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从《cape light》谈谈史蒂芬·肖尔的摄影(一)
本文从王猛老师“带你看展,带你看书”微信群讲座语音转换而来,内容较多,分6期连载,今天是第1期。
今天聊聊Stephenshore(斯蒂芬·肖尔)的这个画册《capelight》,顺便把“新地形”也提一下,也谈谈我对新地形摄影的理解,从创作角度来说新地形和肖尔给我们带来哪些创作启发。
史蒂芬·肖尔,很多人都在讲,但基本上是碎片化的讲,我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摄影这个东西,我觉得它还是有自己的本体语言,如果你转译成文字的话,就会大打折扣。我自己也在做这方面的摄影,拍摄的东西就是很大一部分程度是受到肖尔的启发,然后按照肖尔的指引去实践这个道路。
大多介绍史蒂芬·肖尔的时候,就是按照肖尔的生平,还有他拍的作品进行介绍。我这次给大家分享《capelight》,其实是想从摄影史的全貌看肖尔这一点,看他是如何承前启后,然后这样大家对摄影的发展和摄影的历史也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这些摄影师他们之间其实都是存在相互关联的,随着我们进入互联网时代,我们的拍摄思维和模式就是应该是超越前互联网时代的。什么叫前互联网时代,就是说你自己做摄影,不看别人的事儿,然后就闷着头儿自己做。
闭门造车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你造的车,可能人家在19世纪或者20世纪就已经造出这个车来了,甚至造车的手法比你的手法还要好,那你的作品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即使这个时候你说我没有受到外界影响,我是独立完成了这个项目,那别人也不会这样认为的,因为世界已经是互联互通,已经是开放的社会了,谁知道你是不是抄袭,即使是你觉得你是原创,但是别人认为你是抄袭,那你也没有办法。
这就是我今天主要想从这个角度去给大家分析一下就是史蒂芬·肖尔,他为什么这么牛。
这张图片是这本画册里面的内页。史蒂芬.肖尔来没来中国做展览,我没有查过这个资料。但是6月2号的时候,在现代汽车艺术中心我看到了这本画册,这画册是我目前见到的史蒂芬.肖尔的最全面的回顾,在里边涵盖了他所有的几乎所有的作品,包括最著名的两个作品,就是americansurfaces,还有这个uncommomplaces,这是他两个非常著名的作品。当然它还有一些早期的作品就是earlyworks,主要就是给安迪沃霍尔在andy工作室拍照的一些东西。
从这个代表性来看,史蒂芬.肖尔的摄影风格,或者是技法的成熟,其实应该是从1972年到1973年,其实这个开始我觉得就已经比较成熟了,只不过到1973年之后,他就换大画幅了,americansurfaces,它主要就是用小型135相机进行拍摄,那这个就属于彩色快照。其实和1976年WilliamEggleston拍的那些东西,我觉得没有太大的区别。
我对萨考斯基(MoMA摄影部主任,策展人,摄影评论家)把WilliamEggleston推崇为彩色摄影之父,我是持有保留意见的,这个以后有机会再讨论,WilliamEggleston的这本画册,我们还会要在群里边探讨一下,我觉得这个也是很有争议的一个话题。
我们接着说史蒂芬.肖尔。
他为什么要从americansurfaces这种快照的形式转转化成uncommomplaces(国内翻译叫”不凡之地”)的这种大画幅拍摄呢?是因为在1973年,他做展览之后,受到了沙科夫斯基的批评,就是萨考斯基认为他用135相机拍的太随意了,然后就很不高兴,当时就评价不是很好,对肖尔评价不是很好,后来肖尔就接受了萨考斯基的意见,选择了用大画幅相机拍摄。
肖尔就选择了用810进行拍摄,他以后就一直用大画幅相机。当他从135相机转换成大画幅相机之后,他就发现大画幅相机一个特有的魅力,就是大画幅相机有一个更高的细节的记录能力,然后还能实现一个沙姆定律,沙姆定律如果你不太清楚的话,可以去百度看一看,我简单解释一下,沙姆定律就是能够实现一个较大的景深,你就这样理解就可以了。
因为对于肖尔来说,他的早期的作品就是拍这个Andy沃霍尔,其实没有太多的史料价值,对摄影史,对摄影的发展,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因为那个时期他也是用135相机拍摄。
我翻拍的这组作品就是他早期拍摄的一些东西,这个其实为他后来做这个美国表面americansurfaces这个系列,也是在进行一个铺垫和酝酿,在技法上或者在思想上也好,也是在逐渐的酝酿过程,你看他这些图片。其实她就是跟日记的形式差不多,如果我们用视频的形式其实也一样,就是那个时候可能做视频成本会比较高,然后他用图片的方式,也能实现这种日记或者这种这种形式。
特地拍了一下这个日期,它是1969年的时候拍的。
而且每张图片下面都标有日期,这个可能就是一天的生活吧。我们现在其实有很多人也在拍这种一天的生活,包括这次三影堂这个“转译”获得大奖的一个摄影师,就是两个年轻人互相拍摄和自拍记录自己生活(也许是生活秀,为了拍摄而秀这都说不清楚的)。其实。虽然说内容不太一样,但是大概的思路就是之前的人,就是我们的前辈,还是有人在做这方面的实验和尝试,就比如说肖尔这个东西,其实就是一个实验和尝试。
还有这个图片,其实也是他这块儿不是写了吗,n就是北,S就是南,题目就是叫circle,译成中文就是一个圈儿,这图就是八个方位,就是12个点位,像表一样,这是他早期的一个概念性的作品。
然后在1970年。
已经就开始就开始这种拍摄了,我们在后来的“不凡之地”,都会隐约地见到这种形式,虽然这四张照片是用135拍摄的,但是他拍街景的这种观察方式,为他后来的这种理念和这种传统是他的一个雏形,我觉得就是他已经开始这样去思考和观察。
刚才已经提到这个时间节点就是1973年,之前他用的都是135相机,到1973年以后才用的大画幅相机810去拍摄,那我们看这个作品,他是1971年拍摄的,那已经开始有这种潜意识有这种画面了,就是这种画面感,就是像他在拍”不凡之地”的头一张照片,一个建筑物也是拍的这么工整,这种工整度其实和德国的新客观,就是贝歇夫妇,他们的那种东西,其实都是有一些渊源的。就是说,可能在那个时候我们国内还是封闭的,但是人家在国外的话,还是会有沟通的,我说这种沟通不一定就是说非要打电话直接去面对面或者像我们现在一样用微信的方式去沟通,人家可能在杂志报刊或者是媒体的方式有所了解和接触,学术上也有可能进行有交流什么的,当然这有可能是我猜测啊。
未完待续……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