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央广时评:多注意问计于民,改地名才能“改”出文化自信
近来,关于全国部分省区更改地名一事不断引发舆论关注。地名,不仅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文化“符号”,同样也承载着许多人的乡愁心结。有专家认为,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是地名管理、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的重要举措。笔者认为,更改不规范地名,是一种理性文化的回归。改地名,不是一个简单的形式,更需要改出规范和制度。
去年底,民政部、公安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的通知》(民发﹝2018﹞146号),对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做出安排部署。近期,河北、陕西、海南、广东、宁夏、山西、浙江、山东、湖北等地已经展开或正在展开此项工作。地名,不仅具备文化属性,还兼有历史属性,以及背后广为传扬的人文故事等等。当我们倡导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过程中,对不规范地名的更改,是一件势在必行、顺势而为的好事。这是因为多年前一些地方曾经掀起的地名更改“热”,导致一些“大、洋、怪、重”等不规范地名满天飞,不沾边、不靠谱的外来词、洋词、甚至带有浓重封建色彩的地名也掺杂其间,同时还夹杂着一些商业居民小区开发商“追名逐利”的瞎起哄助长了肆意更改地名的歪风邪气。种种不规范的更改地名,带来的不仅是混乱,还有对地方文化的不尊重、乃至蔑视。
造成随意更改地名以及地名不规范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掌握更改地名权力部门的“长官意志”、监管不到位、拍脑袋行为;也有好大喜功、贪大求全、封建迷信,以及对地名中文化历史背景的忽视。
俗话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地名,对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形象而言同样举足轻重。因此,更改地名决不是简简单单、一蹴而就,需要认真调研,充分听取民意,履行严格的听证手续,才能将不规范地名更改规范、到位。至于那些已建、在建和即将建设的商业居民小区和文化、旅游等社会服务设施的名称机构,也需要相关管理、注册部门严格把关,从源头上杜绝不符合文化元素名称的产生。同时,相关部门在进行不规范地名整顿工作过程中,也要防止“一刀切”和扩大化倾向,多注意问计于民,才能在改地名中“改”出文化,“改”出水平,“改”出文化自信。
更改地名,看似很不起眼,但事关文化历史传承,必须要秉持严谨、实事求是和认真负责的态度。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更改地名,改出规范、改出制度,改掉文化糟粕、改掉崇洋媚外的恶俗,才能保证优秀地名的文化属性,彰显出我们文化自信的实力来。
(原标题为《【央广时评】改地名,需要改出规范和制度》)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