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知名编剧宋方金:焦虑人人有,做敌人不如做朋友
上学的时候,每到考试前夕,我就会出现轻微的口腔溃疡(俗称口腔上火)。时间长了,我知道这就是因担心考试而产生的周期性焦虑。那时,父亲会去菜园拔一把菠菜,说给我补点维生素。其实,不是维生素的事。我考完试,溃疡马上就好了。上火是中医学的一个概念,很多不信中医的人不相信上火,他们认为一切病症都源于炎症。根据我的经验,上火确有其事。人一焦虑,就会上火。我甚至能感觉到这股火的运行。它不是悄无声息的,它是一股很清晰的力量,就在人的身体里潜伏着。
初二那年考试前夕,我忽然发现自己没上火。后来转念一想,那年我的成绩很差,所以失去了信心,对考试也就不在乎了。所以,只有让人在乎的事物才会引发焦虑。这就是我学到的关于焦虑的第一个经验。
我第一次录节目,是在中央电视台。那天,我跟几位嘉宾讨论关于电影的话题。我做了周密的准备,甚至还写了稿子。但在开始录制之前,我发现这个谈话节目根本没有看稿子的时间和机会,于是我的心跳加快,手脚冰凉,甚至连呼吸都变得沉重了。焦虑从深渊中跃起,统领了我的身体。我想这次完了,开始痛恨自己在虚荣心的驱使下来到那里。我去了趟洗手间,想调整一下,但无济于事。这时,我把稿子狠狠扔进了垃圾箱。没想到,这个动作救了我。稿子被扔进垃圾箱后,我的呼吸顺畅了。摆脱外在依附,诚实面对自己,可以缓解焦虑。这是焦虑教我的第二课。
后来,我录了很多节目,做了很多演讲和脱口秀。其中,有的成功,有的平淡,有的失败。我在事后总结的时候发现,成功、平淡、失败与焦虑感呈现一种微妙的比例关系:焦虑感强,成功;焦虑感弱,平淡;没有焦虑感,失败。是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的焦虑在于我丧失了焦虑感。其实,这比焦虑更让人焦虑。这是我跟焦虑深度交流后学会的第三课。
在每次有机会梳理或回望过去的岁月时,凡是被我深刻记住的事物,大多伴有焦虑。等候一封信,等待成绩发布,出发或者抵达,开口或者沉默,犹豫的路口,坚决的拐弯,长夜的噩梦,无心的睡眠,等等。很多时候,焦虑和兴奋、紧张、喜悦、悲伤等情绪站在一起,不分彼此。或许可以说,正是种种焦虑,构成了人生的意义。
当然,也并不是说,所有焦虑都有意义。
我有很多无意义的焦虑。比如,有时候我会忽然因想到世界上是不是有很多水龙头被忘了关而焦虑。又比如,每次和朋友吃饭,我都会想,人多了会不会坐不下,人少了会不会太冷清,桌子上的菜满了,服务员该如何摆放,这些都让我倍感焦虑。这不仅是无意义的焦虑,还是不好的焦虑。就在我想消除这些不好的焦虑的时候,恰好遇见了这本《好的焦虑》。
这不仅是一本关于焦虑的百科全书,还是一本作者面对焦虑的坦白之书。在这本书里,我看见了作者与不好的焦虑斗争的经验和过程,看见了作者对好的焦虑的总结和向往。不管你是否愿意,不管你是坚强还是脆弱,焦虑人人都有,并终将伴随我们一生。跟它做敌人,不如跟它做朋友。读这本《好的焦虑》,就是一个好的开始。
本文选编自《好的焦虑》推荐序,作者宋方金,中信出版集团出版。
相关阅读:
书名:《好的焦虑》
作者:斯科特·施托塞尔(Scott Stossel)
《大西洋月刊》总编辑。毕业于哈佛大学,曾任《美国瞭望》杂志执行主编,评论文章经常发表于《纽约客》《新共和》《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他的文章曾被收录于《美国最佳政论文选》及多所大学教科书。
同时他是一位严重的焦虑症者。他从2岁开始,就是个满心焦虑、充满恐惧、成天发抖的孩子,一惊吓就想逃、一紧张就想吐,心理治疗、药物控制,甚至酒精都无法完全纾解他的焦虑问题。但是焦虑并没有压垮他,反而成为他不断前行的动力,成就了现在的他。
内容简介:
焦虑让我们刺痛,也让我们行动。
《好的焦虑》作者斯科特·施托塞尔与焦虑共处了35年。在《好的焦虑》这本书中,他生动记述了自己从小到大的焦虑经历,从医学、文化、哲学、社会等多个角度讲述焦虑是如何形成的,焦虑与智慧、创造力和原创性的关联。同时,他还细数了史上诸多名人的焦虑,那些科学家们、哲学家们、艺术家们、作家们是怎样对抗焦虑的。作者用幽默感人的笔触,坦诚而无畏的自我袒露,告诉我们,焦虑可以成为我们正向转变的动力,如果我们能够正确地驾驭自己的焦虑气质,就可以变得更加优秀。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