歌词的抒情曲,而且永远是同一个曲调。”我爱这个曲调。3.日影《吉娃娃》是2019年1月公映的作品,因为DVD在6月发售,终于是在上周看到了。我之所以会非常关注它的信息,起因于原作漫画家冈崎京子。用吉本芭娜娜的话说,她是一个“最能展现日本泡沫经济时代浮华与虚无的作家。”之前改编过《狼狈》的导演/摄影师蜷川实花则形容“时代终于追上了她”。
在18年末,平成的尾巴上,以青春片起家的导演行定勋也改编了她的另一部作品《我很好》(电影名译为《河畔》),在年号的终结点上回溯了泡沫破碎后的冗长和虚无,那直白而毫无高深的青春期忧郁很适合拿来作向时间告别时的底色。虽然冈崎故事的背景都是非常炫亮的青春期,但她善于用线稿一般的风格去勾勒几乎可以被吹散的人物形象,疯狂进展的剧情和面目淡漠的主人公之间的对比,用作品中的一句话独白来表达最为准确,“高深的东西什么的,不需要。我们只是在平凡的战场中生存了下来”。这大概是青春片的一种核心——“自我”的随波逐流与不断确认,只不过冈崎表达得最为轻盈。但《吉娃娃》的处理并不是复古的。故事基于一篇短篇,以青春团体中心人物的神秘死亡为起点。电影大量使用运动镜头、高速剪辑、撞色美术布景。这使导演二宫健继《睡美人之终》后再次被诟病为“毫无意义的MV式手法”。这种方法可以让人想起《春假》《梦之安魂曲》以及《霓虹恶魔》。但二宫健的使用更为极端,全篇大量浮华空洞的场景甚至带来某种过剩之后恶心。但这就是他想要的表达,漂亮的时代和被碾碎在里面的人。
中心人物的缺席和消失也能在日影中找到对仗,比如《这里很无聊,快来找我》《听说桐岛要退部》。吉娃娃的死让周围的人回头去重新整合自己的生活,能够找到的之后碎片,曾经以为的亲密无间实际只是打发时间的毫不关心,或者说,为了避免亲密带来的后果,他们选择了犹如便利店一般的友情。最终,人们也不知道为什么吉娃娃会死,又究竟为什么被分尸。片中有句台词“我觉得那样的时光就像是用青春期做了自杀式爆炸袭击。”在庞大的都市,被杀掉然后肢解的团体中心为了其他人献祭了自己饱满的生,而周围人只能怯懦地躲藏在背后挣扎于接下来那毫无希望的成长阵痛中。
片尾曲来自风头很劲的HaveaNiceDay!,歌名《我们的时代》,我翻译了其中一段歌词,和片子很相配。
逃出那个乌托邦
打开谁都不知背后有什么的门
正确的未来会到来吗
玫瑰色的时光会到来吗
永不停止的巨大的聚会
拖拽着我们
永不停止的巨大的彩灯球
拖拽着我们
近乎无法呼吸近乎无法呼吸
4. 推荐一部爱情剧:《春夜》。一个大龄女青年,拥有一段稳定的关系:对方有钱有颜,不咸不淡,不温不火,没有什么理由不结婚,也没有什么理由马上结婚。这种状态下,生活里无端出现一个年轻帅小伙,就看了你那么一眼,跟你说了那么一次话,就能喜欢上你,还能在其他场合反复邂逅,原本鸡血的家庭群殴剧被导演拍成了一部特别干净美好的纯爱剧集。剧中两个人有好感,两个男的又碰巧认识,三个人跟其他很多人一桌吃饭,这时候状态很微妙。一个人在喜欢上另外一个人的时候,这种微妙自己其实是看不到的,看不到自己的表情,自己的失控。但这些细节,导演拍出来了,让我们看到了。
中间有几个细节,都跟筷子有关。就是通过筷子来拍两个人的关系的变化,那种暧昧的情感怎么一点点酝酿,然后被确定下来。第一个场景是他们刚开始的阶段,暧昧,三个人和一帮人在一起吃饭,女主无意掉了筷子,当时很喧闹,女的跟男朋友挨着,但她男朋友并没看到,只是顾着跟哥们儿聊天,但咱们的男主,就默默起身,拿了一双新筷子,拆开放在了她旁边。
第二个场景就是他俩一起吃面,其实男的已经吃过饭了,但为了见面嘛,然后面上来,女的吃,男的看着她吃得特别可爱,就说,能不能尝一口。此刻,请注意,女的直接把筷子递给了他,把碗推过去。这时候,还没有KISS过的,但这个动作,就说明,内心深处,这女的,有多不嫌弃他。这部剧从情节看特别老套,从结局看毫无悬念,但厉害在拍出了状态。那种暧昧,试探,无法言明的东西:两个人刚对上眼的时候怎么说话,眼睛往哪里放、手往哪里放,身体语言是怎样的,长镜头和细节张罗出都市男女的浪漫而纯情的春夜。5.
“马路边上的人大概不会慢跑,但是这里很多人都在跑。虽然没人在看,但飞船还是在飞。”这是影片一开场,女主角美香的独白。慢跑与飞船,像极了现代人生活的隐喻——不知以何种方法跑向何方,也没有人关注,但还是要跑下去,还是在生活着。
女主角美香,为了付父亲的赡养费,来到东京打工,白天在医院做一名护士,晚上则去女孩酒吧做奉酒女。生活就像是她穿过人群熙攘的大街时,骑的那辆自行车——车轮滚滚向前,在生活中急急穿梭而过,但很难留下什么。在这样的匆忙与虚无中,她反而显现出一种超然的冷静。面对死亡的病人,她认为“没事的,反正很快就忘了”;在恋爱面前,她觉得“这事有什么开心吗?有什么意义吗?”“有人不会被忽视,可有人却会被忽视不是吗?那么大概我就是被忽视的那个人吧。”美香喃喃自语道。在匆忙的时代面前,每个人都被缩小成一粒粒微不足道的颗粒,个体的需要和渴求变得不值一提。男主角慎二,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作为建筑工人的他,总有一天会面对体力不支、无法养老的事实,而一位工友在因为事故离世后,前来吊唁的工头说出的嘱托竟然是“和大家都说一下,别死在工作时间里”,更让他倍感寒心。两位主角便在这样的情境下不断偶遇,东京的夜空,并不像乡下的夜空那样是黑色的,而是蓝色的,由万家灯火和广告牌令人眩晕的射灯交相辉映而成,夜空总有最大密度的蓝色,便是来源于此。
在纸醉金迷中,都市中的人失去了共同的价值感,变得漂泊无依。“日本完蛋了哈哈”“我好想辞职啊”,这些来自醉酒后的低语,是年轻人仅剩的解脱。城市,本是年轻人实现梦想的起点,却在生活的压抑中变成了无法挣脱的泥潭。夜空中由迷乱与放纵交织而成的最大密度的蓝色,忧郁、沮丧、厚重的让人无法呼吸。
影片中还有一个很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更让人感受到这种现代性下的无力:男主角慎二历数一张张收费单据,并将自己埋在这些繁杂的单据下面。手机费、燃气费、电费、水费、房租、餐费......当日常的庸碌与琐碎填满了生活的间隙,人们无暇顾及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被城市与现代性异化成一个个应对纷至沓来的收费单据的工具,囿于一串串数字里。这个月的单据交完了,便要去准备下个月的费用,为了生计奔波着,这种循环无法挣脱。男主角一遍遍地数着自己琐碎的人生,“叙利亚,恐怖主义,餐费,女孩酒吧,地震,智之死了,伊拉克死了56人,感染艾滋病的医疗事故诉讼,止汗喷雾,安保法案,少子高龄化......”
但最后,男主角慎二无意识地说出了“想见她”。在绝望的未知面前,生活可能停滞,梦想也可能困于一隅,但对于一个人的心中的悸动是停不下来的。也许没有意义,也许庸俗透顶,但还是迈出了见她的那一步,打破了混沌的循环。
影片《夜空总有最大密度的蓝色》,由石井裕也执导,改编自日本诗人最果夕日的同名诗歌集。最果夕日说:“此片献给希望以粗糙的双手拥抱现在的人”,这个愿望业已实现。日本电影杂志《电影旬报》将此片评为2017年年度十佳影片的榜首,为许多被都市生活同化的灵魂送去了温柔与包容。全片节奏缓慢,在绝望与琐碎的气氛中逐步行进,作为爱情片却没有吻戏,但丝毫没有影响迸发出极浓烈的情感。在影片最后,美香和慎二躲在房间里,一起等待地震到来。他们也许等待的,并不是真实的晃动,而是来自那个夏天的,一场现代性的地震。
本期互动评论里留言,来聊一聊你最近在看什么片儿?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