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巢纪平院士 | 宁静致远、推陈出新的气象学家、海洋学家

2019-06-29 17:0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巢|纪|平|

气象学家、海洋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2年10月19日

出生于江苏无锡

他的研究领域颇为广阔

在大气与海洋两个领域均有重要贡献

Chaojiping

巢纪平

195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气象专科,

随后到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工作。

1964年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副研究员,

1978年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1984年任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主任,1989年任名誉主任。

曾任国际气象学和大气物理学协会国际气候委员会(ICCL/IAMAP)委员(1981-1987),

气候变化和海洋委员会(CCCO/ICO,SCOR)委员(1986-1990),

热带海洋和全球大气科学指导组(SSG,TOGR)成员(1986-1990),

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海洋环境数值预报研究"科学组组长(1986-1990),

"中、美热带西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研究"中方首席科学家(1985-1991),

"中、美西太平洋海洋和大气耦合响应试验(TOGACOARE)"中方首席科学家(1992-1994)。

中国大百科全书《大气科学》卷“动力气象”学科主编,《海洋学报》主编等。

2016年12月13日,原国家海洋局在京召开全国海洋科技创新大会,会上宣读了《国家海洋局关于授予刘光鼎等29位资深院士“终身奉献海洋”纪念奖章的决定》,并颁发纪念奖章。

我国著名气象学家、海洋学家巢纪平院士获此殊荣。

你做一件事情,做得比较好的话,就会有机遇;

如果你什么都不干,那就不会有机遇。

——巢纪平

良才有幸遇知音

“年轻人的成长是需要有人支持的,我年轻时也不例外。”

巢纪平说:“我之所以能够到中国科学院,是因为当时南京大学系主任朱炳海老师比较欣赏我,就推荐我到科学院,而不是完全按照成绩来定的。”

1954年,在朱炳海的极力推荐下,22岁的巢纪平被分配到中科院地球物理所。当时巢纪平是气象专科生,加之选修课“无线电”不及格,这种情况一般是进不了中科院的。但朱炳海看到了巢纪平在气象专业上的潜力与天赋,不拘一格推荐人才。巢纪平说:“所以一个人有时要靠机遇,我就是机遇好,其实比我强的同学有的是。”

从1959年起,巢纪平开始研究积云动力学。他回忆说:“我曾在1961年写过一篇关于中小尺度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的文章,就送给赵九章先生看。他看了三遍。第一遍看了以后,他说巢纪平在胡说八道,可是又觉得巢纪平不是一个胡说八道的人,所以过了一阵又看了第二遍。看了以后觉得这个问题很重要,又看了第三遍,看完以后就把我叫过去了。他说:‘我看懂了你的文章,也觉出了它的重要性’。”这篇论文后来列入《中国大百科全书·大气科学卷》的大事年表:1962年巢纪平建立中小尺度运动方程组。赵九章重视年轻人的学识,在学术上从不固执己见,他非常赏识巢纪平的才华,一直支持巢纪平的学术研究。

还有一位就是叶笃正先生。巢纪平说:“我应当感谢他。我独立写的第一篇理论文章能够坚持下来,没有被否决,多亏了他。”因为当时在有些人看来,巢纪平搞这个问题应该算是“不务正业”,是在经营自己的“自留地”。巢纪平《斜压西风带中大地形有限扰动的动力学》这篇论文的理论手稿,叶笃正先生看过后支持他做,并把为自己工作的两个统计员调去帮巢纪平的忙,那时没有现在的计算条件,当时用手摇计算器算这个题目至少要一年(现在的计算机几秒种就算完了),没有叶先生支持,这篇文章一年的时间是算不完的。巢纪平说,这篇论文发表后,基本上使自己在中科院站住了脚,没有被淘汰。

重视科学方法创新

“科学方法的创新需要方法论的指导,只有不断地使创新方法推陈出新,中国的自主创新才会有更有力的思想武器。”

作为一名科学家,巢纪平在科研上的思维十分敏锐,能很快捕捉到科学上的敏感点,他从事的许多工作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有的还是国际上首创。1957年,他求出了大地形对斜压西风带影响的非线性方程的有限振幅解,这在当时是重要的理论解。1961—1966年,他从事中小尺度大气运动和积云动力学研究,首次建立中小尺度系统动力学方程组。他发表了国际上最早的积云发展的非线性解和过山气流双平衡态的非线性解,以及对流和环境相互作用的非线性模型。1976年,他首次提出用作月、季长期数值预报的海气(包括陆气)耦合的距平模式,并给出了预报实例,这一工作在国内外均有影响,被称为北京模式。为研究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的理论,他提出ROSSBY波经相互作用后可激发出一类向西和向东传播的不稳定波,并在非线性作用下可发展出2—5年的ENSO型振荡。他领导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海洋学环境数值预报业务系统,并应邀在政府间海洋委员会全会上作了介绍(1991年)。

巢纪平在国际上最早研究用数值方法来作月、季或更长时间尺度的长期天气数值预报,他所发展的方法和模式具有创造性。他研究提出了滤波距平模式。应用这一模式,巢纪平等在1979年“长期数值天气预报的滤波方法”一文中,发表了第一组月预报的例子,预报结果是成功的,接近观测值。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地球物理流体力学实验室(GFDL),曾对同一个例子用GFDL的环流模式(GCM)和距平模式的预报能力作了比较,用同样的计算机,作了一个月的预报,用GCM需机时60小时,而用巢纪平的模式只需15秒,两种预报方法所得的预报图十分一致。距平模式的提出,曾受到国内外长期数值预报学家们的重视。日本气象学会在60周年纪念刊中发表这个模式时,著名气象专家MAT-SUNO认为,这是长期数值预报的一个重大贡献。ROSSBY奖金获得者MIYAKODA称它北京模式。

巢纪平认为,没有方法论的引导就没有科学方法的创新,因此很强调思想方法和学习方法。他常说,对自然界的研究要有一个辩证的方法,思维很重要,不可太呆板,思想方法是可以不断地改进的,“钻牛角尖”并不都是科学上的执着精神,某种意义上有时是思想方法不对,不够辩证,“我自己还是比较用功的,但很少‘钻牛角尖’”。“学习并不是为了把知识装满自己的脑袋,而是必须要探索新的问题。”

关注人才培养引进

我们相信在新的10年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定能在发展我国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特别是使大量的科学工作者能在有经费的保证下安心治学,形成科研集体,培养科研人才,出现科学的另一个更加长久的春天。(1996年,时值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十周年)

作为研究生导师,巢纪平十分关注年青人的发展。他对自己的每一个研究生在哪一方向发展比较合适都能心中有数,能让他们在自己适合的领域发展。他对自己的研究生能放手让他们去干,给他们某个题目后,只在总体思路上把关,而具体的事情就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干,隔一段时间听取一次汇报,在关键问题上指点一下,从来不对自己的学生加以束缚。但是,在其它方面,他从来也不对自己的学生特殊照顾。他的学生都说,从巢老师那里学到的是科研上开阔的思路和勤勤恳恳的敬业精神。

巢纪平著《热带大气和海洋动力学》

巢纪平任职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主任期间,开始通过中央电视台发布海况预报产品为社会公益事业服务。

他积极进行现代化建设,引进先进设备,把中心办成了一个业务、科研、教育相互支持的单位,初步建成新技术化、工程化、业务化的海洋数值预报系统。

同时,他筹集资金改善办公和住房条件,以此作为吸引人才的条件,他还向国家学位委员会申请硕士生培养点,同时从各单位聘请了一大批优秀的科研人员,使中心的各项科研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不仅如此,他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对科研工作者起到了开阔视野、活跃思路的作用。

永葆一颗平常心

“天气变化万千,海洋汹涌澎湃,十分壮观。一个人有成就也好,有挫折也好,比起这些壮观的自然界来又多渺小,所以有成就不必沾沾自喜,受挫折也不必灰心丧气。一个人的心胸虽然比不上天空、海洋,但还是宽广一些好,要容得下喜、怒、哀、乐,也许这样才能不断前进。”

无论顺境逆境,巢纪平院士都保持一颗平常心,勤勤恳恳做自己的事情。

他说:“我们当年的政治运动太多,经常受到批判。遇到这样的情况,如果你轻易放弃了科学研究,随大流,那么你也就完了。”1958年大跃进的时候,26岁的巢纪平奉命到兰州搞人工降水,一干就是3年。飞机在7000米的高空作业,下了飞机之后,他们只能吃窝窝头,当时也没有肉吃。在这样的环境下,他并没有泄气,白天下了飞机后,晚上还接着读书。做研究。当时,他不仅仅满足于实际作业,而十分注意对一些现象的分析,探讨其发生的机理。大跃进结束的时候,有些学术刊物也恢复了,别人苦于没有论文可发,而他就把自己攒下的一组文章发了出去。积云动力学就是在人工降雨工作中得到启示后在那种艰苦环境中写出来的。在文革中,巢纪平坚信这段时期会过去:“我并不知道会是几年能够过去,后来历史证明是10年。如果你不抓住这个时间,你所要做的事情也随着时间一去不复返了。”

巢纪平著《积云动力学》

评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情,应该激动好一阵才对。可是1995年巢纪平刚刚评上中科院院士的时候,脸上丝毫看不出有什么特别喜悦的神情,评上或评不上对他来说似乎都不很重要,他仍旧去干他的科研工作,从来也没有停止过。

在美好的感觉中,幸福是瞬间的,愉悦是片刻的,欢乐是短暂的,惟有能持久的是平静。一个人没有永远的欢乐,也没有永远的愉悦,更没有永远的幸福,但可以拥有永远的平静,宁静而致远。

——巢纪平

巢纪平专著和代表性论文

1.“积云动力学”(与周晓平合著),科学出版社,1964年。

2.“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动力学”,气象出版社,1993年。

3.“斜压西风带中大地形有限扰动的动力学”,1957年。

4.“论小尺度过程动力学的一些基本问题”,1962年。

5.“一种长期数值预报的理论和方法”,1982年。

6.“长期数值预报和海气相互作用”,1986年。

获奖:积云动力学和长期数值预报获1978年国家科学大会奖(主要作者),1991年获国家计委、国家科委、财政部“国家科技攻关荣誉证书”。

END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