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会议|纪念朱谦之先生诞辰120周年暨朱谦之学术思想研讨会
2019年7月2日上午,纪念朱谦之先生诞辰120周年暨朱谦之学术思想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举行。来自各高校和学术机构的20余位专家学者发言、撰文缅怀朱谦之这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2019年7月2日上午,纪念朱谦之先生诞辰120周年暨朱谦之学术思想研讨会,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月光厅隆重举行。会议由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大学人文学部主办,北京大学哲学系、艺术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哲学研究所,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以及浙江大学、同济大学等校20余位专家学者发言或撰文,深情缅怀杰出学者朱谦之先生,以景仰之心研讨朱先生的人品与学术。曾与朱先生有交往的老学者,对他为人正直,坚持理想,不随波逐流的品格表达由衷的敬佩! 左起:叶麟、朱谦之、梁漱溟、黄艮庸朱谦之(1899-1972)在学术界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教学科研兴趣广泛,视野开阔,涉及了哲学、政治、宗教、历史、文学、音乐、戏剧、考古、政治、经济和中外交通文化关系等各种领域,多数领域在我国近现代学术史上有开拓性意义。他的经历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几乎是中国近现代人文学术思想史的缩影。17岁时以福建省第一名考取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师范大学前身),后改入北京大学法预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学生期间常与当时在北大工作的毛泽东讨论问题,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宣传无政府主义,提出改革社会和教育的主张,还在报刊上提出“劳动人民神圣”等口号。1921年他到南京向欧阳竟无学习佛教,往返于京、沪、杭之间,过了三年“飘零身世托轻帆、浪漫生涯亦自豪”的生活。随后在厦门大学、暨南大学、中山大学等校任教,期间还在当时中央研究院的资助下,东渡日本两年,潜心日本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曾任中山大学历史系主任、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等职。1952年回到北大哲学系,从事中国哲学史、东方哲学的教学和研究,1964年北大东方哲学史研究室并入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组建世界宗教研究所,朱谦之任研究员,致力于宗教学研究,有时卧病不起,仍笔耕不辍。1972年因脑溢血逝世,享年73岁。
朱先生的著述宏富,生前撰写专著42部、译著2部、论文百余篇,现有《朱谦之文集》十卷行世,对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做出了重要贡献,尤以中国哲学史、东方哲学和中外交通史三个领域最为突出。《老子校释》汇集资料丰富,以唐代石刻《道德经》为底本,深得专家赞许,迄今已印二十余版;《中国哲学对欧洲的影响》(原名《中国思想对于欧洲文化之影响》)堪称是一个时代的学术经典,诠释中国文化、哲学对欧洲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法国革命和德国革命的影响;《中国景教》是研究中国基督教史必读书,另外还有《扶桑国考证》、《哥伦布前一千年中国僧人发现美洲考》《中国古代乐律对于希腊之影响》等,奠定了他在20世纪中外关系史研究领域的领军地位,郭沫若先生称赞他“与向达教授是我国治中外交通史方面最杰出的学者”;《日本哲学史》《日本的朱子学》《日本的古学及阳明学》是我国日本哲学研究领域的奠基之作,以朱谦之为核心的原北京大学哲学系东方哲学史研究室及其后继者,被称为中国日本哲学研究的“朱学派”;《中国音乐文学史》是我国音乐文学史研究的开山作,在近十年重新引起我国音乐学界的高度重视,他的“唯情论”成为重要的美学范畴。
会议现场楼宇烈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中国哲学史家,1986年在北大哲学系重新设立“东方哲学教研室”,禀承朱先生余绪,组织研究日本韩国哲学的魏常海教授、研究印度哲学的姚卫群教授等形成学术团队,后来陆续留下研究阿拉伯哲学的沙宗平博士,研究佛教哲学的周学农、李四龙等博士,再现并拓展了朱谦之先生开创的东方哲学学术格局。正在养病的楼先生听说要开纪念朱谦之先生的研讨会非常激动,委托学生录了视频,向朱先生表达敬意,回忆他当年跟随朱先生上课的情景,一再赞叹朱先生的学问“广博而精深”,无限感恩朱先生对他的言传身教,尤其朱先生关于“东方哲学”的学术构想对他影响深远。楼先生在讲话里呼吁全社会重视东方哲学研究,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离不开哲学的思考,讨论外国哲学也不能只讲西方哲学,东方哲学有自己的特色,必须要在整体上给予高度重视。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我国著名中国哲学史家许抗生先生,当时虽然没有与朱先生有太多接触,但读了他的很多书。他特别谈到朱谦之先生《老子校释》对他的思想影响,他对《老子》第一章的理解始终心存困惑,是朱先生的解释解开了他的学术心结,认为朱先生非常善于思考哲学上的根本问题。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我国著名的日本韩国哲学专家魏常海,他谈到了朱先生对东方哲学的研究与规划,呼应楼宇烈先生的呼吁,认为当前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应该重视东方哲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东方哲学研究室主任成建华研究员,在研讨会上细致介绍了朱谦之先生对“东方哲学”这个学科的开创性贡献,以及198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正式恢复东方哲学研究室的经过,认为在当前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建设过程中,“东方哲学”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孙向晨教授首先代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对朱先生表达深深的敬意,深情地回忆自己在中学时就开始读朱谦之先生著作的情景,尽管当时读不太懂,但后来经常拜读朱先生《中国哲学对欧洲的影响》,对中西哲学的会通从中受到很多启发,深受教益。他说,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也会加强对东方哲学的整体研究。
黄心川先生是我国印度哲学研究的泰斗,1964年随朱谦之先生一起从北大哲学系转到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前身)。当时在任继愈先生带领下,中科院和北大联合创办世界宗教研究所。朱谦之、黄心川等北大哲学系东方哲学史研究室原班人马并入中科院。晚年的黄先生,每次谈起朱先生,都对朱先生的人品学问无比景仰。在朱先生逝世以前,黄先生和他家人两代人就开始照顾朱先生全家,朱先生逝世后,朱夫人与黄先生的大女儿一起生活了三十年,直到朱夫人去世。不仅如此,黄家父子一直在保管、整理朱先生的著作和遗稿,《朱谦之文集》十卷本、多达24种单行本的出版,与黄先生两代人的辛勤工作密不可分。黄心川先生年事已高,委托他的儿子、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著名佛教学者黄夏年先生介绍朱先生的学术人生和学术成就。黄夏年在研讨会上发表主旨讲演,讲述了朱先生许多不为人知的逸闻趣事,而他提交的三万字长文,系统地介绍了朱谦之先生的学术思想体系,论及他的哲学思想、史学思想、文化思想、佛教研究、景教研究。朱谦之、黄心川之间这份跨越一个甲子的师生情,传递两代人的人间真情,展现了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优良家风:尊师重道,温良厚道。
会议现场金宜久在上世纪60年代初是北大哲学系东方哲学史研究室的年青教师(当时研究室共有9人),1964年随朱先生一起去中国社科院创办世界宗教研究所,后来逐渐走上研究阿拉伯哲学与伊斯兰教的学术道路,现在是我国著名的伊斯兰教专家,桃李遍天下。在研讨会上,他追忆了这段历史经过,介绍了朱先生在社科院的多次工作变动,却始终不忘推动东方哲学的研究,不仅自己研究,也推动周边的人去研究。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王守华是朱谦之先生亲自指导的三名研究生之一。王守华是1961年北大哲学系本科毕业生,1965年北大哲学系东方哲学专业研究生毕业,他听到母系要开纪念朱先生的研讨会时,立即表示撰文纪念。这位从事日本哲学和宗教研究的著名专家,深情回顾了朱先生抱病指导他研究的经历,详细说明朱先生在日本哲学研究领域的拓荒之功,朱先生以他的研究改变了学界“日本无哲学”的偏见。王青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现任中华日本哲学会第六届会长,她在研讨会上高度评价朱先生对日本哲学研究所作的杰出贡献,尤其是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方针的研究方法,至今仍有学术引领价值。王鑫是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年轻老师,留学日本,专门研究易学,最近在主持“日本近世朱子学学案”科研项目,无比钦佩朱先生的《日本的朱子学》一书,他的日本导师、著名学者吾妻重二教授称该书为“五十年未有”。在日本学界,朱谦之《日本的朱子学》与井上《日本朱子学派之哲学》,是研习日本近世朱子学者入门必读之书。王老师认为,北大学哲学系的中国哲学研究,不仅有冯友兰、张岱年两位先生的学术传统,还有朱谦之先生的学术传统,这个传统特别重视中国哲学在域外的传播,尤其重视对日本哲学的研究。
朱东华是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基督教哲学,是我国著名的景教研究专家,他在研讨会上重点介绍朱先生的《中国景教》及其相关研究。朱先生的中国景教研究具有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能将景教传播的源与流结合起来,能对景教做出跨文化和跨时代的综合研究。他认为,朱谦之的治学,既有史学家之广博,又有哲学家之精深。毕明辉是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近年来在我国音乐学界崭露头角,他在研讨会上介绍了我国艺术学界在近十余年研究朱谦之音乐学、戏曲学成果的情况,重点评述朱先生“音乐文学”这个概念在当前学术界穿越时空的理论反响。方用是同济大学哲学系副教授,撰写发表了多篇研究朱谦之先生的学术论文,她给研讨会发来论文,专门研究朱先生的“唯情论”,分析了这个美学理论的思想来源与现实依据。
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仰海峰教授向前来参会的专家学者和媒体代表表达真挚的谢意。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王宗昱、邢滔滔、沙宗平等与会,共同讨论朱谦之先生的学术贡献。研讨会由北京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李四龙主持,他称朱谦之先生是“纯粹的理想主义者”,广博的学人,精深的哲人,唯情的真人。论文发表环节由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主任郑开教授主持。
与会学者合影据悉,本次研讨会同时纳入“北大人文论坛”。该论坛由北京大学人文学部与所属相关院系共同主办,始于2016年10月,迄今已举办46场,是北京大学人文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