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观齐鲁 | 在山东传统村落里“寻根”
我对中国的古村落始终保持一股“赤诚”,虽然游览过、触摸过的古村并不多,每每踏上由青砖、石子或者沙石铺成的小路,手触灰色砖墙、土胚墙或石墙,脑海里总能够与这里先祖的“魂灵”相遇,很想知道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与这里的“岁月”吃吃饭、喝喝茶……
回归,无处安放的“乡愁”
2012年,城镇化改造,潍坊老家的村子、房屋,在三天时间里悄然倒下。2014年,在原来的土地上,一座座洋房、小高层拨地而起,村民是喜悦的,而我却始终高兴不起来。
最大遗憾是,在乡村生活几十年的我,竟然没有保留一张老家的照片,以前的土胚房、砖瓦房、阡陌农田、苹果树、杏树、桃树、梨树、香椿树……由这些组成的乡村图景,现在回想简直是“世外桃源”。而这一切也仅停留在自己的脑海里,随着时光流逝而渐渐遗忘……
现在已无从考证老家村子已有多少年的历史,据父亲回忆,他的父亲(也就是我爷爷)从小就生活在这个村子,儿时记得还跟随爷爷给他的父亲去上坟,那时坟地早已变成了农田,爷爷凭记忆划地、烧纸、敬酒……这么算起来,村子已经有上百年历史,甚至更多。
村子位居青云山下,村里人统称“东山”,是沂蒙山余脉,位于小城向乡村的过渡地带,从“东山”能俯瞰半个市区,往西行进尽享小城的安逸,往东行进便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般的乡村生活,右手繁华,左手野趣,撑起我童年、少年的无忧时光。
△ 枣庄市山亭区冯卯镇付庄村
然而,就是这样的“悠然”之感也是我离开乡村,在城市生活几年之后的体会,特别老家的城市化改造,触发了我对乡村的怀念与审视。记得带着妻子回亲戚的村子家做客,当她看到散养的鸡鸭鹅、成群的小猪时兴奋不已,非要进猪舍看一看。对于从小生活城市的她,乡村的一切都是新鲜、活泼、可爱的,这如同我重返乡村之后,看到红砖瓦房、庭院栽满梧桐树、葡萄树、洋槐树时的感受一般,这种惬意、自得,与乡村的树荫、绿色、清爽浑然于一体……
曾经跟好友半开玩笑说,等在城市呆够了,就回乡村租块地,种地去。我想这种“心境”可能很多人会有,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浓烈。归结起来,这种“心境”算是“乡愁”吧,生活于城市,心中却对乡村一直碎碎念。其实,最“煎熬”的可能像我这般,离开了乡村,等再回去,乡村已化为尘埃,所有乡村的故事戛然而止,来不及记录过往,只停留在记忆中。
没有安放“乡愁”的村子,就像失去了人生的“根”……
△ 博市博山区域城镇上恶石坞村
“原点”,俯拾即是,重在有心
对传统村落的“回归”,可能会从一个故事、一道美食、一件器具、一份劳作开始,这是笔者在此最想表达的:回归到传统村落的“原点”,不仅是身体回归乡村,心也要始终“寻根”。
父亲早前是一名木匠,如果从事这份工作到现在,可能是一名了不起的匠人。老家新房的建筑设计、房屋里里外外门窗、家具等等,都是父亲一手做出来的,那段时间一直帮着父亲打下手,却不能学其一二,而父亲这手艺是自学而成,成了村子里木匠高手。
逢年村子里人都会有找父亲打造几把桌椅、做一杆擀面杖、篦梁、菜板子等,在身旁帮忙或观看的我,看惯了父亲各式各样的木匠工具,手锯、凿子、耙子(木头抛光工具)、锤子、各种各样的钉子,也闻惯了木头的“香味”,对各式各样的木头保持天然的亲近。
随着村子的消失,父亲的手艺也无用武之处,曾经用过各式各样的工具,丢弃的丢弃,送人的送人。后来在省城新建小家庭,购买家具时,看着装饰万千的各式家具,回想父亲曾为了他们儿子在老家盖房、做家具积攒的各种好木头,不觉黯然神伤起来。
△ 济南市历城区柳埠街道石匣村
有一次回家,跟我说他挖到一块柳树桩,从中间切开,能做两个圆形的菜板,晒干打磨,外围订上一圈铁片,好用至极,能用20多年,而我也以不好携带、无处可放拒绝了。至今家中厨房用的还是从超市买到的工业制菜板,标准的长方形,却总少了一份灵气与自然。
虽然父亲的木匠手艺算不上“独门绝技”,但随着村子的消失,这门“木匠手艺”已无用武之地,这也是众多传统手艺的“宿命”。浏览2018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于第五批拟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基本情况公示》,山东49个传统村落,能看到传统技艺的存在,这些“技艺”涉及衣穿住行、饮食、文化、习俗等等,有时无法想象,在广袤的山东土地之上,还有多少传统存在等待现代人的发掘,还有多少传统技艺,等待去保护与记录。
据2018年省文化厅公布数据显示,山东共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8个,国家级名录173项,省级名录751项,市级名录2990项,县级名录9369项。现有国家级传承人51名,省级传承人296名,市级传承人2063名,县级传承人5916名……
无论是传统村落,亦或传统技艺,它们是我们乡愁的“原点”,也是我们“寻根”的目的所在。它们能不能存续,能不能在现代生活中依然保持灵气与自然,这需要我们这一代人去构建传统与当代的链接,正所谓“俯拾即是,重在用心”,或许,我应该把父亲做的柳树的菜板带回家,至少未来我能告诉儿子,这个菜板是用什么做的,怎么做的,它来自哪里……
△ 枣庄市山亭区冯卯镇朱元村
重塑,从一捧土,一片瓦开始
传统村落的价值,显然不仅仅在于村落本身。
我一直有一个偏见,没有村落生活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传统村落所构建的人文、风俗、自然环境,会极大丰富个体对社会与自然的感知。曾在朋友圈多次看到,生活在城市的白领,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乡村过暑假,孩子往往“乐不思蜀”,恰如妻子回到乡村,看到满地的鸡鸭鹅猪所表现的“惊喜一般,“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人终究有其天然的自然属性。
对比城市的车水马龙、川流不息,传统村落是一片“静土”,风俗、文化、精神、饮食都保留着千百年传承下来的原汁原味,记录和珍藏着多元的历史记忆、民族及地域文化信息。
山东农业大学孙金荣教授在论述传统村落的文化意蕴与价值时,提出:“山东省传统村落,在建筑布局、哲学思想、历史文化、教育观念、风俗习惯等方面,蕴含的优秀的文化传统与思想,是极其宝贵的文化资源。其深厚的文化意蕴,深邃的历史文化价值,需要得到进一步发掘与尊重,需要有效地的保护与传承,需要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
△ 淄博市博山区域城镇东流泉村
每一年春节,对乡愁的追溯尤为强烈,家乡的饭菜、民俗、乡情,往往都能泛起都市人思想的“泪花”,如2019年春节《啥是佩奇》微电影,再如2015年央视春晚公益广告《筷子》,对乡村“温情”的再现,承载了传统村落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与哲思,这是传统村落的“内核”。
回归乡村的儿童,之所以对乡村表现出天生的“迷恋”,我想乡村的“文化意蕴”“自然意蕴”是最主要的,相比城市、城镇的“千篇一律”,乡村千姿百态更接近中国对“家园”的理解,而城市更像是短暂居所。所以说,传统村落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的物质属性,也在于它的非物质属性,这也是当前保护传统村落需要认真思考的,把握了这点,“保护”才不会变味。
言至于此,笔者认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不仅需要对传统村落在保留原汁原味基础上,进行重塑,让传统村落改变破旧、落后的局面,让村民留得住,让城市人回得去,城乡之间形成共生共荣的良性互动,村落才不会失去活力,城市才会守护一份乡愁。
同时,需要“重塑”还有城市建设对乡村发展的观念,传统村落并非是城市的“后花园”,也非城市人的“旅游景点”“农家乐”“烧烤钓鱼天堂”,保护、传承与开发,从一捧土、一片瓦开始,在传统村落的静谧与活力之间,找到临界点、平衡点,让传统村落始终永葆“血脉”。
△ 淄博市博山区源泉镇南崮山北村
写在后面:
7月,济南酷暑,晚间常在附近的幼儿园“溜娃”,儿子玩累了,会躺在幼儿园的塑胶操场上,找天上的月亮、数星星,这让我回忆起儿时麦收季节,躺在麦垛上仰望星空时的情景。
城市的夜空总是雾蒙蒙的,星星三三两两,而乡村的星空却是繁星闪闪,闭上眼能听到蛐蛐声儿、蝉鸣声,有时不自觉地为儿子不能享受此景,以及更多的乡村乐趣,倍感惋惜。
或许,未来,在故乡的某处,能带着他感受到更多的乡村野趣,感受到乡村的“家园之风”……
文/拾冷 设计/刘蒙蒙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