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四代“琼花”聚首,中芭《红色娘子军》是怎么传承的

澎湃新闻记者 廖阳
2019-07-02 15:58
来源:澎湃新闻
文艺范 >
字号

1964年,中央芭蕾舞团让芭蕾女伶换下白纱裙、脱下芭蕾舞鞋,绑起小腿、穿上军裤,对西方古典芭蕾进行了一次彻底反叛。走过55年,这部舞剧历经6代舞者,成了中央芭蕾舞团的“看家戏”,也成了中国观众最耳熟能详的民族芭蕾。

7月1日,《红色娘子军》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起舞,薛菁华、冯英、朱妍、侯爽等四代“琼花”聚首,向记者讲述了舞团传承这部经典舞剧的经历。

左起:朱妍、薛菁华、冯英、侯爽

《红色娘子军》讲述了丫鬟琼花从南霸天的府中逃出来,在红军党代表洪常青帮助下,从苦大仇深的农村姑娘,转变为有着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的娘子军战士的过程。

薛菁华是第二代琼花的典型代表。她是上海人,年少时求学于北京,如今定居香港。这次,她是专门从香港飞来家乡看舞剧。

《红色娘子军》1964年首演,舞剧正式演出前有三个试点舞段,如“快乐女战士”等,薛菁华当时便参演其中,三个舞段被保留至今,原汁原味,一刀未改。

在舞剧里,薛菁华最开始是演连长,1971年,舞剧被拍成电影,薛菁华摇身一变成了琼花,给观众留下难忘的印象。

薛菁华说,在前苏联专家的帮助下,洋芭蕾很早就在中国生了根,但当时演的都是《天鹅湖》《吉赛尔》等仙气飘飘的舞剧,主角不是天鹅便是幽灵,最接近人的一部舞剧是《巴黎圣母院》,于是领导人提出,能不能排演一部中国本土题材的舞蹈。

“我们接触的都是古典芭蕾,怎么塑造娘子军?摸不到头脑,于是只像娘子不像军,枪拿在手里像拐棍。所以我们要下部队,半夜行军令一响,我们拿起背包就跑,鞋子、杯子散了一地,就这样跌跌撞撞开始,跪、站、立等军姿从头开始学,经过好一段训练,才有了战士形象。”薛菁华回忆。

中央芭蕾舞团团长冯英是第三代琼花,她是1992年开始跳这个角色的,在此之前,《红色娘子军》停演了17年。

冯英说,她们这一代人比较幸运,有现成的可以学,“1970年代我就读于北京舞蹈学院,我们几乎每晚都要从陶然亭行军到天桥剧场看《红色娘子军》,从小熏陶,音乐熟悉得不得了,所以恢复起来不难。”

1992年,在薛菁华等前辈事无巨细、手把手的教导下,中芭恢复排演《红色娘子军》,但真要拿枪拿刀,还是和真正的军人离得远。于是,舞团有了这样一个传统,每年都要学工、学农、学军,每年都要在部队深扎一个月,在太阳底下摸爬滚打,把娘子军的“英姿飒爽”真正操练出来。

同时,舞团还会去海南,在万泉河边演出,在河水、椰子树等自然景色的包围下,感受什么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舞团亦会去革命老区、革命遗址、红色纪念馆和博物馆实地采风,“我们感受完再回舞台,就有了联想的依据,表演更有感染力。”冯英说。

中央芭蕾舞团首席主演、副团长朱妍是第五代琼花,她1995年进团,2004年才开始演这个角色,那时候她已经在《天鹅湖》《睡美人》《吉赛尔》等多部大戏里挑大梁,《红色娘子军》算是跳得晚的。

朱妍直言,演琼花,她最怕形象拿不准。冯英鼓励她,首席还是要演看家戏,否则很遗憾,最后,她咬一咬牙,上了。为了拿下角色,朱妍颇费了一番功夫,很快把这个人物的倔强、反抗、爆发力演了出来。后来,她越演越喜欢,甚至成了心中最爱。舞团现在演《红色娘子军》时,朱妍都坐在台下,百看不厌,还是感觉很过瘾。

朱妍当时为什么会觉得自己不合适?冯英解释,《红色娘子军》是一部中西结合的舞剧,既有西方芭蕾的技巧,又有中国古典舞、民族民间舞、中国戏曲的表现手法,她们那一代人的训练体系里包括中国舞、民族民间舞,身韵和手法都很讲究民族特色,但朱妍没学过,舞剧中一些动作如“点翻”都要从头学起,加上她长相洋气,肤色白,和琼花苦大仇深的形象有点距离。

薛菁华补充,她在演出时也有过同样的困扰,化完妆试镜,有人说这个江南女子太秀气了,于是给她装了两条人工眉毛,嘴里还塞了两片苹果,更饱满、更粗狂了,才更符合工农兵的形象。

“我们那时候要和贫下中农打交道,和老革命家交流访谈,和生活比较接近。随着历史发展,后来人离这些越来越远,接受起来有一个过程,很正常,表演来源于生活,演什么像什么要有依据。”

薛菁华笑说,她们那时候还穿过打补丁的衣服,到了台上,觉得娘子军穿打补丁的衣服很正常,因为生活里就有这样的形象,如今的年轻人去哪里找补丁?牛仔裤上有个洞还是专门剪出来的。

中央芭蕾舞团独舞演员侯爽是第六代琼花,2014年6月,她开始主演这个角色,至今记忆犹新。侯爽进团学的第一个戏就是《红色娘子军》,从被奴役的丫鬟到扛步枪女战士,这个角色也见证了她的成长。

什么样的人适合演琼花?冯英说,最基本的衡量是基本功,比如中国古典舞、民族民间舞的技术能不能达标,另外,琼花的个性鲜明强烈,有些人性格太柔弱,就不适合。

冯英强调,芭蕾就像文化遗产,一定要手把手教,同时,每一位琼花都有自己的特色、都有再创作的过程,但不会破坏这个形象,不会脱离全剧,“观众也要看角儿,每位演员的艺术理解力不同,可能会在性格上突出某一点,有伸缩性,但我们还是要尊重编导,不能随意篡改动作,不能面目全非。”

薛菁华观察,不管是大角色还是小角色,中芭都保留得很好,做了非常仔细的保护工作,这种传承在潜移默化中成了中芭的精神。

55年来,《红色娘子军》在国内外演出了4000多场,国际友人也能切身感受剧中女性翻身解放自我革命的正能量。如今,《红色娘子军》仍然保持着一年三十多场的演出频率。“中国观众的视野开阔了,欣赏水平提高了,他们既能唱又能跳,太熟悉了,演员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了。”冯英说。

    责任编辑:陈诗怀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