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宏亮瞻局|“全球鹰”坠落背后:美空中侦察体系的转型困局②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王宏亮
字号
E-8“联合星”地面目标监视机
老爷机的升级
对于美国空军来说,U-2S“龙女”证明高水平的维护和持续技术升级可以延长老旧侦察机的使用寿命。这种飞机最初的U-2A版本于上世纪50年代亮相,不过于60年代进行了重新设计,机身尺寸增加了40%。在接下来几十年中,发动机换成了与B-2隐身轰炸机相同的F118-GE-110,座舱也实现了数字化。飞机的供电系统更加强劲,足以为更为复杂的机载侦察设备和其他传感器提供充足能量,同时减少了电磁干扰。U-2S的计划平均服役寿命为45年,通过翻修升级还可以进一步延长1/4,因此其服役到2040年不成问题。 在E-10计划于2007年被取消后,美国空军曾在2011年就E-8“联合星”地面目标监视机的替换方案进行过讨论,当时的结论是可以将未来的第四代地面目标监视雷达安装在公务喷气机(如“湾流”-650)平台上,相比于过去将大型喷气客机作为雷达平台的方式,公务机的采购和维护成本显然要低不少。然而,美国空军领导人却尴尬地承认,他们连落实这一低成本方案所需的资金都没有,在这种情况下与海军联合采购P-8A不失为一种可行方案。不过,美国空军的领导者似乎不愿意做这种给海军帮忙的买卖,采购空军版“海神”短期内恐怕没有实现的可能。
RC-135“联合铆钉”电子侦察机最初的任务定位,与其自“9.11”事件以来在西亚和中亚执行的任务大相径庭。冷战年代,“联合铆钉”大都沿着东方集团的边界飞行,拦截那些可能有助于西方赢得冷战胜利的射频信号。冷战结束后,它们却被用来打击伊拉克和阿富汗境内使用简易爆炸装置的叛乱分子。该型机目前没有任何现实的换代计划,其主要原因是根本没有足够的电子侦察任务等待它去执行。
与RC-135不同,E-3“望楼”预警机并未面临非传统任务需求的压力。恐怖分子没有自己的空军,自然也用不着对他们实施空中预警。不过在类似于利比亚战争这样的局部冲突中,“望楼”仍然为友军飞机提供了作战管理帮助。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空中预警平台的换代不会提上美国空军日程,但E-3肯定会得到进一步的技术升级。E-3预警机经过多次升级,性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
高强度空防压力
冷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联军打击的敌人都缺少先进战斗机和现代化防空手段。这使西方联军能够大量依赖无人机执行情报、监视和侦察任务。然而,美国空军领导人认为,现有的无人机侦察系统难以在高风险战区完成任务,它们在面对中俄,甚至伊朗这样的现代化国土防空体系时缺乏突防与持续监控能力。在最近的研究中,美国空军进一步确认,其需要一种可以在由大量现代化防空导弹和战斗机保护的敌方空域存活的侦察机。
历史上,曾经扮演这一角色的侦察机包括U-2和SR-71“黑鸟”。前者靠高度生存,后者则除了高度以外还有无可匹敌的速度。但我们已经可以从一系列战例看到,高度并不能保证U-2的安全,“黑鸟”虽然从未被击落过但在理论上也并非无懈可击。以S-400为代表的新一代俄系防空导弹完全具备击落飞行高度达到3万米,速度超过3马赫的“双三”目标,这恐怕也是美军将其在1998年就全部退役的原因之一。
美军的另一个选择是将侦察无人机隐身化。2001年EP-3E侦察机在中美撞机事件后迫降中国,该事件直接推动五角大楼下决心研发一款隐身侦察无人机,其成果就是RQ-170“哨兵”(另有绰号“坎大哈怪兽”)。它由曾经研制出U-2和SR-71的洛克希德·马丁臭鼬工厂设计,采用典型的飞翼式隐身外形。从2009年开始,该型机被陆续部署到阿富汗战场和韩国乌山空军基地。该型机并不挂载武器,是一款专用于高强度空防环境的专用战略级侦察机。
然而,事实证明RQ-170所代表的大型隐身无人侦察机理念并不算成功。2011年12月4日,一架在伊朗上空执行任务的RQ-170竟然被伊朗军方几乎完好无损的俘获。10天后,伊朗公开了俘虏RQ-170的方法:使用GPS干扰技术,使RQ-170侦察机错误判断坐标并降落伊朗国土。可以想象,电子战技术不算先进的伊朗尚能俘获美军最先进隐身无人机,那么如果面对更强大的防空体系,该类机型的战场生存概率还能剩下多少(关于反制无人机的具体技术和理念,有兴趣的读者可参阅笔者另一篇澎湃专栏《捕获or击落:风头正盛的无人机有何战场风险》)。美空军原计划研制E-10替代E-3预警机、E-8地面目标监视机等,但由于经费限制,没有下文。
“猛禽”侦察机
不难得出结论,将空中侦察任务完全委托给无人机并不可靠。无人机依赖于预设程序、数据链和后台介入操作的先天缺陷导致这种风险必然存在。伊朗上空最新发生的事情已经再次证明了这一点。
因此,在新一代有人驾驶的专用侦察机研发资金没有着落的窘迫背景下,美国空军已经打算让昂贵的第五代战斗机来承担部分情报收集任务。这类飞机虽然飞行高度一般不超过2万米,但具有隐身和超声速巡航能力,突防概率和安全性有保障,并可执行“察打一体”任务。
仅从平台性能来看,在美军目前所拥有的两款第五代战斗机中,F-22显然比F-35更适合执行该类“硬核”侦察任务。众所周知,F-35“闪电”2并不具备完整的隐身能力和超声速巡航能力,这会降低其战场安全性。然而F-22也有自己的问题,首先是“猛禽”一直以来被人诟病的航程不足,按照公开数据,该型机在没有空中加油情况下的作战半径只有不到800公里,这意味着该型机很难持续对纵深高价值目标实施监控,而仅适用于突击式侦察;相比而言,F-35的作战半径要大一些,尽管其1080公里的数据也没比F-22好多少。
其次,作为制空战斗机,F-22的AN/APG-77雷达具有极强的对空探测能力,最远可以探测到距离本机260公里的非隐身战斗机级别目标(F-35的AN/APG-81只有180公里),且辐射信号可控,不易被敌方发现。此外,该机可以实现过去根本无法想像的16机编队作战,具体形式是16机分为4个4机菱形小编队(前后各2个),每个小编队内部的4架飞机完全共享目标信息,各小编队内有一架长机,4个小编队的长机之间交换目标信息。极高的信息化水平甚至可以让其在执行对空警戒任务时扮演小型预警机角色。
然而,AN/APG-77的对地对海探测性能一般,在这方面不如作为战斗轰炸机的F-35所装备的AN/APG-81。当然美国空军也可以为F-22配备高性能的对面侦察吊舱,但如此肯定会破坏“猛禽”的隐身性能,从而降低用这种高价值战斗机执行侦察任务的必要性。
可以打一个简单的比方,F-22在侦察监视任务中的定位与E-2和E-3类似,而F-35则可能更像E-8。F-35比F-22更适合执行高危空防环境下的对面侦察任务;而F-22则会更多的在对空巡逻警戒任务中出现,例如在阿拉斯加的埃尔门多夫基地,美国空军曾经多次启用这里的F-22对靠近北美防空识别区的俄军战斗机和轰炸机执行监控任务。(全文完)
F-22的AN/APG-77雷达具有极强的对空探测能力
(“宏亮瞻局”系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战略研究中心特约副研究员王宏亮为澎湃防务开设的个人专栏,力求在兼顾分析的深度和厚度的同时,在前瞻性、敏锐度上更上一层楼)
责任编辑:谢瑞强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澎湃矩阵
新闻报料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