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破除心理学迷信,从了解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开始

2019-06-24 18:2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心理学是个很神奇的东西,它既有生物学的严谨的基础,又有着社会学的模糊。一方面它的神经理论的基础让很多人都无从下手,而另一方面众多的心理学理论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公共话语,诸如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这又形成了一幅无人不懂心理学的景象。

如今,心理学测试就跟星座解读一样普及,每个人都能随意扔出来几个诸如原生家庭、应激反应、心理干预等听起来非常心理学的词语。这足以反映出整个社会、文化对于心理学的一种重视,但同时也造成了心理学的滥用,人们把很多现象用一知半解的理论扣上了帽子,振振有词之上其实是不求甚解,心理学就这么被通俗化,甚至被娱乐化了。

每个人都希望了解自己,心理学无疑是一条比较顺畅的道路。但这条道路中的流派众多,观点芜杂,如果东拉西扯的把很多观点东拼西凑,最终就会出来个四不像理论,不但解决不了自己的问题,更容易让人走入歧路。这时就需要我们回到那些历经实践检验的,早期的心理学大师那里,了解一些他们的思想,也有助于我们面对如今更加复杂的世界。

谈及心理学,绕不开的一个人物就是弗洛伊德,但他的名气太大,理论也被解读的非常丰富,反而我们得不到太多的建设性内容了。沿着弗洛伊德,我们可以找到荣格、弗洛姆,而今天我们就说说那个曾经跟拜在弗洛伊德门下,而后又旗帜鲜明的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的阿德勒。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1870年-1937年),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曾追随弗洛伊德探讨神经症问题。著有《自卑与超越》、《人性的研究》、《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自卑与生活》等,他在进一步接受了叔本华的生活意志论和尼采的权力意志论之后,对弗洛伊德学说进行了改造,将精神分析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阿德勒曾说“每个人都是一副画作,又是这幅画的作者。人类虽然共同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中,每个人却在用迥然不同的方式来塑造自己,根据他对事物的看法来调节自己,尽管他们的看法并不全部正确。”

在阿德勒开创的个体心理学中,有几个非常有价值的概念,即便放在当今社会,也有着很大的指导意义:

一、整体性:人格具有统一性。每一个个体都代表了人格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同时每个个体又是其人格的统一所塑造的;

二、主观性:人格的统一性,并不是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发展的,而是建立在个体对客观事实的主观看法的基础上,它具有独特的方式和目标;

三、因果隐性:在很多学科中,我们都致力于发现一种因果规律,由此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但在个体心理学中,很多时候,严格意义上的因果关系病不起作用,而是那些不时产生的大大小小的错误在发挥作用,而这些错误的产生,影响了个体的成长;

四、自卑与优越:这是一组对人心理成长影响非常大的要素。在每个人身上,追求卓越和自卑感是并存的。因为自卑我们才会去追求优越,我们企图通过努力追逐来获得成就以消除自卑感。

可以说前三项是阿德勒的理论基础,也是他的心理学价值观,而第四项自卑与优越则是他所创造的观察个体心理发展的一个方法论。

如今很多心理分析当中,动辄就搬出“原生家庭”,或者机械的搜寻心理创伤,企图找到问题的根源后,将心理问题连根拔起。但总阿德勒的心理学价值观就能看出,这种努力是徒劳的,这种归因是简陋的,这种心理学也是粗暴的。

从归因的角度来说,的确可能存在一个瞬间,一个人经受一个巨大的冲击,比如本来是独子结果家里诞生了弟弟或妹妹;遭遇突如其来的灾难;家庭、感情的变故等等。在阿德勒看来,这些并不是完全的原因,而是诱因,在这些事情发生后的一些列的错误,才是真正导致人心理变化的过程。

而阿德勒最有洞见的发现,则是对人性的充分肯定。他强调人所处的环境只是心理发展的布景,真正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人自身的心理判断。阿德勒用这样的洞见,将主动权、将自由给与了每一个人。也就是在同样的环境下,人们会有不同的理解,在不同的理解基础上,我们会成长为不同个性的人。

这一点也很好的能够反驳当前那些所谓“原生家庭”的“环境论”者,简单的将人的心理发展归结为环境的直接影响,是一种懒惰甚至是不负责任的判定。人不是一个机器,同样的输入,产生同样的输出。人最大的特点,或者说最大的魅力就在于我们的多样性,面对着同样的事情,有的人勇敢,有的人怯懦,有的人执着,有的人逃避。这才是我们这个世界丰富多彩,值得大书特书的所在。

而从心理治疗的角度,阿德勒的整体论也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心理并不像机体那样,手指坏了治疗手指,膝盖坏了换个膝盖。心理无法被切割为不同的部分,即便发现了导致问题的诱因,也不能抛开人的个性来去统一治疗。进而心理治疗注定了是一个个性的探索和解决的过程。即便同样面对地震的心理创伤,不同性格的人,也需要有不同的干预和治疗方式。

所以心理学没有捷径,心理治疗更无法复制。

为了更好的研究人的心理发展过程,阿德勒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也是他对个体的追求或寻找目标的活动的研究中发现的一个心理学前提——人的自卑感。所有的儿童都会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自卑感,它会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并试图通过改善自己的环境来消除自卑感。个人处境的改善会减弱自卑感,这也就是我们常提到的“心理补偿”。

阿德勒曾经说“一个人的性格在十岁左右,就会靠自己的思想、行为而定型,而且会这样使用一辈子”。这样的判断,我们无法说他是否是一个武断的结论。但相信阿德勒的核心意思是,我们一个人会在儿童时期,就能够经历几乎所有塑造我们心理的事情,而成年后,就很难有什么新鲜的再来改变我们的个性了。

所以阿德勒把目光投向儿童的自卑感,他认为自卑感可能在客观上有助于个体的完善,但也可能导致淡出的心理调适,从而扩大个体和客观之间的距离。在儿童当中,表现出明显补偿性格的主要有三类:

一、生来就带有衰弱体制或有器官缺陷的儿童;

二、从小受到严厉教育或没有感受过父母疼爱的儿童;

三、从小在溺爱的环境中成长的儿童;

这些类型的儿童都会产生欠缺感和自卑感,这种处境的儿童都会被激发出超越其自身的潜力和野心。自卑感和追求优越感是基于同一个基本事实的两面,二者相辅相成。过渡的自卑会刺激儿童膨胀的野心,而这种野心往往会超出儿童身体所能承受的预期,以至于不会促成任何有益的活动。

这种人虽然在生理上长大成人,但其才智能力仍然在场面中。他们变成“神经兮兮”或“性格怪癖”的人。发展到极端状态,他们会成为不负责任,自私自利,甚至是走上犯罪道路的人。他们是绝对的道德上和心理上的自我主义者。

他们中的一些人逃避现实和客观事实,为自己构筑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他们做着白日梦,沉溺于幻想之中,仿佛那就是现实世界。他们也因此得到了内心的安宁,但实际上,他们只是虚构出另一种现实,借此达到心灵与现实的和解。

阿德勒认为,在人的心理发展中,会面临三个主要的课题:

一、如何度过一生,也就是这个人想要在社会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二、如何看待社会关系,也就是结交朋友、与人相处等;

三、如何看待两性关系,也就是处理爱情、婚姻等问题;

我们完全可以根据个体对以上三个基本问题的回答,去发现他大致的生活风格和独特的目标。个体的生活目标具有决定意义,它决定了这个人的生活方式,并反应在这个人的行动上。

从本质上来看,在面对这些基本问题的时候,人们往往会有两种倾向的答案。一种是相对积极,而另一种是相对消极。而归纳起来,积极的表现是一种对优越的“绝对理解”,而消极的表现则是一种对优越的“相对理解”。

这是什么意思?

在这个社会中,没有人是独活的,我们用别人作为坐标,来定位自己,来评判自己,这无可厚非。但面对自卑感,我们寻求优越的补偿的时候,这就会带来两种不同的判断和行为。

优越的“绝对理解”,其实叫做主观理解更合适。就是在追求优越的过程中,并不是以他人为衡量体系,而是追求那些人们所共识的,能不成为一种“绝对真理”的东西。比如道德上的优越——真诚、善良、勇敢,比如生活上的优越——幸福、快乐、自由等等。

优越的“相对理解”,这基本是人们所共有的一种对比心态。典型的状态就是“我不用做的很好,我做的比他好就行。”还有更加省事的做法,“我什么都不做,但他只要做的不如我好就行,那我就破坏他正在做的就好了。”这种理解往往会导致人寻求一种毫不费力的生活,追求一种轻而易举就能得到的成功。

这两种类型的心态,对应着两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的人,前者是能够自给自足,知道生活的的秘密,能够让自己快乐以及带给他人幸福的人;而后者是一种灰色心态,不停的扫描他人生活,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不幸基础上,懒惰,并不主动去创造,而是依靠收集他人的失败来积累自己成就感的人。

当然,这是两种极端的情况。阿德勒的自卑与优越,就好像是一根横着的木棒的两端。而我们人的心理,好比套在木棒上的一颗圆环,我们根据自己所遭遇的境况,不断地调整在这跟木棒上的位置,小心翼翼地维持着一种平衡,在自卑和优越之间,在主观和客观之间,在忧郁和快乐之间,在悲惨和幸福之间,塑造着那个独具特色的自我。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