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纪念|彭小莲走了,让我们记住她
惊悉导演彭小莲6月19日上午在沪辞世,享年66岁。
彭小莲1953年6月出生于湖南省茶陵县。曾在江西插队9年,1978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后分配到上海电影制片厂从事导演工作。其作品在国内外获得多项嘉奖,代表作品有《女人的故事》《上海纪事》《假装没感觉》《美丽上海》《上海伦巴》《我坚强的小船》《请你记住我》等,其中《上海纪事》曾获华表奖最佳故事片,彭小莲本人凭《美丽上海》获第24届金鸡奖最佳导演。电影承载了彭小莲太多的情怀与思考。2018年,她的最后一部电影《请你记住我》上映,在这部影片里,她让当时92岁的黄宗英如愿再度登上银幕。为此,她还专门撰写了《领衔主演:黄宗英》一文记叙了当时情景。彭小莲导演的作品总是离不开上海这个元素。她曾对我们记者说:“我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我对上海特别特别地熟悉,那一幢幢房子里的人及它背后的故事,体现着她的文化和历史,值得大写大拍。”特此重刊《彭小莲与她的上海情结》一文,以志纪念。
《彭小莲与她的上海情结》
马信芳/文
2002年,一部由吕丽萍和孙海英主演的电影上映了,那就是导演彭小莲筹划的“上海三部曲”的第一部《假装没感觉》。透过上海一个普通市民家庭里发生的故事,表现出她对女性情感和女性独立自主意识的文化关怀。当时虽未在国内取得轰动效应,却被誉为是少见的一部拍出上海城市韵味的影片。而当其改名《上海家族》移师日本上映后,却迎来如潮好评。
两年后,带着淡淡的忧愁、讲述上海一个大家庭中母亲与她的4个子女之间复杂悱恻的情感纠葛的《美丽上海》问世,在第七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一举斩获了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4项大奖,这在金爵奖史上前所未有。一部影片一夜绽放,随后又登陆央视和本地的电影频道,让更多观众通过电视机欣赏到了这部折射出上海人情感的作品。
次年,彭小莲开拍“上海三部曲”的第三部《上海伦巴》。时值中国电影百年,她巧妙地以老一辈艺术家赵丹与黄宗英之恋为原型,用电影说电影的形式向中国老电影人致敬。老上海的浪漫在“伦巴”中尽情发挥,虽然与《美丽上海》等片的写实风格有所差异,但业界都知道,彭小莲此为是圆她长久以来的一个梦。
《美丽上海》海报或许,这就是我们这位女导演,对上海这座城市的深深情结——弄堂角落里的吴侬软语,细说着家长里短;精致的别墅花园里,铺满了秋天的红叶;“上海”的含蓄和“伦巴”的奔放交织缠绕,就像演员在台上与台下的光影轮转之中。彭小莲把上海分解成了一幅幅油画,而每一笔都透着这个城市中特有的人情冷暖。
和其他82届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黄金一代”不同,这位“第五代导演”低调、边缘。她拍的片子也一如她的为人,几乎不可能和那些商业大片出现在同一排货架上。即使她说的故事是发生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跳着伦巴的旧上海,镜头里穿梭的华丽旗袍不过是当时人故事里的微小注脚,但它确是上海味道老浓的故事片,有别于王家卫那种在香港搁浅的上海记忆。
独立导演到访问学者
“文革”后,彭小莲获得了报考大学的机会。因为她是和妈妈一起在电影厂长大的,电影早就溶入她的生命,她毫不犹豫选择了北京电影学院,并跨进了导演系。这一班出了一批出类拔萃的人物,并形成了令世界影坛瞩目的中国第五代导演群。彭小莲跻身其中。从这点说,她又是幸运的,毕业后就被分配到了上海电影制片厂。
彭小莲没有想到,自己学的电影竟是烧钱的艺术,而她偏偏不擅长去搞钱,自然就无法选择自己钟爱的题材去创作。就这样,她只得用另一种方式搞艺术。她不放过每个拍片机会,往往将别人不敢接手或不屑一顾的题材接过来,利用极有限的资金,极尽全力发挥自己和剧组成员的想象力、创造力,同时将此做到极致。所以,她对每部得来不易的影片,倾注了她的追求,每部都有她别出心裁的创造,因而都能出奇制胜。
1986年彭小莲导演《我和我的同学们》。影片生动真实地反映了当代中学生的生活,塑造了蓬勃向上、个性鲜明的中学生群像,总体构思完整,镜头运用、画面构图和节奏的掌握都自然流畅,展示出她的专业技巧和艺术才华。影片获得第二届“童牛奖”优秀儿童少年故事片奖和导演奖,接着又荣获第七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儿童故事片奖。
第二年,彭小莲执导《女人的故事》。此片讲述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下,三个从未出过门的农村妇女毅然离乡挣钱的故事。影片融入了彭小莲对社会和女性的深深思考,细腻入微地传达出女性内心情感的变化,触及到相关的社会根源性问题。影片一上映,就受到专家和观众的肯定。不久,受到国外电影界的关注,先后在8个国际电影节上放映,并获12届法国国际妇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夏威夷国际电影节观众评选最佳影片奖。日本纪录片大师小川绅介生前看了这部影片后,认为彭小莲的电影语言极其漂亮,懂得如何把握细节和营造氛围,给予了很高评价。1992年,小川因病去世,留下尚未完成的纪录大片《满山红柿》,其遗孀据此找到彭小莲,希望她接手完成小川的遗作。经彭小莲后期制作,《满山红柿》后来成为日本十佳纪录片之一。
当她事业处于上升期时,1989年彭小莲收到了去纽约大学电影研究院当访问学者的通知,同时洛克菲勒基金会给予两万美元的奖学金。然而,面对这极好机会,她却纠结起来:一是暂时要告别中国影坛;二是妈妈病得很重。她难以启齿啊。还是妈妈最知女儿心,那天,妈妈看着彭小莲,对她说:“你有机会出去读书,见世面,这是我和你父亲渴望了一辈子的事情。你父亲在九泉之下都会笑出声音来的。”
“那你?”
“你别牵挂,妈妈什么都经历过了,这算什么。你去吧,到了那里,就把这里的一切都忘记……好好学习!”妈妈嘱咐女儿。
“这怎么可能呢?我离中国越远,那份思念就越深,所有的记忆像放电影一样越来越清晰。”彭小莲回忆说,“所以,我一拿到学位,马上就回国了。”
回国后,彭小莲除继续从事导演工作外,开始担任独立电影制片人。1996年她参与改编的影片《我也有爸爸》获得极大成功。同时,她独立执导了《犬杀》,该片通过一起狗咬主人致死的离奇事件,引发出一桩扑朔迷离的谋杀案,情节曲折,引人入胜。1998年,为纪念上海解放50周年,她又执导影片《上海纪事》。该片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反映了“上海解放”这一重要历史转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接管特大都市时采取的一系列有力措施。彭小莲以熟练的电影表现手法使影片艺术地再现了这段难忘的历史。该片获得了1998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最佳故事片奖。
“上海味道”浓郁的三部曲
如果说,从大学毕业到独立执导影片,这15年对电影这门艺术还属从初识到认知阶段,那进入新世纪后,她对电影语言的运用已日趋成熟,小川绅介大师生前称彭小莲一定会成为优秀导演的预言开始兑现。
2000年彭小莲无意间看到《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作品选》,打头的一篇就是一等奖获得者徐敏霞的《站在十几岁的尾巴上》。彭小莲说,“我似乎看见了一扇窗口,一个压抑的家庭,一个女孩子的难以表达清楚的困惑。顺着她的情感的变化,我渐渐看见了跟我们这代人不同的东西。选择拍它的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这篇作文给我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电影元素,就是它的行为线。在她们不断地搬家、寻找房子的过程中,我看见了一对感情上没有归宿、没有安全感的母女。”
《假装没感觉》海报于是,她很快找到原作者据此改编成电影《假装没感觉》。影片通过石库门里一个普通市民家庭里发生的故事,从生活、婚姻、爱情等方面展现了三代女性处理问题的不同方式,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彭小莲大学时代的朋友吕丽萍,不仅自己加盟《假装没感觉》,还把孙海英也带进了该片,两人的精彩表演为影片大大增色添彩。这是彭小莲筹划的“上海三部曲”第一部,她悄然揭开“大上海”繁华的面纱,把普通人的生活展现给观众。看来温馨而亲切,却给人以无尽的遐思:女人,究竟该怎样生活?
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假装没感觉》还感动了已经7年没拍电影的著名制作人徐枫女士。徐枫的汤臣电影公司拍摄过《五个女人和一根绳子》《滚滚红尘》等名片,更凭借电影《霸王别姬》获得过第46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在徐枫看来,彭小莲的才华,尤其是对上海精神气质的准确把握不可小视,于是她决定为彭小莲的下一部电影《美丽上海》投入巨资。
徐枫还为之请来了王祖贤和顾美华,当她们与凭借电影《城南旧事》赢得无数赞誉的郑振瑶、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赵有亮和北京人艺的冯远征等一起,演绎花园洋房中分散在世界各地的4个子女回家看望母亲的故事时,旧日恩怨矛盾暗起,但人与人之间的宽容和理解却又绽放出它的美丽,浓郁的上海风情在老洋房中展现。
《美丽上海》赢得了上海人,且把专家们征服了。2004年9月,在第2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选中,一举囊括了最佳故事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四大奖项。香港导演吴思远在宣读评委会的评语时说:导演彭小莲在《美丽上海》中整体把握得当,叙事流畅,细节处理真实、细腻,人物个性刻画生动,对历史有较为准确的认识和把握。
彭小莲对上海一往情深,她原计划拍摄的“上海三部曲”,并以房子为特征。《假装没感觉》,讲的是石库门中的故事;《美丽上海》,讲的是花园洋房中的故事;第三部是发生在高级公寓里的故事,里面的知识分子、干部,当年去延安寻找理想,现在他们的儿女要去西方寻找理想……然而,“高级公寓”没来,《上海伦巴》却“捷足先登”了。
《美丽上海》中彭小莲(中)为演员说戏于是一个凄美的老上海爱情故事正逢电影诞生百年登场了。因为是以老上海电影圈为背景,因为剧中出现的《乌鸦与麻雀》,于是,赵丹和黄宗英的爱情故事成了《上海伦巴》的原型之一,抑或就是依据那段风花雪月却故意隐去主角的名字。不管怎样,含蓄内敛的情感表达永远都是老上海爱情的既定模式,所以就连原型生活和电影剧本之间的界限也被处理得模糊不清。这是一段在镁光灯前后之间流淌的爱情,一个游走于高光与阴影边界之上的传奇,戏中有戏的叙事结构让整部电影充满了蒙太奇式的神秘。
彭小莲说,很多人都喜欢写上海的黑帮、风花雪月……但对我来说,一直想表现的是老上海的左翼,带理想主义的很美好的艺术家的东西,当年很多很好的艺术家都是从那里走出来的。
《上海伦巴》海报影片完成后,彭小莲带着《上海伦巴》去华东医院看望黄宗英,她称她阿姨。宗英阿姨连晚饭也顾不上吃,直至看完。彭小莲问,“拍得像你们当初拍《乌鸦与麻雀》状态吗?”
“像!”黄宗英轻轻地却毫不犹豫地回答,“片场挺感动,让我想起很多事情……”
彭小莲说,她说得那么轻,可是那么深情,我几乎想哭。我知道,这里不光是因为她会想到阿丹叔叔,他那么坎坷的一生;还有他们那么热爱的郑君里导演,无端地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她的好朋友上官云珠,也是在“文革”里,在造反派残酷逼问之后,凌晨跳楼自杀;吴茵在1957年的时候,被打成了右派……
彭小莲告诉我:“带着人文情感,找到不一样的视角,捉住那些蕴含人与生活本质联系的细节,把故事片拍出纪录片的毛边感,把空气也拍到电影里去。”——这是她从小川绅介大师那里悟到的电影哲学。因为小川身体力行地告诉她:好作品跟思想的诞生一样,需要闲暇、空间和沉淀。
她还说,如福克纳所言:我写一本书,就要把我这个豆腐干大小的地方写尽,“我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我对上海特别特别地熟悉,那一幢幢房子里的人及它背后的故事,体现着她的文化和历史,值得大写大拍。可惜现在没有投资。如有,我一定将它拍个够。”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