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32岁眼科医生逝后捐眼角膜:把光明和善意都留给钟爱的事业

澎湃新闻记者 胡丹萍
2019-07-05 06:52
来源:澎湃新闻
绿政公署 >
字号
6月29日晚,年仅32岁的王辉不幸去世,王辉的爱人决定捐献丈夫的眼角膜。(00:19)
“因为你是我的眼,让我看见这世界就在我眼前。”7月3日,一位参与了北京同仁医院两场特殊角膜移植手术的医生在朋友圈写下这样一段话:“手术台上,我能强烈的感觉到,辉辉就在那儿看着我。环切角膜的时候,我居然很冷静,手没有丝毫发抖。这是我们爱你、尊重你、思念你、跟你告别的方式。”

这位医生所说的“辉辉”,就是北京同仁医院的青年眼科医生王辉。6月29日晚,年仅32岁的王辉在家中突发心脏骤停,经朝阳医院全力抢救3小时,仍不幸去世。

一个年轻的生命定格在这个夏天。同样身为医生,王辉的爱人决定捐献丈夫的眼角膜。她希望,生前给无数患者带来光明的王辉,即使离开整个世界,也能将光明延续给患者。

7月3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走进北京同仁医院的眼科手术室和病房,探访王辉挥洒5年青春的地方,寻找他给患者、同事带来的温暖。

王辉

科室“万事通”

201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临床专业八年制(本硕博连读)的王辉来到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工作。从规培生到主治医师,还是青年医生的他,在同仁医院多个专业组都进行过轮岗。

也正因在各部门轮岗,王辉没有固定的办公室,唯一能找到与他有关的痕迹,就是医生休息室里的8号储物柜。如今,王辉的个人物品已被家属取走,空荡荡的柜子,让每个熟悉他的人心里都空落落的。

“王辉是一个特别阳光的大男孩,每天都乐呵呵的,我们有事找他帮忙,从来没有拒绝过,我们都喜欢叫他辉辉。”同仁医院眼科病房护士长卜佳眼含泪水回忆,王辉是个“万事通”,临床眼科中遇到不懂的问题,她第一个就想到问王辉,身边朋友如果有什么医学问题,也是往往先想到请教王辉。

眼科病房是王辉轮岗过的地方,在这里,他直接面对住院患者,工作的重要一项就是给患者讲解病情。在卜佳看来,王辉是一个特别有耐心的医生,而且患者就服他,因为王辉总是能把病情讲得清清楚楚。

在同仁医院眼外伤科韩崧印象中,工作中,王辉最大的特点是对患者态度极好,平易近人。病人大事儿小事儿都愿意去找这个年轻大夫,王辉总是会耐心解答。临床中,王辉的表现也在同辈医师中格外拔尖,思路清晰、诊断精确,有他招呼病人,大家特别放心。

三个月前,王辉被调到二线,成为住院总医师,主要工作场所从病房转移到眼科门诊手术室,上班时间也变成了一个人连值24小时,三个人轮换。白天给换药的大夫进行技术指导,参与医院患者的会诊,晚上负责急诊患者的手术,忙碌成为了许多住院总医师的常态。

“他主要是这三大块工作,急诊手术有多有少,大概一个晚上七、八台。”和他朝夕相处的另一位同事告诉澎湃新闻。

尽管工作忙碌,王辉总是有用不完的热情。“最让我感动的就是6月14日医耗联动那天晚上,他回家给一岁的女儿过完生日,晚上八、九点钟立马又赶回医院,我们一看到他心里才踏实。”眼科病房护士计雪云对澎湃新闻说。

所谓医耗联动是指6月15日零时,北京市医耗联动综合改革启动,大部分医用耗材价格都需要调整录入并完成信息系统切换。

“医用耗材的费用等内容调整前期工作王辉都参与了,我们特别希望那天晚上他能在身边应对随时的突发情况。”卜佳记得,当晚她还打了电话给王辉,他向卜佳保证肯定能赶回医院。

也是在这天晚上,陪女儿过完生日的王辉更新了朋友圈。那是有关女儿的“九宫格”照片,蕴含着满满的祝福和浓浓的父爱。这也是王辉生前最后一条朋友圈,时间定格在6月14日23:58。

光明与善意的延续

7月2日,王辉的追思会在朝阳医院举行,王辉生前众多的同事在现场泣不成声。让许多人感动的是,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大悲痛,王辉的爱人决定捐献丈夫的眼角膜,让一名眼科医生对他钟爱的事业和患者表达最后的善意。

澎湃新闻了解到,王辉的爱人也是一名医生。她与王辉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同窗八年,感情深厚,对于捐献眼角膜这一举动,《北京晚报》报道称,“他们都是医生,生死观很豁达。”对于一名医生来说,捐献器官就是向医学奉献了全部;作为一名眼科医生,捐献角膜是他对病人最后的关爱。

7月3日上午9点,同仁医院亦庄院区眼科的手术室里,两台眼角膜移植手术的主刀医生、同仁医院眼角膜科副主任接英带领手术室医护人员向角膜捐献者致敬:“让我们一起为我们的好医生、好同事、好兄弟,为人类光明事业做出的贡献,再一次鞠躬致敬。”

“今天这两台手术在同仁医院来讲是两台常规手术,但是又是特殊的,我心里其实压力很大。但是我在手术室想的更多是把这台手术做好,为王辉和他的家人完成心愿。”接英对澎湃新闻表示,这一天,他的心情说平静又不平静,他尽了最大努力让王辉带来的光明得以延续,让这个年轻医生的精神得以传递。

接受王辉角膜移植的两位患者一位17岁、一位26岁,两人都患有圆锥角膜病,术前眼睛的光感接近为零。

“角膜移植是一个相对比较大的手术,术后他们的视力会有所提高,生活质量会获得很大提升。”接英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术后第二天,两位移植患者就能揭掉纱布,在接下来的一个月到三个月内,他们的视力会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接英还介绍,他一年做近200例的角膜移植手术,角膜来源依靠捐献的比例占多数,但相比于庞大的等待移植患者群体来说,目前的角膜捐献数量离满足临床需求差距很远。

“我国的角膜盲眼病患者大概在500万,但是全国每年做的角膜手术大概在5000例左右,乐观一点估计也不超过一万例。”接英表示,角膜供体的缺乏是一个存在很长时间的问题,他希望王辉的精神能够鼓励更多的人关注角膜捐献。

参与手术的另外一位医生也在朋友圈提到,在术前谈话中,两个质朴腼腆的男孩(角膜移植的受体)和他们的父母听说捐献者也是一位年轻人,数次落泪。17岁的患者说“以后我也要当医生去救人”,26岁的患者说“以后我想把另一只眼睛捐献出来”。

“辉辉,你看到了吗?他们会带着对生活最大的善意代替你看这个世界。”上述参与角膜移植的医生在朋友圈写到。

    责任编辑:蒋子文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