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海建设“15分钟社区生活圈”,这些社区已先行一步

上海大调研
2019-06-20 10:35
浦江头条 >
字号

上海2035总体规划提出,要营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如今,一些社区已先行一步,在生活圈建设上初具特色;比如,有了更多的公共空间,有了更多优美的慢行通道,有了更多富有烟火气的沿街集市......

今天先来看两个案例。

案例1 | “人文新华”

本文图片均来自微信公众号“上海大调研”

坐在绿地休憩亭与友人聊天,在文创空间与青年就业者喝下午茶,围观清晨沿街集市的烟火气……这是许多市民憧憬的理想社区生活。

近期,长宁区规划资源局和新华路街道启动了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试点工作。以“热情、关爱、包容、活力”为定位的新华街道,入选了市级试点,并作为重点试点之一。新华路街道以“花园社区、人文新华”为主题,紧密围绕老百姓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的基本要求,营造低碳、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打造开放、便利、共享的居住空间品质,焕发新华街道人文生机与社区活力。

社区规划师担当“大任”

根据《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社区生活圈将成为上海社区公共资源配置和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

“15分钟社区生活圈”就是要让市民在以家为中心的15分钟步行可达范围内,享有较为完善的养老、医疗、教育、商业、交通、文体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通过构建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社区服务圈,提高居民生活品质。

为了做好试点工作,真正为市民打造理想社区生活,长宁区规划和资源管理局在市局指导下,已形成区局+街道与社区规划师+规划设计团队(营邑规划)等多方参与的工作组,牵头推进规划编制工作;同时,建立了长效的社区规划师工作机制,强调社区规划师在规划编制及实施过程的全程参与,全面掌握社区规划及建设动态。

居民心中理想的生活圈

工作组在居民区里走访调研。

工作组成立后,在社区规划师的带领下,从现状设施的使用对象、使用频次、使用时段、活动组织等方面研究社区居民活动特征及行为习惯,结合居民调查、居委座谈、专题访谈和现场交流等形式了解居民实际需求,研究社区真正需要的服务和有归属感的生活环境。

少:可用空间资源少。

众所周知,地处长宁区东部的新华路街道,街区整体建成度较高,可利用空间资源有限,特别是有相当一部分历史人文建筑,隐匿在街区之中,不宜改建。

多:社区短板问题多。

新华路街道老旧住区总体品质相对较差,其中,为老服务设施匮乏、大型活动空间不足、慢行街巷断头路较多等问题突出,硬件设施相对落后,长期困扰着社区居民的出行和日常生活。

三个关键词:空间、治理、规划

上生新所更新前后对比。

工作组深入了解居民的生活习惯,发掘社区生活发展瓶颈,结合社区特征,参考相关标准,对社区需求进行全要素梳理,形成短板要素清单,明确下一步应当重点补足提升的内容。

1. 多种渠道挖潜空间资源

针对街区可利用空间资源有限的情况,工作组积极从多种渠道挖潜空间资源。对社区可开发地块、存量更新地块进行梳理,并结合实地调研挖潜附属空间、桥下空间、街角空间、闲置用房等社区零星微空间,对该部分空间进行整合再利用,推进社区更新改造。

2. 多种手段创新治理模式

工作组在社区短板清单和资源挖潜基础上,强化社区顶层设计,绘制“一张蓝图”,引领社区发展。通过规划调整、城市更新、社区微更新、管理优化等多种手段,创新治理模式,推动项目落地;同时,尝试采用可视化的分析方法,更直观生动地呈现社区各项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各项短板进行相应补足。

3. 三年计划进行长远规划

考虑到近期项目从需求的迫切性、实施主体的积极性及实施难易度等方面入手,工作组拟定三年行动计划,细化实施主体、资金来源、建设时序、操作路径等多方面内容,形成一张清单与一张索引,作为各建设部门的三年建设行动依据。

新华路街道试点工作的后续环节中,长宁区规划资源管理局还将继续携手新华路街道和社区规划师进行全过程跟进。同时,继续做好调研工作,真正服务于老百姓,提升生活品质,打造有归属感、幸福感的居住社区。

案例2 | 浦东缤纷社区

在福山路,街道公共空间品质和活力有效提升。

在双拥广场,太阳能发电装置得到增加,休憩、棋牌、图书漂流等活动有了更丰裕的场地。

在东园小街,慢行通道被打通,内部公共空间实现开放和共享......

如今,在浦东缤纷社区,塘桥休闲广场、陆家嘴福山路健身跑道、陆家嘴双拥广场等一批试点项目已建成,街道内的公共空间品质正在逐步提升。而这同样来自于“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试点推进。

2017年,浦东新区启动了缤纷社区试点工作,以“精心设计,服务百姓,点亮生活”为总体目标,力求推动建成环境的物质条件提升和社区居民的情感融入,打造具有场所认同感、归属感、具有人情味的社区大家庭。在整个试点进程中,“两个创新”推动了缤纷社区建设。

技术方法创新

通过“找问题、听诉求、查盲区、聚焦点、挖潜力、落项目”6个阶段制定社区规划方案,并推动具体项目实施。

1. 多渠道采集居民需求

在“找问题、听诉求”阶段,规划设计师搭建起沟通的桥梁,采用多种方法听取民意,汇集民智,包括街道居民访谈、社会学调查问卷,公众微信意见收集等方式,此外,创新采用街道三年内的“12345”市民服务热线数据,搜集居民投诉较多的问题,绘制社区的“问题地图”。

2. 合理挖潜社区资源

在“挖潜力”阶段,结合对地块自身特性的分析,发现可快速提升效果的消极空间:一是对尚未按照控规实施的地块,在建设中补足社区中较缺乏的小型服务设施;二是对消极低效使用的公共空间如公共通道、公共绿地、河道两侧等,通过环境改造,提高既有公共空间的使用效率和品质。

3. 加强社区发展顶层设计

在居民需求调查和社区资源挖潜的基础上,强化社区顶层设计,以“一张蓝图”引领社区发展,“一张蓝图”重点聚焦慢行交通、公共空间、公共服务和公共艺术活动四大领域,并综合考虑居民需求紧迫度、项目实施难易度、相关工程建设时序等因素,形成三年行动计划。

实施机制创新

采用“协作式设计”,突出多方协作、全过程参与的特点,组建以街道、居委会等为主体,社区居民、社会组织、专家等多方参与的行动机制,并通过发布会、微信公众号、空间艺术季案例展、新闻媒体等多种方式,进行线上线下宣传和积极动员,激发社区自治、共治活力。

1. 构建 “一图三会”制度

“一图”指项目的一张设计方案图,“三会”指听证会、协调会和评议会。实施项目由业委会、社会组织或企事业单位提议,居委会、业委会通过“听证会”等方式广泛征集居民意愿,通过“协调会”公示、投票等方式吸纳民意民智,最后通过“评议会”对设计方案的优劣进行决策,将公众参与渗透于项目设计和实施的全过程。

2. 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

社会组织由兼具一定城市规划设计与社会工作相关专业的团队组成。例如陆家嘴福山路跑步道项目,通过陆家嘴社区公益基金会平台,筹措建设资金,组织设计师与居民齐商共议,形成最终的实施方案。艺术墙绘项目也是由陆家嘴社区公益基金会联合立邦集团共同推动的公益项目。

3. 专家领衔指导,专业团队支撑

浦东新区政府聘请9位行业内权威专家作为导师,对应九类微更新项目,其中五位导师与五个街道建立“一对一”指导关系。项目设计实行设计师和导师签字的技术负责制,导师参与筛选符合社区需要、居民意愿的项目,指导方案设计工作的开展,并选择重点项目进行示范设计。

“理想社区”,近在眼前。

(原标题:《“15分钟社区生活圈”,你入圈了吗?》,有删改)

    责任编辑:高文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