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回望外滩70年,这10个“打卡点”是否勾起了你的回忆?
准点响起的《东方红》钟声、游轮的汽笛声、游人交织的喧闹声……作为上海的城市名片,外滩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时至今日已然成为魔都的文化符号。回望外滩70年,她的发展脚步承载了一个时代的记忆,我们从中特选取十个“打卡点”,记录外滩讲不完的故事。
外滩信号台 视觉中国 图1、外滩信号台平移
外滩信号台原称洋泾浜气象信号台,俗称“天文台”,专供报时及报气象之用。始建于1883年,当时只有一根木杆,顶端安装风向仪和风速仪,杆上有数根绳索,用以扯报风旗,为来往的船只预报气象。
这座信号台在上海解放后的十几年中,依然发挥着重要的气象作用,1953年交由水上公安局派出所使用,后因有广播电台和通过电话询问天气,此处作用才渐小,遂予以撤销。随着岁月流转和科技日新月异,外滩气象台逐渐失去了在观风测雨方面的重要作用。
上海中心气象台于1957年2月15日决定,外滩气象站停止工作,风暴警报信号由港监部门负责悬挂。
1993年外滩实施综合改造二期工程,上海为了保护古建筑,将外滩信号台整体向黄浦江方向移动了22.4米。整个工程花费人民币540万元,采用当时最先进的建筑整体平移技术,并在天文台内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街头博物馆——外滩历史陈列室,于1995年6月正式对外开放。
由此,外滩信号台作为历史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被很好地保留下来。
董家渡地区的棚户区 上海城市记忆空间研究院 图2、董家渡
从杨浦大桥到南浦大桥,黄浦江河道呈现了S形的曲折。南部凸出的端点,人称董家渡。
董家渡之名最早见于清嘉庆《上海县志》,溯其渊源,还需往上推。1523年(明嘉靖二年),上海知县郑洛书在这儿设了一处义渡,名为北仓渡,为当时黄浦江八长渡之一。后来一位姓董的浦东人,置了条可坐23人的大船来回摆渡,这便有了董家渡之名。
另有说法因是明代书画大家董其昌出生在这里而得名。不过,据《华亭县志》《云间杂志》等文献,董其昌是出生在他家族世居的董家汇,就是今闵行马桥董家老宅,董家渡与董其昌看来没有什么关系。
不管此名何来,一条石板大道将渡口与稍晚些筑的上海县城小南门连了起来,渐渐地就成了交通黄浦江两岸的一大要津。
就在这儿,自晚清到民国初年,崛起了几个在上海滩甚至在全国很有影响的家族,有朱姓、沈姓、陆姓等等,又都冠以“董家渡”三字,便使这个地名更加响亮。这些家族中又以出身沙船世家的实业家朱志尧、朱季琳兄弟家族最著名。
也是在这儿,诞生了上海有史以来的第一家会馆——商船会馆,会馆由船商们集资在董家渡马家厂置地建造。会馆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竣工;乾隆二十九年(1764),又对原大殿进行重修、增建。
2010年8月,黄浦区董家渡13B、15B地块旧区改造第一轮意愿征询,愿意改造的居民户数提前一周超过地块应征询总户数的90%以上,黄浦区董家渡13B、15B地块旧区改造第一轮意愿征询通过规定比例,旧区改造工作正式启动。
2013年9月,董家渡18号地块二次征询生效,董家渡18号地块是黄浦区当年实施的重点旧区改造项目,其建设开发关系到整个董家渡地区教育、市政、公用事业的配套以及外滩金融集聚带建设。
2019年5月8日,绿地外滩中心项目启幕。绿地外滩中心位于上海外滩金融集聚带,与隔江相望的陆家嘴金融城共同承载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空间规划重点布局。绿地外滩中心项目涵盖修缮商船会馆。
1982年7月5日,延安东路外滩,上海第一座人行过街天桥。这座U形天桥,高5.2米,宽3.5米,三面桥身中跨度最大的一面为35.59米,每小时可通过四万余人次。新华社 图3、延安东路外滩天桥拆除
该天桥位于中山东一路、中山东二路与延安东路交会处,是上海市中心最早建成的一座天桥。
天桥1982年4月15日动工,同年6月30日竣工。之后,外滩第二期改造工程道路向南延伸拓宽,该天桥的北桥和南桥于1993年10月被拆除,当时仅保留西桥,后西桥也被拆除。
2008年,“亚洲第一弯”延安东路外滩下匝道被拆除。
1992年4月,上海外滩改造工程的施工人员正浇捣新防汛墙混凝土。改造后的上海外滩将向黄浦江心扩展数十米,沿江地带建有观光、商业、停车和绿化等各种设施。新华社 图4、外滩防汛墙岸线外移和观光平台建设
1988年12月,上海市政府确定了外滩改造方案,它被称为关乎民生的“一号工程”:道路拓宽,防汛墙外移,新设观景台,建造陈毅广场,在路的最北端、苏州河与黄浦江的交汇处竖起上海人民英雄纪念塔。
在外滩综合改造中,外滩防汛墙岸线向江心外移6-49米,建成厢体式结构的防汛墙,平均宽度15米,厢体下部为外滩停车库,上部为外滩观光平台,全长1.8公里,可在平台上环望黄浦江两岸美景。
2012年06月21日,上海外滩源 视觉中国 图5、外滩源
外滩源位于黄浦江、苏州河交汇处,东起中山东一路,西至四川中路,南达滇池路,北抵南苏州路。这一地区从时间上讲,拥有外滩地区最早建成的一批历史建筑;从空间上看,又是外滩的起点。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近代历史人文底蕴,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外滩的源头。如今,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和区域项目的开发,外滩源焕发出勃勃生机。
2006年,外滩源项目被列为浦江两岸综合开发先行工程。2010年4月,外滩源区域内的公共绿地和圆明园路特色景观街基本建成并开放。
2008年4月6日,在拖船帮助下,驳船运载着上海外白渡桥南段桥面驶往黄浦江。新华社 图6、外白渡桥移位修复
外白渡桥是中国第一座全钢结构铆接桥梁和仅存的不等高桁架结构桥,同时也是自1856年以来在苏州河河口附近同样位置落成的第四座桥梁。由于处于苏州河与黄浦江的交界处,因此成为连接黄浦与虹口的重要交通要道。
第一代桥建于1856年,名为威尔斯桥,是一座木桥。第二代桥因过桥不再收费而渐为民间口误为外白渡桥。第三代桥是到了光绪年间,木桥几经补修,已不能适应交通发展的需要,工部局决定另建钢结构桥。1994年,该桥被列为优秀历史保护建筑。
2008年4月,除桥墩以外部分被从原处拆下,送往上海船厂进行大修,为配合外滩地区交通综合改造工程,外白渡桥同时开始移桥修缮,并于次年复位。
2019年2月11日,上海。从海关大钟俯瞰城市,大钟见证着城市的日新月异。视觉中国 图7、海关大钟
外滩最引人注目的建筑莫过于海关大楼。
1857年,清政府选址汉口路外滩重建海关,这就是上海早期的江海关。这幢建筑为古庙式,建有牌坊一座,书“上海北关”4个大字。
1893年因房屋不够,上海道筹款将原庙宇式的海关改建为英国教堂式样,此为中期江海关,已经建有5层高的哥特式正方形钟楼为海关的标识,顶端有小型海关大钟一座,钟鸣之声全市可闻。
后期海关大楼是在原址上用了2000万两银子改建的一座大型建筑,是欧洲古典和近代建筑折衷式(有人说外观是希腊式新古典主义风格)建筑。大楼1923年委托英商公和洋行设计,1927年12月落成。大楼占地5722平方米,高70米,建筑面积32680平方米。
海关大楼顶部有中国最大、建造最早的海关大钟,钟楼高4层,连整楼总高11层。大钟有东西南北4个钟面,每一面用12角棱形图案相拼,直径长达5米多。钟面上指时的是紫铜长针,每根重约120斤。在当时,此钟为亚太地区之冠,也是世界上著名的大钟之一。有人说是仿美国国会大钟制造,在美国造好后运到上海。
在海关大楼的正对面,今天的人们又建了一座叫“时代的步伐”的瀑布钟,瀑布钟镶嵌在绿色长廊之中,钟高3.5米,长2.7米,呈墨绿色阶梯状,共分10个台阶,每个台阶上装有喷水管,用电脑控制,喷泉涌出由一千多个水柱形成的水帘,水帘顺势而下成为瀑布。
五彩灯光映于水帘,显现出用阿拉伯数字表示的世界主要城市时间。时代瀑布钟与海关大钟相映成趣,两钟位置一高一底,风格一是古典,一是现代,装置一是机械驱动,一是电脑控制,“一老一少”相得益彰。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从当年6月30日零时起,海关大钟停奏报时乐曲,只响整点钟声。2003年至今,海关大钟重新奏响《东方红》。
上海市人民英雄纪念塔。视觉中国 图8、人民英雄纪念塔
纪念塔于1994年上海解放45周年纪念日建成,并对外开放。
纪念塔入口处的涌泉池上横架由四块巨石组成的影壁,正背两面凿刻“浩然正气”、“永垂青史”八个鎏金大字。
纪念塔总体布局由半岛平台,下沉式圆岛广场,塔体、题字碑、雕塑等部分组成。纪念塔的整体以黄浦江奔腾不息的江水为背景,象征一百多年来上海人民前仆后继、不折不挠的斗争历史。
半岛平台中部横立题字碑、镌刻着“上海市人民英雄纪念塔”鎏金塔名。下沉式圆岛广场中央拔地而起高达60米的三根花岗岩塔体,寓意从鸦片战争、五四运动到解放战争以来在上海历次革命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广场四周是一道长120米、高3.8米向外倾斜的花岗岩雕像,展现鸦片战争以来上海人民革命斗争可歌可泣的斗争业绩。
2018年12月20日,上海,灯光改造后浦西外滩万国建筑群的夜景灯光。视觉中国 图9、外滩灯光改造
1989年,黄浦区政府决定用灯光来辉映外滩建筑群优美绝伦的风姿,美化外滩夜景。
2018年,黄浦江两岸景观照明提升改造的部分主体工程已基本完成,在黄浦滨江外滩段,全新亮相的海关大楼一改以往通体金黄的形象,LED灯代替了原来的钠灯,实现从经典金黄色到月光皓白色的过渡。
1993年9月28日,上海市第一任市长陈毅同志的塑像在上海南京东路外滩落成。塑像高5.6米,为青铜材料制成。新华社 图10、陈毅广场
外滩综合改造工程竣工后,为纪念上海解放后第一任市长陈毅,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于1993年底在南京东路最东端的外滩风景区,矗立起坐北朝南的陈毅铜像。铜像基座高3米,像高5.5米、重3.6吨。
2010年,黄浦区地名管理办公室批准命名“陈毅广场”。
时代发展,历史进步,无言却沉淀精粹人文的建筑,和无数守望这座城市的人,共同铸就了百年外滩的荣光。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