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乡村振兴又现“世外桃源”!吴房村焕发新活力

中国交建
2019-06-28 17:0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澎湃号·政务 >
字号

君到吴房见,人家尽枕河……距离正式运营还有几天,上海南郊的吴房村里早早挤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人们在此赏景品桃、打卡拍照,尽情享受着难得的悠闲时光。

“游客们大概很难想象,一年前,这里还和中国大多数老旧乡村一样,房屋破败、河道淤堵、乡路坑洼,面临着‘树老、地老、人老’的困境。”中交上航局吴房村项目经理曹峥回忆道。

2018年6月,吴房村作为上海市首批规划的9个乡村振兴示范村之一,由其隶属的奉贤区青村镇联合上航局率先启动建设,吴房村也成为这9个试点村中首个全面实施并投入运营的项目。

“吴房村的改造,源自一幅水墨长卷《桃源吴房十景图》,它由著名画家吴山明指导完成。经过中交建设者一年的不懈努力,长卷中具有江南水乡韵味的桃花村正跃然于世人眼前。”曹峥介绍说。

开路架桥均有情

根据规划,吴房村乡村振兴示范村一期项目占地面积约0.24平方公里,建设者们要在尽可能保留田间农物、水系林网、乡村宅院等乡村原始风貌的同时,对“农、林、水、田、路、桥、房”7个方面的村庄生态系统全新布局,并建设公共配套设施,为古老乡村增添现代生活功能。

一期工程的75户宅基地中,计划保留一部分作为居民住宅,其余则流转给村集体,用于引进新的产业。针对这部分宅基地的流转,先由村委会统一引入第三方机构,对房屋进行评估,再由上航局负责整体建设。“年久失修的房屋先拆除、后重建,新一点的则就地改建,最终形成一批外观风格统一、错落有致的江南建筑群落。这些建筑用来建设村里的青年双创中心、美食部落、文创体验馆、自然教育课堂、精品民宿等。”曹峥说。

回忆起团队最初进驻的情景,工程部长倪晓峰感慨地说:“在百姓‘眼皮底下’施工,民意民心是第一重严峻考验。”吴房村历史悠久,村民非常注重乡风民俗的传承,每家每户宅前屋后的设计都很有讲究。改造刚开始时,许多村民们并不愿签约,有的是担心房子建得不好,有的是舍不得住了十几年的自家房子被拆掉;已经签约的村民,要求对图纸进行审核,甚至每天到现场看建设者施工,随时提出调整意见。

“比如有村民提出,门口的河道、桥梁不能冲着他们家的房子。我们了解后,第一时间和村干部联系,派人专门到村民家里沟通并取得谅解。实在无法协调的,我们就尽最大努力联系设计人员,在保证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做出调整。”倪晓峰说。

“这样的调整说易行难,需要重新测绘、概算、规划设计,一整套方案调整下来无形中就会拖慢工期,”曹峥坦言,为保障项目进度和质量,建设者们不得不加班加点、日夜奋战,“这里毕竟是村民世世代代的家园,他们的意愿我们应该体谅和尊重。”

项目部驻村几个月后,未签约的村民们看到昔日的危房被建成了粉墙黛瓦的江南庭院,单调的石灰立面墙换上了水墨江南的雅致新装,过去浑浊零乱的河道也被整齐划一的生态木桩护岸环抱,成了听取蛙声一片的秀丽荷塘,不禁纷纷改变原先观望的态度,要求跟这群身着蓝色工装的建设者签约。签约户数从最初的17户增加到61户,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真想不到,老了还能住上新房子,我都在这里生活了50年啦!”看着眼前改造好的新房子,71岁的村民王胜虎激动地说。他20岁时来到吴房村生活,而今村里旧貌换新颜,令他感慨万千。“你们看,这房子是我和老伴儿的,对面那栋是儿子的。儿子常年不在家,我们就把他那栋租出去了,以前每个月才租600块,现在交给政府管,不用我们操心,一年还能拿4万多块钱的补贴。”王大爷指着不远处一座正在翻修的房屋,笑得合不拢嘴。
一砖一瓦皆用心
走进如今的吴房村,人们会惊喜地看到,村里造房时留下的旧瓦片,经叠合后被镶嵌进了新桥的石栏间,镂空的造型透出水波潋滟的精致;村民家中多余的瓦罐、草篮、水缸,或被嵌入脚下的土地,成了林间小路,或被摆放在花草丛中,成了与之相得益彰的景观小品;原来简陋的鱼塘被改造为了整齐划一的大型鱼塘,边上还铺上了鱼纹图案的石块,可让前来游玩的游客感受乡村垂钓的乐趣……2018年,吴房村被农业农村部推荐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在这片美丽乡村的背后,是建设者的反复推敲与用心琢磨。

“吴房村项目肩负着打造中国乡村振兴示范点的使命,承载着全体村民建设美好家园的心愿,这意味着我们的工作不单是把墙刷白、把道路修好,还要统筹考虑继承传统和大胆创新之间的关系,最大程度上把《桃源吴房十景图》变为现实。”谈及吴房村的改建理念,曹峥这样说道。

在设计和建设吴房村的过程中,中交建设者们十分关注当地风俗传统的保护与传承。结合文化习俗及历史文献,邀请中国美术学院专家、学者参与前期设计,将当地300多年的村落文化融入其中,并充分利用旧物进行功能性改造,让这座古老的村庄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村里有一棵屹立了百年的榉树,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至今树木葱茏、枝繁叶茂。“最初的方案是把榉树保护起来,不让村民们靠近,但这不太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经过与设计方的反复沟通,我们最终改变原方案,在大树周围种了一片竹林,铺上了鹅卵石小道,方便人们走近大自然。”曹峥回忆说。为了保护老树的树根,施工中建设者们反复修改图纸,使原本应在树根附近打设的桥桩往东北方向推移了两米,同时又克服施工难题,通过增打桥桩的方式,确保了桥梁本身的稳固性。

过去一到雨季,村里的土路就会变得泞泥不堪,水泥路则坑洼开裂,不少还是断头路。起初,建设者们按照惯常做法,打通断头路,铺设水泥路。可铺好后,村道虽然规整敞亮了,却总觉得少了些什么。看着眼前笔直的村道,倪晓峰心里直犯嘀咕。

倪晓峰仔细研究《桃源吴房十景图》上的乡间小道,这才恍然大悟。“应该把水泥路换成青石板路,乡村小道要有乡土的味道!”于是,建设者们跑遍了附近的村庄,收购青石板,当地收购的青石板不够,他们又赶紧去江浙一带搜集。

铲掉水泥路,铺上青石板,再嵌上黛瓦,蜿蜒曲折的道路就有了乡村的生命韵味。“以后日晒雨淋,石板上会长出青苔,板缝间还会冒出青草,这样才称得上是画中的水乡美景。”说到这里,倪晓峰一脸自豪。

除了对于细节近乎苛刻的雕琢,建设者们还将“修旧如旧”的文物修复理念应用于吴房村的建设。按照规划,村里一座百年老宅要改建成村史馆。施工中,建设者们将原本安装的现代铝合金门窗拆下,改换为木质的中式门、中式窗,还将房屋顶上的青砖一块块拆下来冲洗干净,做好防水处理,再一块块安装回去,保留了老宅原始的风貌。

少砍一棵树,少拆一幢房,才能尽可能还原吴房村自然隽永的原貌,曹峥表示,“因为无论你来自都市还是乡村,都会向往大自然的滋养、文化的浸润,文化传承本身就是城乡融合的纽带。”

黄桃之乡育新景

“以前到了夏天,最发愁黄桃卖不出去。但去年开始,我可以放心‘退休’咧,黄桃有人帮我卖,收入还比以前多。”初夏时节,看着自家桃园陆续结出颗颗饱满多汁的黄桃,吴房村老桃农吴达均满脸笑意。

上世纪九十年代,青村镇被当时的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黄桃之乡”。此后,拥有这块金字招牌的青村镇人不断扩大桃林种植面积。截至目前,该镇2500多户村民从事黄桃种植,种植规模达8000多亩,总产量超过1万吨。但按照吴房村村民的说法,村里栽种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第一批黄桃树已“超龄服役”,栽种者的老龄化,土地的板结贫瘠,以及黄桃成熟期的存放、丰收期的销路,都成为该村年年必须面对的难题。
“小小的黄桃是村民赖以生存的根本,也是我们村建设现代农业、打造特色产业的希望和方向。”吴房村党总支书记秦瑛总结道。为此,村里在改善村居环境的同时,致力推动黄桃产业的转型升级。“‘黄桃+’项目启动后,像吴达均这样的桃农,可以把自家的桃树地流转给村经济合作社,村里再交由知名企业统一经营。这样一来,黄桃的附加值提升了、销路更通畅了,忙了一辈子的老桃农们不就能‘坐享其成’、安心‘退休’了嘛!”秦瑛笑着解释道。

其中也有中交人的一份努力。目前,上航局正配合镇政府,全力打造全国首个以黄桃为主导产业的桃文化“精品村”。随着阿里巴巴、盒马鲜生等大品牌的进驻,为村民提供黄桃种植、配送、销售一体化的专业服务,美丽的吴房村将通过产业振兴奔向致富村、幸福村。“为此,我们特意在桥头种了一棵桂花树,在树下放了一块‘福’字石,寓意‘富贵’吉祥,希望吴房村越来越好!”曹峥笑着说。

一幢幢极具江南海派韵味的小楼或拔地而起、或焕然一新,小镇又有了新的青春。吴房村一期项目试运行的这几天,前来参观的周边村庄的村民向中交建设者发出热情的邀请:“吴房村太美了,希望你们也赶快到我们村里去改造,让我们也变成‘吴房村’!”

来源:上航局

点击图片,回顾精彩内容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