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非常之人︱郭药师:帝国兴亡的搅局者
大辽保大四年(1122年)九月,辽帝国“常胜军”统帅郭药师献上涿、易二州,率所部八千人投降宋朝。
曾经不可一世雄霸东北亚的辽帝国,此时已是奄奄一息。自完颜阿骨打1114年起兵之后,女真精骑的铁蹄已经踏遍了大半个辽帝国,契丹武士屡战屡败,辽天祚帝耶律延禧在1112年的春天已逃入夹山(内蒙土默特左旗),帝国内部人心惶惶,一派国运衰微前路茫茫的众生相。
这其中就有郭药师。
在辽、金、宋三大帝国以命相博的大时代之中,郭药师起初本是一个不太起眼的小人物。1116年,也就是辽金战争的第三年,郭药师才第一次出现在史书当中,辽帝国在东北招募当地饥民组成了一支叫“怨军”的杂牌军,而郭药师充其量就是一名杂牌军军官。
随着辽军在战场上的节节败退,这支战斗力非常一般的杂牌军地位飞涨,连带着郭药师也行市见涨,颇有些世无英雄,而使竖子成名的意味。再加上郭药师异常擅长左右逢源和内部斗争,“怨军”被改组为正规军意味浓烈得多的“常胜军”,而郭药师则被辽帝国任命为统领,大有帝国军界新秀的意思。
但几乎就在这位军界新秀飞速上位的同时,1122年四月,南边传来了宋帝国对辽用兵的噩耗。郭药师在新上任的那一刹那,或许也曾踌躇满志过,或许还有过带兵北上抗金,重振大辽的心气,但宋帝国对辽宣战的消息显然彻底涤尽了郭药师身上残存的理想主义。
但凡一个对当时“国际局势”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辽军单挑金军尚且只有招架之功,如果宋军参战,即使这是一支素以战斗力不强著称的军队,但仅以宋军的体量而言,等待辽帝国的只有覆亡一途了。
对此,人精郭药师又岂能不知道?更何况,郭药师虽然未必是什么纯正的汉人,但却也肯定不是契丹人,对辽帝国没有什么天然的认同感更别说家国情怀,既然帝国前途一片漆黑,他一个杂牌军的统领还不忙着赶紧跳船,改换门庭先。
对于郭药师这种背景的人来说,他最信奉的实力哲学应该是,只要手上有兵,喊谁叫皇帝不是喊啊。
既然辽帝国这艘大船很快就要沉没,郭药师也并不介意自己再去多捅几个窟窿,那么,留给郭药师的选择其实就异常简单了,二选一:降金还是降宋。
观望数月之后,郭药师果断降了宋。
如果站在纯算计的角度来看,郭药师的选择的确有些让人费解,女真人的金帝国如日中天,铁骑天下无敌,而宋帝国虽然富甲天下,但军队战斗力稀松平常,如果郭药师单纯想投奔一个强者的话,金帝国肯定是不二选择。
但问题是,实力可能只是郭药师考虑出路时的一个维度,对他这样一个并不打算过太平日子,过惯火中取栗刀尖舔血式生活的高风险偏好者而言,投奔宋朝很可能有以下几点考量。
第一,宋军虽弱,对辽开战以后连落水狗辽军都打不过,但他常胜军能打啊。无论郭药师是否高估了常胜军的真实战斗力,但基本逻辑是通顺的,宋人越不能打,越会倚重他郭药师和这支强军,越会给他高官厚禄。反之,他常胜军能给金军带来什么呢?金人多的是虎狼之师,不缺他郭药师,郭药师投奔了过去,也不算紧缺人才,得不到什么过高的奖赏。
第二,郭药师不会不知道,燕云十六州对大宋朝和宋徽宗本人有多么重要,帮助大宋收复燕云封侯拜相这份盖世功劳足以让郭药师赌性大发。
第三,郭药师可能也低估了辽亡后政治局势的错综复杂。郭药师或许认为,金宋是盟友,金帝国貌似当时也没有表现出对燕云之地的浓厚兴趣,灭辽后双方迅速开战的可能性并不高。更何况,就算开战了,不是还有他常胜军擎天一柱么?
第四,郭药师或许也有些稀薄的民族感情。从他降宋时给朝廷上的那道感情充沛、强调汉民族认同感的降表可以看出,其中当然是表演的成份居多,但血统不明的郭药师应该还是自己当作半个汉人的,特别是,他的那只常胜军中汉人的比例也很大,投宋颇有些“海外游子归国”的意思,在没有利益冲突的前提下,郭药师对这样的民族主义叙事并不反感。
降宋后,郭药师一度表现得很积极,大有将自己作为中兴名将的意思。
郭药师个人军事生涯最高光也最丢脸的一战就是所谓的“奇袭燕京”。
郭药师大概看过李愬雪夜袭蔡州的故事,当宋辽两军在卢沟桥两岸对峙的时候,他提出了一个很有想象力的作战计划:“辽军以重兵抗我,燕山防守必空虚,若选精兵直赴燕山城下,汉民知王师至,必为内应,燕山可破”。
奇袭的上半幕的确是按照郭药师的剧本走的,甚至比他预想的还要容易,郭药师的先锋乔装随乡民押送草车,轻松混进了燕京城,又未经激战就基本控制了全城。
得意忘形之下,郭药师下了一个事后被证明无比愚蠢的命令:只接受汉人的投降,契丹诸虏全部杀光。坦白说,郭药师这么做也很没有政治节操,辽国好歹是你的故国,你为了个人名位投降也就罢了,不求你把枪口抬高一寸,谁知你还刻意多加法,痛下杀手。但这又似乎是历史上很多降将共同的路径选择:为了向新朝输诚,显示自己与旧主的彻底拗断,再加上投降后的某种心理受创,会主动做一些比新朝军人还残忍还出格的杀戮,吴三桂如此(杀永历帝),郭药师也是如此。
此时燕京城中除了北辽小朝廷和萧太后外,还有不少契丹人和奚人,本来大多数契丹人奚人也知大势已去,没有什么抵抗的斗志,但当他们发现,郭药师军在燕京城中真的发动了针对他们的大屠杀时,反倒丢弃了侥幸心理,横竖是一个死,还不如奋起抵抗,和郭药师拼了。
就这样,郭药师把一场唾手可得的胜利达成了一场烂仗,城内的契丹人拱卫着扼守皇宫的萧太后,殊死抵抗,而郭药师军此时满以为大事已定,没有集中全力消灭辽军残余,发倒是忙着酗酒、抢劫和奸淫妇女,让辽军获得了喘息之机。之后,身在卢沟桥前线的辽军名将萧干带兵回援,反奇袭了宋军,宋军大溃,数千精锐死于燕京城中,之前还不可一世的郭药师狼狈的甩下部队,靠一条绳子才逃出燕京。
先胜后败,而且是在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被辽军翻盘,你说,这郭药师算得上哪门子的名将?
顾宏义先生在《天裂:十二世纪宋金和战实录》一书中还提到一个有趣的细节:此时刚刚从军不久的岳飞也参加了奇袭燕京之战,大军溃散之后,因父丧回到家乡。这也应该是岳飞此生参加的第一次大战役,可能也是最窝囊的一仗。
或许是打败仗在宋军里是常规操作,所以郭药师在这之后竟然官运亨通,凭借着这种很快就成为了大宋在燕京地区的最高军事长官。细细想来,以宋军上下当时的实力和心气而言,燕京这种战争最前线也没有什么成名人物敢来。宣和五年(1123)六月,几年前还是杂牌军小头目的郭药师竟然被宋徽宗诏命入朝,正式搭上了皇帝这根天地线。郭药师在东京汴梁受到了大将凯旋般的极高礼遇,俨然是一方大帅的感觉,用美国汉学名家伊沛霞在《宋徽宗》一书中的说法,徽宗以贵宾之礼对待郭药师,显然是希望他也能“像唐朝蕃将一样戍守北方边境”。
为了显示恩典,宋徽宗送了他豪宅美女,带郭药师去汴京最著名的皇家园林金明池看赛龙舟,还召郭药师入宫参加专门为他举办的酒宴。席间,宋徽宗问可否托付他一件事,郭药师回答说:“愿效死。”
但当宋徽宗表示要让郭药师出兵擒拿辽天祚帝,“以绝燕人之望”时,郭药师奉献了一次经典表演,“涕泣如雨”的以“不犯故主”为理由拒绝了宋徽宗,希望另派他人领军。
据说宋徽宗不仅没有怪罪郭药师,反而认为他是不忘旧主的忠臣,赏赐了郭药师。
郭药师以这次经典表演彻底征服了宋徽宗。虽然我不敢说郭药师对天祚帝就没有半点旧情,但从他之前奇袭燕京时的屠杀契丹人的残忍表现来看,当以作假的成分为主。事实上,此种以愚鲁忠诚博得皇帝欢心的套路也并不算很新奇,当年安禄山不就是这样将唐玄宗一路糊弄到“渔阳鼙鼓动地来”。
宋宣和七年(1125年)二月,郭药师的“故主“天祚帝被金军俘获,辽帝国灭亡(这里不考虑耶律大石的西辽)。
当年十月,所向无敌的金军就继而发动了侵宋战争。郭药师从收复燕云的大功臣一下子又变成了宋军对金前线的柱石之将,整个大宋朝都期待着的郭药师的常胜军能有个好彩头,挽狂澜于既倒。
但也难怪大宋朝廷对郭药师的寄望如此之高。之前几个月,宋徽宗近臣中号称最知兵的童贯曾去郭药师军中阅兵,在没有人迹的荒野,郭药师在童贯面前把旗一挥,“俄顷,四山铁骑耀日,莫测其数”,郭药师的这一手将也算久经沙场的童贯一行人彻底唬住了,回朝之后便在宋徽宗面前为郭药师打下“必能抗虏”的保票。当然,童贯没有告诉徽宗的是,郭药师遇见自己时,极尽殷勤之能事,甚至以儿子自居行了大礼。
宋廷中还流传的一个传说是,金帝国使节团在路上碰见郭药师军,都不敢造次的退避一旁,郭药师军竟然胆大到去抢使团的羊羔,凶悍的金人竟然不敢反抗。宋廷对此的解读是,郭药师“威名远振”,只要他在,金军必不敢来犯,然后在内地更没有了备战心思。
不夸张的说,郭药师只和金军打了一仗,就降了。但是,你也不能说郭药师一开始准备投降,他心中的确还是有一些为大宋建立奇功,位极人臣的想法。
1125年十二月,也就是金宋开战的第三个月,郭药师率领四万五千大军在白河迎战金军。还别说,郭药师虽然没什么节操,但打起仗来却真的敢冒险,军队战斗力也真的还行,至少比大多数宋军都要强上几个水位,在战斗中郭药师率领精骑鏖战三十里,突入金军营寨,竟然打得金军不支而退。但谁料常胜军中平日与郭药师不睦的大将张令徽,在关键时刻竟然弃军而遁,引发了宋军的全线大崩溃,郭药师继突袭燕京之后又一次功败垂成,而这次的失败却也真的不是他个人的责任。
此战过后,郭药师不仅彻底丢掉了击败金军的信心,在宋廷封侯拜相的野心也被雨打风吹去。事实上,即使郭药师此时不想降也不行了,常胜军本就是一支对“为谁而战”无所谓,习惯了变幻大王旗的职业军队,战败之后,常胜军斗志全无,内部多股势力都开始自行接洽降金的可能性,甚至有常胜军将领派密使询问金军统帅,“要活的郭药师,还是死的郭药师”。
也就是说,如果郭药师降了金,尚且可以挟常胜军自重保住权位,如果不降,这支军队也将四分五裂了。
更何况,郭药师没有半点为宋廷血战到底而守节的意思,既然打不下去了,他没有半点的犹豫,迅速作出了献出燕京,向金军投降的决定。据说当金军统帅完颜宗望看到降表时,还有点搞不清楚状况,前几天的胜仗部分出于侥幸,怎么转过头来就降了。
最讽刺的是,白河之战后,宋徽宗为了稳住郭药师,匆忙间竟然准备下旨封郭药师为“燕王”,并且王爵可传于子孙,指望激起郭药师的斗志,谁料诏书还未出京城,郭药师已然降了。
关于郭药师的降金,除了金军势大,和以郭药师为首的常胜军反复无常的群体性政治性格这两点原因之外,宋廷自身也是要负不小责任的。
宋徽宗虽然很信任郭药师,而且施恩无数,但是,宋廷对辽国降将又何尝不是反复无常,特别是1123年年底的“张觉事件”,让郭药师和常胜军上下为之寒心。
张觉算是最有名的辽国降将,此人先是投降金国,后来又献上平州叛金归宋,本来嘛,这样的人宋朝哪里能要,这不是公然得罪金人,给了对方骑兵的口实么,但宋徽宗君臣又贪图平州的土地,就冒险接纳了张觉的投降。张觉被金军击败后,逃到燕京,当金国派人向宋朝要人时,宋朝官员先是派了相貌类似的人来冒名顶替,在金国人识破之后,有没有半点担当的杀了张觉,将他的首级献给了金国人。
这一没有信用没有担当的行径,在让常胜军上下对礼仪之邦宋朝鄙夷至极的同时,也让他们深深担忧起自己的处境,郭药师当时就曾放话说,“若来索药师,当奈何?”言下之意是,这大宋朝不是一个可以放心依靠的靠谱大树啊。
降金后,本想在伐宋大业中大干一场的郭药师的戏份并不算多,但却招招夺命。他对金军最大的贡献是,完颜宗望占领燕京后,心满意足的本想领军回朝,谁知郭药师献计说,宋人主力都在河东,河北之地兵力空虚,鼓动完颜宗望一鼓作气,直捣汴京。完颜宗望听了郭药师的谏言,以郭药师为向导,大举南下。顾宏义在《天裂》一书中总结郭药师的“功劳”说:“郭药师洞悉宋朝虚实情伪,金人孤军深入而能全胜而归者,郭药师的参赞之功甚大”。据《宋史》说,金人包围汴京后,很多促狭的主意,比如像骂孙子一样痛责宋廷,变着法的索取各种宝物,都是郭药师的参赞之功。这次,郭药师恐怕就没有在完颜宗望面前谈什么故主情深了,不是每个人都吃这一套。
在完颜宗望和金人那里,郭药师也的确没有得到宋徽宗式的宠幸。事实上,在灭宋过程中,郭药师主要扮演的是高参的角色,并没有得到他期待中的独当一面的兵权。
金人虽然貌似也挺看重郭药师,一度还给了他赐姓完颜的政治荣誉,但他们对郭药师掌握实际兵权却是十分敏感,唯恐成为郭药师反复无常的下一个受害者。完颜宗望有一次让郭药师率领千名骑兵作为向导,这让巅峰时期曾统军近十万的郭药师极为不爽,嫌兵少不肯领命出发,完颜宗望的安抚方式也就是,再给这位昔日的大帅加了一千人,还不让他干这干那。
郭药师至少算是个功臣,金人最多也就是剥夺他的实权罢了,而常胜军的下场就很凄惨了。金军灭掉北宋之后,完颜宗望就找了个借口将常胜军全军缴械,取消编制,遣送回东北老家,只留下郭药师等几名高级将领。
常胜军一大群自居功臣的军官们不知道状况,跑到完颜宗望那里去理论。完颜宗望一开始还若无其事的就问这些人:“天祚帝待汝等如何?”军官们答称:“天祚帝待我等厚。”。再问:“宋赵皇如何?”再答:“赵皇待我等尤厚。”完颜宗望当下就沉下脸说:“天祚待汝厚,汝反天祚;赵皇待汝厚,汝反赵皇;我无金帛与汝等,汝等定亦反我,我不用汝等”。常胜军这群军官听完,一句话都不敢说就散了。
当常胜军全军上下打道回东北的路上,完颜宗望组织伏兵,以检查军备器械为名,将八千多人一网打尽,随军家属不分男女老少全部杀光。
就这样,活跃在北中国舞台上数年,曾在辽金宋三大帝国兴亡中扮演了关键却不光彩角色的常胜军,就以这么一种被斩草除根的形式彻底消失在历史中。
郭药师此刻的心态或许有些兔死狐悲,但更多是劫后余生的侥幸吧。但可以肯定的是,郭药师叛辽叛宋时的那些雄心与野心在金人的屠刀之下早就被吓得一点都不剩了。
1132年秋,也就是郭药师降金的第七年,郭药师突然惹上了牢狱之灾,而具体原因史书上也没有明言,大概也是“莫须有”吧,后来虽然获释,但其全部家产被当时的金帝国当权派完颜宗翰所得,折腾了大半辈子,到老却一无所得,郭药师由此也郁郁而终。
《大金国志》对此曾有评论:“大金虽以权宜用之,其心岂不疑之哉?始夺其常胜军并器甲鞍马散之,继夺其家财没入之,药师得不死幸矣。”
是啊,大金国至少还留了你郭药师一条命啊。
《金史》对郭药师的一生也有过一段很精要的评论,“郭药师者,辽之余孽,宋之厉阶(祸端),金之功臣也。以一臣之身而为三国之祸福,如是其不侔也”。
在那个时代,金帝国还未发展出一整套基于儒家义理的政治伦理,也没有如乾隆时期那样堂而皇之的编撰出《贰臣传》,但对郭药师此等人的厌恶与提防甚至还要强于清代,如果说清代更多是伦理谴责,那么金代就直接是斩草除根了。
宋朝更是在这其中扮演了一个拙劣玩火者的角色。从叛辽归宋的马植(后改名赵良嗣),到反复无常于辽金宋三朝的张觉和郭药师,宋人在那个时代似乎特别热爱玩弄这些招降纳叛的取巧伎俩,但一方面自身军事实力无法保障投机获得的政治成果,另一方面在政治道义上又屡屡授人口实,最终遭到了反噬。
从道义上而言,宋朝比郭药师又高明到哪里去呢?
就以郭药师之子郭安国作为这篇小文的尾声吧。郭药师虽然一生在金国不受重用,但郭安国在海陵王完颜亮的时代却成为了一颗上位迅速的政治新星,据说完颜亮就是因为郭安国“将家子”的身份封他做过兵部尚书。但在伐宋过程中,郭安国的角色非常像一个耍嘴皮子的谄媚之臣,仗还没开打,就上奏完颜亮说:“皇上得提前安排起来了,俘虏赵构之后,把他关在什么地方?”
这样的话,完颜亮当然很爱听。可见就当官来说,郭安国是比父亲强一些的。
郭安国的下场是,当完颜亮在兵变中被杀之后,他这样的宠臣,自然是要一起去陪他的皇上的。
延伸阅读:
《宋徽宗》,[美]伊沛霞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8月版
《天裂:十二世纪宋金和战实录》,顾宏义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12年3月版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